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
2024-08-15汪小莎
[摘 要] 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既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思想认识不足、文化宣传不力、双师素质不齐、产教融合不深等现实问题,要从强化系统构建、突出文化育人、优化师资队伍、聚焦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能。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17-04
高职院校作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高地,承载着为社会输送德技并修的职教新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礼赞工匠精神,强调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培养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也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工匠精神归属于社会意识,是一种凝结在工匠劳动过程中对工作执着专注、对质量精益求精、对产品创新超越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承载着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统领意义[3]。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4],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提供了新注解。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
(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的加速演进,职业教育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为迫切。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工匠精神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并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作为劳动者的大国工匠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可见,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应有之义,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识,工匠精神来源于以“匠人”为主体的生产劳动实践[5],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纵深。我国自古就以工艺制造大国著称于世,诞生过一大批世界级工匠大师。中国丝绸、瓷器、金银器闻名遐迩,大到大国工程,小到精美物件,其背后承载着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经世致用、独具匠心的精神品格,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工匠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传承各类非遗文化,到高铁动车,再到实现“嫦娥”探月、“蛟龙”深潜、“北斗”组网等科技奇迹,无论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都凝聚着工匠千锤百炼的匠心劳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匠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灵,而是人的劳动实践[6]。以工匠精神引领的生产劳动实践,融合了劳动者的情感智慧、价值理念、技艺追求,体现了劳动者对卓越劳动、品质劳动、精致劳动的执着努力,是一般机械式劳动向创造性劳动的重大转变。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既包括行为层面的执着专注,道德层面的爱岗敬业,也包括审美层面的追求极致,集中体现了劳动者的职业态度和品质。新质生产力呼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涵养社会劳动新风尚,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现实诉求,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生源质量日益下滑,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工匠精神缺位,成为影响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大痛点。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难题,是化解这一教育困境的关键所在。
(一)思想认识不足,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论认同
当前,受传统文化束缚和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道轻器”等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部分学生学习功利心较强,缺乏打磨优质产品、追求技艺精进的职业精神,品牌意识、品质意识比较淡漠。加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评价指标,致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二)文化宣传不力,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
文化宣传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育人理念、学风建设的群体性文化,是传承工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真正融入高职生活,理解工匠精神,离不开文化宣传和精神滋养这一隐性育人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工匠人物、工匠故事、工匠文化的宣传较少,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难以受到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脚踏实地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工匠文化宣传乏力致使工匠精神逐渐边缘化,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
(三)双师素质不齐,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
工匠精神培育是社会文化传承与积淀的实践过程,高职教师是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体,也是展示工匠精神的现实示范。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学历层次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但一线实践经历欠缺,动手实操能力不足,缺乏培养工匠人才的传承意识和实践本领。现代学徒制启动以来,高职院校试点专业虽聘用了一些企业导师,但日常教学中兼职导师承担教学工作有限,覆盖面较窄,双师育人的格局还未打开。加之高职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重叠,校内教师工作精力被琐碎事务分散,对工匠精神培育缺乏应有重视,工匠精神培育流于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
(四)产教融合不深,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践认同
工匠精神培育是基于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建立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融合的过程,需要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协同完成。在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双方因培养目标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学校注重教学科研,企业则注重经济效益。因此,尽管高职院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但由于缺乏制度化的双赢机制和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协同深度不够,双师共育、资源共享、多元评价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方面存在制度不严、管理缺位等问题,未将工匠精神指标纳入考评机制,学生实习实训急于求成,无法真正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实践魅力。
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并提出“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7]”,将学徒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并以立法形式确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中国特色学徒制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培养、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典型模式[8]。国外职业教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充分证明,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有力实践,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能。
(一)强化系统构建,增进思想认同
1.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做好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链接职业岗位需求,邀请一线专家、技术能手参与制订科学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产教研学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协同、产业引领、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精准度。教务部门要重视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推进工匠精神进课堂,将工匠精神培育、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等要素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有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2.强化思政课程的理论阐释。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用好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工匠精神蕴含的精神品质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作为,立足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将工匠精神元素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中,主动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运用故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榜样示范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工匠精神的时代伟力,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匠精神的战略价值。
