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意义与策略研究

2024-08-15黄雨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2期

[摘 要] 德技并修是体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提升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重知识轻价值、教学过程重预设轻生成、教学场域重学校轻社会等现象,为进一步保障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满足高职学生的认知期待与价值需求,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效,应从“育德+育业”涵养教学理念、“课内+课外”融通教学过程、“校内+校外”拓展教学场域三个方面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

[关 键 词] 实践教学策略;高职思政课;大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17-04

vizKD8xYcFFNq8tWEpyZvlM6K+C9DzSBlI0MkcBBtDA=

“大思政课”的提出促进了传统思政课在课程形式、课程资源、教学主体、教学时空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强调要善用社会大课堂,从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四个方面强调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目标的重要阵地,这对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

(一)教学理念重知识、轻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特点,从内在规律性的角度要求思政课教学把价值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但二者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得并不紧密。育人主体的协同性、课程资源的融合性和育人过程的贯通性问题越发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掣肘。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思政课”摒弃传统思政课内容结构、来源、价值和评价等方面的单一性,要求承载“大思政课”育人功能的课程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等课程体系[2]。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在以往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以讲授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在确定教育目的、选取教学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进行考核评价等方面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主,难以从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素材等来源较为单一,缺乏对高职教育特点的考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价值教育。

(二)教学过程重预设、轻生成

“大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历层次、知识储备和专业类别等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设计,遵循“八个统一”的教学规律,从“术”和“法”向“道”和“律”转变[3]。教育现象下往往蕴藏着一定的规律,教学主体对教学规律的清晰程度将会影响教学过程的判断,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处理好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包含学生、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代表等,这些主体之间因缺乏长期交流与磨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各自为政,容易或以自我、或以某一方为中心进行预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多专注于完成自己的预定计划,忽视了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的认知交互过程以及不同主体间对话的多元性,忽视了主体间的双向建构,忽视了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行为与思维的交互,忽视了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具有促进性和抑制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未能得到及时关注并处理。过多强调预设性,会逐渐磨灭育人主体自身的探究积极性与应对计划之外事物的主动性,而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三)教学场域重学校、轻社会

“大思政课”建设突出实践导向,对延展校内第一课堂、有效加强社会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4]。开门办思政课,意味着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场域,充分挖掘学校当地的育人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素材,丰富教学情景,以不同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的高职院校以开办讲座、观看影片等形式将校外育人资源引进学校,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面向的学生人群庞大,且易于维护现场秩序安全,但是,此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较低,对学生产生的育人影响有限。也有高职院校尝试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利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学生拓展知识深度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不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运行与评估等环节存在不切实际、敷衍了事的现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5]。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双方在权利、义务、责任等方面无明确分配,缺乏完善机制作为支撑,这样难以长久合作,也无法开展丰富多样、高质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改革的意义

(一)保障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大思政课”具有“大”的特点、拓展了“课”的形态、丰富了“思政”的意涵,在目标任务、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等实施维度都体现了实践导向。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大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就是结合社会实践生动透彻地讲好思政理论,要全面探索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路径,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思政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学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属性[6]。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一方面,使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不竭源泉,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大背景,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如在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需要发挥周围革命旧址、历史展馆、烈士陵园等实践基地作用,在对当地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了解中传承红色基因,在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时需要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示范基地、典型村镇、行业代表等转化为课程资源,切实体会新时代发生的伟大变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如何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进而转化为心中的强国志、脚下的报国行。可见,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有机统一并贯穿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场域始终。

(二)满足高职学生的认知期待与价值需求

“大思政课”在价值意蕴上促进了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格局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指向,推动思政课建设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7]。高职院校为满足当前学生对思政课多样化的需求,需切实了解学生在认知、心理方面的成长规律,才能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期待和价值需求的思政课,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个体需求是心理范畴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重视和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期待[8]。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违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就业规划等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有着不同特征,学生在进入学校时由于过往经验,已经对期望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倾向。基于学情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之问,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9],实践教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和达到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找准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进行精心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对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认识不足,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了解不足[10]。另一方面,只有让高职学生更加明白自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的重要作用,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国家需要同向同行,才能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效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与时俱进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离不开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改进中加强,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效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教学实效性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试金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体现既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的教育,又应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实践性失落、保障机制的合力低效、可持续性资源供应不足和评价方式传统单一等普遍现象,应与时俱进界定内涵概念、更新教育理念、系统化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化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搭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动机制,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与时俱进落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着眼世情、国情,以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看待与分析事物的眼界格局,在教学中倡导问题意识,制定符合时代发展、学生成长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效。

