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展望
2024-08-15宋彦军
[摘 要] 在对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国家职业与教育资格框架及课程标准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价值、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指数、升华高职教育质量文化方面对其今后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文化;数据采集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65-04
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兴起于国家迈向制造业大国之始,快速发展于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之际。为保证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优质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建立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资金投入、专项建设引领、开展质量评估、实施信息化管理、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价和社会评价等举措,建立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参与的、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1]在我国高职教育迈向现代化的新时代,党和政府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需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审视、改进和完善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就
(一)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教育部先后发布了高职院校设置标准(暂行)、高职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对规范高职院校办学及专业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保证高职教育基础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目标体系实现系统化设计
教育部分别于2000、2006、2015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三个文件,逐步确立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六方面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进行了关联性系统化设计,对如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给出了整体性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路径。
(三)高职教育质量两级制政府评价与建设体系已经形成
国家和地方两级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开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质量评估,由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构成的高职教育两级制政府评价体系已经确立。国家通过教育部和国务院教督委制定评估政策文件,并通过抽查制度监管各省市评估工作质量,保证评估的公平性与可比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评估政策对辖下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估,加强宏观管理,提高评估的公正性与权威性。[2]
在加强以评估手段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同时,政府通过遴选建设一系列以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为目的的项目来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国家示范校与骨干校、国家优质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等建设项目从院校层面为高职院校树立了建设发展的“标杆”;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等单项建设项目,引导高职教育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改革方向。一个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相促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已经形成。
(四)高职教育质量信息管理实现平台化和制度化
国家建立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及院校、省级和国家三层面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平台数据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全面及时掌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发布质量年度报告、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监测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也便于师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了解学校办学状况。质量年报有利于政府评价高职院校办学绩效,有利于院校间互相交流和提高,有利于社会力量监督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五)行业企业和第三方组织积极参与高职教育质量建设和评价
抽查385所院校的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双方在人员、资金、设备、教学合作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校企合作的领域也比较宽广,不仅涉及人员和资金方面的合作,还涉及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诸多方面。[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成员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以发挥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实施质量评估的主要承担者。各省市的教育评价院(中心、事务所等)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实施本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工作。第三方教育咨询和评估机构受各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开展了涵盖就业、教学、教师发展、招生、专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第三方评估。其评价报告成为委托院校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将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为代表的多个高职院校排行榜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院校间质量的差距,满足了社会公众了解高职院校办学状况的需要。
二、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评估活动少,质量保障体系开放性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体系是把政府作为高职院校直接管理者的理念加以制度化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4]就质量评价而言,教育行政部门不仅掌控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合格评估,而且左右着高职示范(骨干)校、优质校(专业、课程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等的遴选、选优评估,社会评估活动较少,影响不大。尽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成中加入了行业企业专家,在评估内容上突出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能发挥的作用很是有限。承担评估实施工作的地方教育评价院(中心、事务所)基本上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发展起来的,它们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多是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延伸。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很难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效开展高职院校的全面评价工作。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仍然是相对封闭和孤立的,这样的体系与“向政府统筹管理”“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等大方向不太一致。
(二)学历资格未能与职业资格衔接,质量标准体系不完整
标准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向是建立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新型国家资格体系与框架,改变两种资格体系间的相互分离。[5]职教先进的国家(地区)多以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职教改革的突破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职教课程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国家技能框架由质量培训框架、培训包和资格框架所构成。各个行业的“培训包”为培训与考核活动提供了行业的水准基点,是开发职教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澳大利亚所有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依据。通过实施培训包制度将职业教育与培训逐步从封闭办学转换到以行业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轨道上。[6]
我国尚未建立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框架体系,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还存在不完整性。统一、系统的国家层面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欠缺是其较为突出的缺陷。作为高职教育特色的“双证书制”也未能较好地实现专业教学计划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各校同样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学时、修读学分等可谓“千校千面”。国务院简政放权,一大批职业资格认证被取消,“双证书制”将如何向“1+X”证书制度转化、专业课程设置以何为依据、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如何来考核,等等,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数据信息挖掘不足,评价促进提高的功能亟待加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已运行许多年,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也已实施十几年,一些第三方机构也积累了多年的高职院校调研数据,我国高职教育已建起了一个海量的数据库。但海量数据不等于数据价值。目前对该平台数据的应用还主要停留在统计汇总、管理监控等功能上,质量年报也仅仅是在网站上对外公开展示而已,在数据的深度分析开发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