3.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筑工匠精神培育的隐性载体。课程思政教学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国之大者”作为政治引领,紧扣报国情怀、时代需要和价值实现等维度,推动工匠精神培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断深化[9]。尤其要立足学生思想状况和专业特点,展示工匠精神价值意蕴,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技能成才,坚定技能报国,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实现工匠精神的技术要素和思政要素在课程目标设定、模块选择设计和课程内容讲授中交汇融通,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传承意识和精品意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信,构建具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
(二)突出文化育人,增强情感认同
1.优化自然环境,涵养工匠底蕴。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学校要将校园文化、办学历史中与工匠精神契合的内容整合为教育资源,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积极挖掘自然景观的育人内涵,不断打造环境清幽、精美雅致的校园自然景观,创新校园道路和教学楼栋命名,在学校道路、教学楼栋、办公区域设置统一规范、精致美观的指示标牌、服务指南,凸显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以环境布置涵养工匠底蕴,使生活在其中的高职学生耳濡目染,接受潜在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创建人文环境,宣传工匠精神。在校园整体规划中,设计放置工匠精神主题的艺术作品、人物雕塑,表现工匠精神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雕细琢、追求精进;在教室、走廊等地布置具有教育、激励作用的校训,增设能体现职教理念、职业精神的文字、绘画等艺术品装饰校园;在校园文化长廊中,挖掘行业先进典型,展示工匠人物事迹宣传引导,使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卓越以文化浸润方式遍布校园各个角落,创建蕴含浓厚工匠精神的人文环境。
3.善用网络平台,传播工匠文化。注重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工匠精神传承与模范人物事迹展播相结合,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用生动鲜活、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工匠故事、传播工匠文化。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举办“工匠大讲堂”“匠心青年说”等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人物专访等形式展示杰出工匠的成长足迹、工作内容及技艺成果,让真人真事根植于学生心中,以榜样力量鼓舞学生奋斗热情,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志向,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兴趣与热爱,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
(三)优化师资队伍,提升价值认同
1.内培优质工匠导师。教师是学生精神培育的引领者,也是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培育工匠型人才,教育者首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践行者。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的主导作用,综合考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等因素,打造一批在省内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适配现代学徒制的高水平导师团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名师名匠”为引领,成立工匠型教师技能工作室,建立“师徒帮带”机制,搭建“道技合一”的教学资源平台,引领学生在“教—学—做”中精进技能、苦练内功,强化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内化。
2.外引知名工匠大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建立引进高级人才绿色通道,以行业内人才柔性引进、工匠大师特聘、技术能手兼职等多种方式集聚优质师资,吸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等担任企业导师,充实教师队伍,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服务教学一线。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等契机积极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工匠大师与学生面对面分享勇于追梦、奋斗成长、敬业奉献的感人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行动自觉,激发学生匠心筑梦的内生动力。
3.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量质兼顾、配齐建强工匠型师资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导师库”,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导师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显著特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良好平台。通过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挑战教学能力比赛,双师协同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学实践,以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格局。
(四)聚焦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认同
1.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的沟通协作,政府发挥统筹作用,从权益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好政策供给;行业发挥指导作用,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质量评价等方面做好标准供给;企业与学校共同发挥主体作用,从导师管理、学徒保障、培养过程等方面做好制度与资源供给[10]。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仿真实训室、高质量师资团队、订单特色课程,协同开展科普、竞赛、教研活动,共同助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在真实生产场景中锤炼实践技能,体悟工匠精神的精髓要义,实现“做中教”“教中学”“学中做”育人环节的衔接融合,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践认同。
2.重视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宣传。精心组织技能大赛,为学生搭建精神培育的竞技舞台,“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备赛,加强师徒深度互动,展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技艺水平和创新成果,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和精进技艺的热情,构筑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注重社会舆论导向,通过学校官网官微、省级主流媒体等,加大技能大赛的宣传报道,展示参赛选手赛前的勤学苦练、赛中的高超技艺、赛后的参赛心得,提升比赛关注度和影响力。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各项技能比赛中的奖项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选手开辟继续深造的免试通道,让技能人才成为青年学生的时代偶像,推动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3.完善学生实习见习管理机制。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环,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场景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或依托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线锻炼的实践机会,打通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双向联动渠道,共享校企优质教育资源,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融通融合,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细化学生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对表现优秀的工匠型学生予以表彰,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朱孝平.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N].中国教育报,2021-10-13.
[4]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
[5] 牛亚飞,李亚员.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53-5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 佛朝晖.中国特色学徒制:价值、内涵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1(28):6-11.
[9] 贾魁.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N].工人日报,2023-12-18.
[10] 朱正茹.找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关键点[N].中国教育报,2020-12-1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