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甲骨文研究
2024-08-15李宏民刘丽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作为殷商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印记和符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地域。甲骨文与马克思主义尽管所处时代不同,所处地方不同,远隔万里,但无法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研究探索古代社会,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写出《人类学笔记》,恩格斯写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弥补了人类历史理论研究的不足。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划分,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研究,对奴隶社会生产方式的揭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对殷商时期奴隶社会及其甲骨文的发掘研究都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曾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历史研究和甲骨文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当今,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华民族文明宝库,我们要把甲骨文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结合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甲骨文研究,推进甲骨文研究不断深入,促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甲骨文研究,至少有四点意义。
一、有利于深入发掘甲骨文的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的“放大镜”下,如甲骨文的“石”字就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原始的生产力;“父”字就不是简单父亲的“父”,而是劳动创造人、劳动是人类之父的“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块基石的“父”;“日、月、星、辰”等字,就不简单是先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认识,而是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什么甲骨文中的“禾”和“年”不分?用马克思主义“吃、喝、穿”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头这一观点分析,没有“禾”就没有“年”,对“禾”“年”不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字是侧立的而且双手劳作之状?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人,先人的智慧让人惊叹。为何“国”字里边有刀枪剑戟?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对“国”字为何有刀枪剑戟也就恍然大悟。为何“文”字是代表原始时期的纹身?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那便是最初的以文化人。
二、有利于提升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甲骨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会被提升,在我们面前闪起哲理的光芒。如“众”字,按传统观念分析是众人的“众”,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就不是众人的“众”,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德”字不仅是道德的“德”,“拯”字不是相扶的“扶”,而是先人在天命统治一切的愚昧年代,不信鬼神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向天命观的挑战,这两个字在愚昧混沌的世界里亮起一道曙光;两个车轮的“车”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原理;耳环形状的“终”字,还有“生”“昔”等字,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都是过程的原理;一个流动的“水”字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原理;“度”字蕴含着马克思主义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反”字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能使甲骨文化蕴含的朴素的先人智慧被发掘出来,转化成文明传承的有力借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粗糙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的发源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甲骨文,就会发现那些不起眼的“石”“录”“牵”“田”“力”“劳”等字代表的是农耕时代原始的简单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正是这些石头、石斧、锄头、犁、炊具等“粗陋”的生产力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发展,那些高贵的祭祀礼仪、神秘的宗教、残酷的战争以及庞大的上层建筑都取决于这些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分析下,那些不起眼的甲骨文字让我们不得忽视,尽管那些粗陋的生产工具早已化为泥土,但那些粗陋的甲骨文字不应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甲骨文,有利于拓宽视野,克服就字论字的局限,以文看人,以文看史,可以看出甲骨文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国家的本质和起源、人民观与天命观的博弈、人类的不平等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生产方式的矛盾和运动推动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事物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原理等等,这无疑使甲骨文研究更接近于甲骨文的本质,提升甲骨文蕴含的历史价值,发掘甲骨文的历史意义,提升甲骨文的“含金量”。
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
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甲骨文中的“人”“王”“天”“大”几个字,反映了殷商时期人与天、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几个字里都有人,都有“人”在支撑,这反映出先人既敬奉神畏惧天,又敢于与神、与天抗争,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再如甲骨文中的“共”“平”“扶”等字都具有共同享有、公平、助人之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古代社会的研究,指出“共产制流行于蒙昧野蛮的部落中”,这几个字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的萌芽。由此可以看出,殷商时期既有野蛮的杀戮、愚昧的黑暗,又有与生俱来的良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衷共济、共同富裕应有历史的必然性。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甲骨文,就能够更好地发掘甲骨文中的传统文化和智慧,从而使甲骨文化与现实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与I3y1pW5MGCRs5K+DcjS8VQ==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甲骨文研究实现创造式转化和创新式发展,让甲骨文研究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历史深处走出来,走向社会大众,与新时代现实生活融合,更容易使人们理解甲骨文,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使甲骨文“活”起来,转化成凝聚中华文明传承的力量,让古老的甲骨文的人文精神焕发出活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同舟共济、兼容并包的胸怀;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本思想,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坚持尊重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甲骨文的智慧成为有益的借鉴。
四、有利于剔除糟粕,
吸取精华,净化甲骨文化
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占卜文化,既有文明与智慧,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又有迷信神学和不平等社会制度的色彩,许多字体现了两面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才能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如甲骨文的“祭”“礼”“示”等字,是殷商时期的祭祀文化,对后世稳定社会秩序、传承文明起了重要作用。但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这些高雅的字来源于血腥的祭祀、野蛮的杀戮、奴隶社会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陋习、愚昧的神学,等等,“礼”的背后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是愚昧的神学,具有重神轻人、重王轻人、唯心主义的迷信色彩。
再如甲骨文中的“御”本义是代表赶车的马夫,后来摇身一变成为驾御之“御”,成为皇帝的代名词,把低贱变成了高贵,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分析,正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让低贱成为高贵。还有奴隶的“奴”,捆绑的“系”,代表刺瞎眼睛的“臣”,都是不平等社会制度的产物。
用马克思主义甄别甲骨文,才能批判地吸收甲骨文化,剔除糟粕,避免对甲骨文化盲目崇拜,防止神学、暴力、愚昧等消极腐朽的意识影响人们尤其对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道“防火墙”。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甲骨文化研究和考古中,往往偏重于对王权、神权的发掘和宣传,而忽视了普通民众生活的发掘和宣传,似乎创造历史的是那些英雄豪杰和王者权贵,这就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就是人民论。创造历史的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人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甲骨文研究包括考古研究,才能克服重神轻人、重王轻人、重物轻人的倾向,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强化历史唯物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巩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使考古工作和甲骨文研究古为今用,为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张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