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等政府评估,强调“以评促建,重在建设”,评估的目的和功能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作出“价值判断”和“绩效问责”。但是,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到目前阶段,正从评估走向管理,在重视评估的绩效问责功能的同时,更强调评价的“发展与改进”功能。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终极目的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质量提高。质量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即是强调“质量的持续改进”。因此,创新评价方法,提高质量信息资料收集的多渠道化和真实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利用性和可比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功能,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可持续性,是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亟待研究的问题之一。
(四)质量保障体系尚局限于工具化,质量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质量有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活动和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最终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实施全过程、全范围、全员参与的管理。而好的质量文化是实现“三全”的核心、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共同的质量文化作为底蕴,再精细的工具、程序或技术,再高级的行政命令都无法保证众人一心,而没有众人一心就没有卓越的质量。”[7]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还是着重于发挥物质保障、制度规范以及质量监控等功能,还局限为一种工具、程序或技术。作为政府监控工具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政绩意识”“考核指挥棒”等负面质量文化的滋生,广大师生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观念。如果各高职院校不能培育出积极的质量文化,所有的质量评估与监控、指标体系、责任体系等均会流于形式。[7]
三、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展望
(一)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注重发挥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的作用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和保障机构的协同迈进,构建政府、院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是我国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大方向。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科学定位其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角色与职能,做到“保持一段距离的引导”——制定好政策,科学化决策,搞好“元评估”,退出具体执行领域。二是扩大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开放性,建立分层式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隶属的教育评价机构代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参与质量评价,在宏观层面履行政府职责,负责社会评估机构的准入认可及对其评估工作实施再评估,以及对高职院校评估后整改工作的再评估等,担当“元评估”的角色;获准认可的职教界行业组织、社会第三方专业咨询与评估机构,在执行层面负责实施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运用市场的力量从学习者、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作出评价。三是要保障这些组织机构参与质量保障的独立性,尤其是其专业的独立性。质量保障机构的独立程度与质量保障的有效性、公正性密切相关。[8]内外部质量保障主体既要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作、共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确保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质量保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构建国家职业与教育资格框架,开发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体系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在2014年就提出“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9]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进一步要求:“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1]应借鉴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做法,构建具有我国职业与教育特点的国家资格框架。要加快《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修订与增删,确立由行业制订、全国统一且通用的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要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单独或联合开发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及技能考核鉴定方案,经国家认可的相关机构认证认可后方可实施,以确保形成符合统一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标准体系,使各地高职院校及其所授学历文凭具有全国范围的认可性,尤其是让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价值,构建中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指数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对缺乏联系或者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加工变得可行,这将使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从以抽样数据来判断的时代进入以总体的全数据来分析(即有1rjfkwi3xrD0/A5ojj+uNQ==多少数据就分析多少数据)的时代,实现对各校、各省和国家的高职教育质量的整体或某一指标的全面认识,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各院校的决策与管理服务。
指数作为反映某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动态)的综合指标,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高职教育质量体现为高职教育的一系列特性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程度,其保障涵盖质量形成过程的各项要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国家及各地区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做得如何,有什么样的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水平究竟如何,是上升还是下降?既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既要看当下状态,也要看增值发展,做到综合、客观的评价。这可以通过构建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指数得以较好地实现。涵盖国家、省、校三级高职教育运行状态的数据库为建立指数提供了数据基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高职教育运行数据的汇聚、结构化、统计分析以及指数计算等,提供了更为综合与精良的工具。[10]科学提取能够反映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若干个关键性、高敏感性、高显示性的指标,确定影响这些指标升降变化的保障因素,在精良计算工具支持下,构建出中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指数。通过指数的年度变化,可以纵向了解国家及各地区高职教育整体质量保障状况及发展情况;通过同年度各地区指数间、各专业大类指数间的横向比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专业大类间的发展水平及发展平衡性;还可以通过诊断性分析掌握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各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整体质量水平的影响程度,为制订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及接下来的行动提供决策依据。
(四)升华高职教育质量文化,从质量监控走向质量经营
高职教育质量文化,是指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自觉形成的关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观、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及传统习惯等内容的总和。[11]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是整个高职教育质量文化的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的质量观和质量保障政策是高职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指挥棒”。作为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引导者,政府应将工作的重点转变到质量文化建设上,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具有质量意识,为各院校建设质量文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在宏观层面制定高职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总方针,完善政策法规,把质量主体真正转到学校,把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交还给院校。政府的评估应由直接评估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转变为评估该校保障教育质量的制度和机制的有效性,以促进各校树立质量经营意识,构建有效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培育出能够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能够自我诊改提高的质量文化。由积极的质量文化引领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Z1):9-16.
[2] 韩奇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述评[J].高教探索,2012(4):140-143.
[3] 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
[4] 郭平,田联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25-28.
[5] 谢莉花.德国国家资格框架中资格标准的构建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6(11):44-56.
[6]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9.
[7]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8(8):21-25.
[8] 林世员,陈丽,彭义平.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反思与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6(5):43-49,80.
[9]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8):45-49.
[10] 赵伶俐.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质量指数建构:技术、理论、机制[J].复旦教育论坛,2013(6):52-57.
[11] 陈爱华,杨成明,张棉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内涵、价值及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9):21-24.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