APP下载

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在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路径研究

2024-08-15徐芸

公关世界 2024年14期

摘要:江苏红色文化是全国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江苏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覆盖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具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江苏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融合现状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信度的新型育人话语体系,将江苏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与江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耦合。

关键词:江苏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引言

江苏是一块红色的热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蕴含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属于宝贵的教育资源。江苏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信仰的培养、责任担当意识的塑造、坚定理想信念的培育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江苏红色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帮助江苏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必须在深入了解和探究江苏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将江苏红色文化积极融入在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一、对于江苏红色文化的简介

红色文化资源就其主体的红色性质和文化资源的一种内涵而言,是指在其自身创建以及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重大当代价值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1]。江苏地方红色文化是全国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江苏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覆盖范围广。数据显示江苏具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10多处,在江苏省的下属的13个城市均有涉及,其中资源比较丰富的如宿迁市,拥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20处。江苏红色文化根深叶茂、延续时间长。江苏的红色文化延续和贯穿了各个时间段,有力地记录了各个时间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红色人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佐证资料。江苏红色文化类型完整、形式多样化。各种形式的故居、纪念馆、革命博物馆、战争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战争指挥遗址均有涉及。江苏红色文化塑造精神,教育意义大。在革命和建设时间在江苏的土地上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这些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心怀国家、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和英勇献身精神感召着无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教育意义较大。

二、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在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江苏是高校聚集的地方,有无数的青年学子在江苏求学、接受教育。江苏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应用和保护江苏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基因,推动红色文化发展,提升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价值。“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但是目前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在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本研究希望借助话语体系视角,消弭话语体系之间的隔阂,增加青年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在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状与困境如下:

(一)话语内容宏大刻板,话语内容吸引力有待提升

1.以单向话语输出为主,动态输出与反馈度不够

在江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中,主要以高校教师的单向话语输出为主,缺乏与学生的动态互动和双向互动,缺乏来自话语客体,即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反馈。学生缺乏感同身受、缺乏因为讨论等引起的深度反思,因此话语传播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2.以宏大话语叙事为主,精细微小的话语叙事方式存在不够

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在苏高校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中,在整个的授课与教育过程中,还是以宏大话语叙事为主,注重对于宏大历史和事件的介绍等。但是这样的话语内容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显得有距离感,在整体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对于地方红色资源的深度引入,缺乏以实践等形式的现场教学等。而精微细小的叙事方式能给人带来亲切感和认同感的方式存在不足,不足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3.以严肃话语风格为主,与青春话语之间的融合力度不够

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在苏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整体的思想政治话语以严肃话语风格为主,对于红色内容的选择不够代表性、时代性,与青年学生目前喜闻乐见、愿意使用的青春话语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相互之间的融合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话语环境复杂多元,话语宣传影响力有待加强

1.随着网络时代各种新式媒体的异军突起,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而多元的网络环境,接触到的信息极为多元,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其中泥沙俱下,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大学生面对着日益复杂的话语环境,增加了大学生的选择和辨别难度。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面对着比以往更为多元和复杂的网络环境,存在碎片化、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金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对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政治无用论等错误的怪圈。

2.新媒介的兴起也使原来正统的宣传媒介影响力削弱。虽然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使用诸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的媒介手段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和思想政治引领,但是目前效果有限。高校在利用新媒体手段方式,通过红色文化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年轻人在新媒体时代使用的话语语言风格和话语内容都比较生活、接地气,但是传统的思政教育的话语风格比较严肃刻板,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话语主体能力受限,教育话语把控力有待深化

作为话语主体的高校教师对于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理论的选择能力、把控能力和运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话语主体即教师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解读、研究与挖掘能力也有待提升。江苏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是高校在挖掘、研究与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多。教师认知与研究的不足,也使话语主体在进行话语传播时把控力和影响力不足,未能将江苏本地的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未能达到通过红色文化、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于红色文化的运用,仅限于在课堂教学和其他场合中蜻蜓点水式提起,而没有从大思政育人角度真正使学生去贴近和了解红色文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未能发挥语言魅力,充分运用诸如实地调研、课堂研讨、案例辩论等形式充分展示和运用红色文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话语客体认知局限,教育话语认可度有待改进

