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理论构建与路径探索

2024-08-15邱蓓蔡明郭长明袁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2期

[摘 要] 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定要求,也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应重点刻画“中国特色”与“制”的内涵及学徒培养的要旨。以人才培养模式五要素观为基础,承袭中外学徒制理论,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师徒关系、培养方式及培养评价的结构及逻辑关系,设计其实践路径,期待实践验证与不断完善。

[关 键 词] 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构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13-04

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更具中国性、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着力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践校企“双主体”育人。中国特色学徒制具有学徒培养规律的一般性和中国教育方针的特殊性,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解答“为谁培养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样培养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培养什么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根本问题。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立足点不同、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不同,探索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单向”培养,难以达成校企跨界育人本质要求。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中国特色”是指与中国实际国情紧密结合,全面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制”的教育意蕴有法制、所有制、制度、机制、模式、管制、制定、因地制宜等,本文取“模式”之意。因此,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融合古今中外学徒制理论,汲取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长处,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处理职业学校与教育企业、教师师傅与学生徒弟、学习与工作等关系的一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人才培养模式的五要素观为基础,立足党的教育方针,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时代化、中国化,体现双主体育人的多样化工学结合方式。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乎培养什么人这一职业教育的首要命题。中国特色学徒制应该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现代化,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内容实现,培养内容是师傅用来作用于学徒的影响物。一是树立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课程理念,调动校企协同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二是内容选取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企业生产规律;三是内容序化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并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模块化、项目化,适合工学交替的学制安排;四是标准供给方面需要研制校企一体化课程标准体系。

(三)师徒关系

师徒关系是教与学矛盾的外显,平等、稳定且持久的师徒关系有利于提升学徒培养质量。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师徒关系表现为:一是身份的双重性,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的相互交替;二是存在关系的契约化,企业与学校联合招收学生,应当签订学徒培养协议;三是教学关系的互动性,即学校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的教学关系,企业导师与学徒是相互提升的实践关系。

(四)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是与学徒培养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过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更多体现工学结合,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技能形成、品德养成规律,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融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实施分层分类、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

(五)培养评价

评价是指挥棒,关系中国特色学徒制改革发展方向,所以需要建立并完善出徒评价标准。一是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家长、学生本人等评价主体的作用,建立多主体评价;二是完善多内容评价,评价学徒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三是改进多方式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是创新多手段评价,依托线上平台和数字化工具,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五是注重多效果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评价指标,既要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又要体现评价促进教学诊断和改进作用,更要反映职业教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治要求。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理论基础是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是解释的依据,也是观察的角度、思考的方法。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要素既有特定的功能,又相互衔接。探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杜威职业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理论、教学相长思想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要素的支撑,系统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理论框架。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建培养目标改革依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马克思主义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从政策制定到学徒制的试点开放,着重突出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育人主体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人才自身的成长意义。因此,中国特色学徒制以学生学徒成长为抓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刻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杜威职业教育理论构建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杜威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已成为业内人士统一的共识,他提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完美融入知与行的相统一,强调职业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应用学科教育、情景教学、课程整合与真实性评价,由此实现知识理论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在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中研新求变。学校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要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保留旧课程的精华内容,融入新课程的教法、目标、创新点等。学校选拔教师队伍,企业考核师傅团队,把学习和培训作为终身学习的过程。

3.因材施教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改革依据。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学生多种选择,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培养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每个班级由于班级构成和背景成因不同,其学风也不尽相同,这是比单个学生教学更具整体性的一种班级效应。所以,在学徒制班级教学中,应发挥教师开拓不同教学方法的潜力,把握教学原则和教学范畴对学生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也在职业教育中更受大众喜爱和推广。

4.教学相长思想构建师徒关系改革依据。“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学”与“教”交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其自身发展。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教师从学到教、由教返学,教学相辅、不断提高的辩证过程。现代教学活动中师徒双向关系逐渐被人们融入教学相长思想的定义和发展中: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学校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培养其综合能力,企业师傅以任务或结果形式驱动学徒的思考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学生学徒的进步和不足反向推动双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拓展职业技术技能,增加基础和专业知识,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5.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增值性评价改革依据。个体智能领域包含语言表达、情感道德、人际互动、逻辑思维、乐感体能、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了适应性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这不但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操作性。以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增值性评价改革,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评价体系创新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国特色学徒制基本特征,学生入校到毕业应包含三个“增值”部分,分别是技术技能增值、情感道德增值与就业创新增值。毕业出徒评价应兼具过程性、结果性、创新性和多样性,在出徒评价标准中添加增值性,以保障评价标准的信度和效度。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模式构建

以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构建机理为指导,运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律,针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困境,初步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第一,拟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四方协议,明确各自责权利,分担企业培训学徒成本,化解企业育人风险,实行成本与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师傅待遇,激活企业动力,试图缓解企业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第二,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以企业师傅指导时间及工位任务为基准,实行弹性学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验证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不断丰富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内涵。第三,提倡学习型工作和工作型学习交替运行的分段式培养。这是一种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互转化的育人模式,学生自入学起即实现“招生即招工”,双重身份使学生在出徒后能快速实现上岗就业。学生通过“1+X”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执行出徒标准,同时经过企业实训达到岗位技能标准,学校方面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制订和教学,让学生从初级到高级、从浅易到深入、从新手到专业的发展转变,形成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育人的运行机制,形成“一体双向”培养模式。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应遵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路径,解决当前学徒制改革中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单向育人、评价体系缺乏、标准缺失等问题。吸纳中外学徒制中的优点,奠定统筹保障基础,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标准体系和融合机制。以前期构建的理论框架为蓝图,嵌入学徒制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专业特点,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