作为话语客体的江苏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也有一定的认知局限,对于江苏当地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缺乏对于革命年代和峥嵘历史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参与思政类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和投入度不高,对于相关课程抱着一定的应付和敷衍的态度,没能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在社会实践中,也没能积极主动去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人物、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地等。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未能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江苏当地的红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在复杂的话语环境中,面对多元的各种社会思潮,部分同学缺乏清晰的辨别力,部分同学受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等思想的影响,失去了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对于优良传统的积极继承,目标模糊、生活懒散,对于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表现出忽视乃至无视的态度,也极大削弱了目前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信度的新型育人话语体系

江苏地方红色文化是全国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江苏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属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具有很高的价值。必须善用江苏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信度的新型育人话语体系,将江苏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与江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耦合。

(一)优化红色话语内容,提升红色语言魅力

江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红色话语内容,提升红色话语的语言魅力。必须谨慎选择和有机融入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并且具有时代感染力的内容,如江苏本土的红色精神,必须讲好、讲透红色故事,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话语内容要考虑尽可能符合以下要素:亲切、亲民、生动、感人,拥有丰富的故事性和完整的细节性,真正让学生去贴近历史中的红色人物和红色历史。力争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微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一些重大的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如国庆节、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建军节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红色活动,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近和熟悉红色文化,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学生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理清其中的历史脉络、读懂其中的历史故事、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启迪学生从这些红色话语内容中借古知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注重新媒体手段使用,构建红色话语环境

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信度的话语环境,必须借助最新的媒介传播手段,使用新媒体的方式,构建红色话语环境。可以尝试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制作为数字化资源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为了提高青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的关注与支持,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理念,必须使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传播形式,使用他们喜欢的话语形式,比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VR、云计算等塑造友善的话语环境,力争建设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将官方新媒介建设成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的主阵地。提倡使用互动式与体验式的红色教育与红色课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塑造红色话语环境,鼓励他们吸取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中的正能量,不忘历史坎坷与前辈付出,为中国的崛起而勇担重任,认真向学。高校也要注意领导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做自律自觉的网民,自觉优化网络环境。

(三)发挥话语主体引领力,深化红色理论研究

江苏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话语主体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积极进行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刻理解吃透理论原著,深入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研究、挖掘和保护。尤其是通过研究提升自己的红色文化素养,挖掘出红色文化中的精神价值和育人功能。教师要重视发挥实践性、参与性的红色活动育人功能。例如,通过参观和观摩红色文化景点,如相关的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设身处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红色文化存在的痕迹。通过寻访红色故事,采访红色人物,以口述史等方式去记录红色历史,了解历史烽烟中的感人故事。教师要重视情感的积极投入,在教育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情感去感动学生的心灵、直击学生的内心深处,鼓励广大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公而忘私、不畏强暴、舍身为国的精神。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精神特质,打造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水平理论成果,持续释放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3]。

(四)提升话语客体主动性,促进红色文化传承

江苏高校大学生要深入当地的红色文化环境,积极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故事,探寻当地的红色文化血脉。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于网络媒介的使用更为娴熟。建议他们使用青春化、年轻化的语言和较为创新的形式,例如,短视频、Q版动漫人物、文创人物等去展现和传承优秀的红色文化,缅怀先烈,将自己的专业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如进行艺术创作,剧本创造等。大学生要以在江苏土地上成长过、奋斗过、奉献过的那些为国为民、胸怀天下的红色人物为自己的偶像,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精神血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积极进取、服务人民,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毅前行、舍生忘死、公而忘私的大无畏精神。要积极借助暑期社会实践、校园第二课堂、青马公开课、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演讲等活动开展红色文化探索之旅和红色故事寻访之旅。同时,要发挥话语客体的主动性,积极为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而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激发青年学生主动把自身代入红色文化“接收者”与“供应者”角色的纽带与桥梁,可以使红色文化传播形成一种常态化行为[4]。

结语

必须坚持将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在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信度的新型育人话语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发挥历史传承功能,延续红色基因,传承宝贵的革命精神,敦促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历史认知,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杨现勇.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在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与策略[J].文化学刊,2020(11)111-116.

[2]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光明日报,2014-12-16(01).

[3]徐晓宇,张一达.对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80-82.

[4]卢蔡,程世利,杨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