(一)落实新职业教育法,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法律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发挥职业教育改革的跨界性、系统性、平等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党对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贯彻新职业教育法中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引导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人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鼓励企业挖掘多样化育徒模式,发挥企业育徒主体优势,打开校企合作共赢新方式;中央牵头落实职业新法和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各部门协调合作,地方政府统筹区域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调发展。

运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律,针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困境,系统构建一体化培养目标:政府是“舵”,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方针,为校企合作确定行动指南;行业是“风帆”,拉动面对面的校企合作,统一专业建设、职业证书考评、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标准设定;企业是“桨”,提供实训资源和高质量师傅团队,保障人才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徒权益;学校是“船”,提供教学服务和优秀教师队伍,以培养兼具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人才为目标。

(二)建立学徒培养标准体系,完善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

遵循杜威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规律,按照人才培养要素系统构建“学徒培养协议标准—教育企业标准—师傅标准—学徒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教学管理标准—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岗位工作标准—出徒评价标准”多元学徒培养标准体系。以各类标准的共性要素、内在互联性及融合点构建融合形式,根据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设置X职业技能标准分别向专业课程标准、学徒岗位标准双向融合,探究标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功能、机理、类型、方式、效应及制度,形成中国特色学徒制标准体系的核心。

基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实施规范化改造,完善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宏观架构知识理论、夯实职业技能的操作能力,积极参加地方性职业培训和实训基地实习,以达到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对接新型产业扩大学徒制专业范围,校企共同促进学术课程与职业训练的有序开展,提高知与行的交互效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入生态、文化、道德、社会、职业等多元智能元素,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

(三)健全学徒培养保障机制,探索新型师徒关系制度体系

以保障学生学徒的权益为中心,健全学徒培养保障机制。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企业的试点班级就读,学校和企业亦可通过共同考核遴选方式选择学生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班,入学签订职业学校、学生学徒、教育企业三方协议保障各自权益;遴选优质学徒教育企业提供标准化资源,优化学生学徒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方协议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政府提供可实施性就业保障法规,鼓励企业招新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督促市场提供平等实习就业机会。

架构中国特色新型师徒关系制度体系:增设双师选拔制度,由学校选拔优秀教师队伍,由企业选拔优质师傅团队,校企互聘各自优质师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成为优质双导师团队;优化学徒管理制度,注重学徒的实习实践标准和管理过程中各项规定制定,以保障学徒培养效率;创新师徒双向制度,通过师徒双向互选机制明确师徒双方的责任、义务、主要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提升师徒关系质量;完善双师技能培训制度,学校对企业师傅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企业对学校教师提供岗位技能技术实操培训,共同提升双师的综合能力。

(四)明确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化工学交替培养方式

注重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生产与教学等范畴的融合,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打开校企合作共赢新路径。一方面,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与企业资源,加强育徒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并在本区域职业学校不同专业、跨区域职业学校推广应用,实现区域培养模式一体化;另一方面,开放地方企业自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权限,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学校与实习单位合作探索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元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实行灵活学制。

工学交替培养方式优化路径如下:依托专业群学徒制班级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在遴选的合作企业进行试点;根据核心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及专业建设标准,校企共研可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二次招生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班”,校企生签订三方协议保障学生基本权益;实行工学交替的分段式弹性学制,提升学徒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综合能力;组织再造学徒教育中心,发挥其跨校企、跨部门的统筹功能;及时总结,发放问卷调查,结合技能鉴定,形成分析报告;在总结阶段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修正错误、不适当的做法,改良实践路径。

(五)对接“1+X”证书制度,构建增值性多元评价体系

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技能发展规律,参照不同专业和年级设置“1+X”职业技能标准,重塑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评价制度: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标准合理、方法多样、手段现代。考核主体多元化——校企共同研制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案,对接出徒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建立行校企多主体联合评价系统;考核内容多维度——将学生的知识文化与实践能力、技能与素养、过程性表现与结果性成绩相结合;考核标准合理化——重塑多方认可的学历学位证书及多元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方法多样化——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档案查阅等方式收集校企家生的评价信息;考核手段现代化——以信息化评价系统推动“1+X”证书制度的优化。

中国特色学徒制以增值性评价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创造性和特长,实现人的多元化发展,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到高职类学校期末评价系统划分类目:公共基础、专业技能、思想品德、课外专长、身体素质等,设计过程性、阶段性学习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把控教学工作质量和学习成果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技术技能增值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如爱国情感、人际交往、职业认同及优秀品格的培养,落实情感道德增值评价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徒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创新,为优秀人才提供就业创新增值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关键在于扎根中国大地,对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由适配理论支撑,因地制宜选择培养要素,系统构建培养模式,以学徒培养契约为纽带,探索学校公益与企业市场的对接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招生,工学结合培养,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传承技术技能,实现知行合一,为多样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培养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013).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2).

[4] 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8(7):50-54.

[5] 顾明远.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J].现代大学教育,2007(6):1-3.

[6] 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3):7-11.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