三、“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3+”策略

教育部与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一同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就表明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将迎来从理念开始的深远变革,其中尤其关注实践教学。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教学困境以及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素,从“育德+育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个维度,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策略。

(一)“育德+育业”涵养教学理念

德技并修是体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其强调“中国特色”,是“双高计划”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根据“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特征、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属性,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长期以来,为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培养具有技术型人才,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致毕业生责任感和爱岗敬业意识不强,就业后频繁跳槽,好高骛远,看不上基础性工作,难以适应一线生产要求,导致企业难以找到肯工作、会钻研的优秀技术员工[11]。学校应秉持育德与育业相结合的理念,在课堂导入、探究新知、拓展延伸等阶段做到以人为本,在案例选取、理论讲授、活动形式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在理论课、研讨课、实践课三种课型的结合下,思政课教师与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认知学习、问题研辨、主题活动中实现过渡与融合,锤炼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基于学生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活动中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代表,甚至是学生自己,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育人主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可以是多个,并在不同时刻互相转换、扩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不同,教的对象和学的对象实现角色转换,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实现教育的自觉。通过课堂阶段、课堂类型、课堂活动的设置,全方位呈现德技并修、理实一体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涵养职业情怀、厚植扎根意识、培育工匠精神。

(二)“课内+课外”融通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基于政治理论的立德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意味着方案、流程、内容、方式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空、资源、风险、能力不同而大相径庭[12]。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基于理论体系、突出政治、与技并修的显著特点,因此,需要加强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教学载体的系统性。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参与者,如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代表等,这些人聚集在实践教学中所做出的判断,应该基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交互作用,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多元育人主体的交往中有所体现,在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的动态转换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体现为每次实践教学主题之间的连贯、专题式实践教学中所有要素的连贯,是否连贯的判定依据为总体教学目标与阶段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适配性、核心载体与育人主体的可接受性,这种连贯性会打破实践教学的表浅化和割裂感,教师不必生搬硬套,学生不必走表面过场,实践基地不必有名无实;教学载体的系统性表现为所使用的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等应该服务于教学内容,并达到资源循环使用、环环相扣的目的,如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片段、学生自身参加实践教学后的感受等及时整理为系列视频、图片,通过自建官方账号发布在媒体平台,这些自创资源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可作为育人资源,并发挥朋辈影响的积极作用,同时,此类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也可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向融通,达到同步育人、协同育人,发挥育人主体的最大合力。

(三)“校内+校外”拓展教学场域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社会大课堂中开设的思政小课堂,也是思政小课堂中投射的社会大课堂,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提高开门办思政课的意识和能力,需打破原有封闭僵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办好、运行好实践教学基地,并维持“走出校门—回到学校—走出校门”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克服保守惯性,加强高职院校开门办思政课的意识。出于对学生安全、报备手续、协调各方等方面的考量,学校往往固守传统模式,认为更加省时省力,但长此以往,高职院校、学生、教师都会难以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容易故步自封,唯有主动开放,才能融入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新领域新赛道获得新动能新优势,以青春昂扬的姿态迎接并克服新挑战。二是要拓展育人格局,提升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育人主体之间要形成紧密联系,高职院校需不断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设立、运行、评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发挥实践教学基地衔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价值,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单位也应立足长远发展,主动与当地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使高职院校与社会中的育人力量形成最大合力,全方位全过程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三是要强化问题导向,反思校内教学主体的专业成长。校内外的交流融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应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跨学科多元价值视角,使得实践教学的育人主体既懂思政教育又懂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

[2] 浦永.“大思政课”助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7(2):39-46,54.

[3] 杨威,田祥茂.思想政治教育的“术”“道”“学”[J].教学与研究,2023(3):103-111.

[4] 石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8):59-61.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7.

[6] 王天泽,马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7):94-98.

[7] 肖珍,靳玉军.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61-64.

[8] 刘欣.科学把握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深刻内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6):8-11.

[9]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1-45.

[10] 杨康贤,林丽芳.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2):87-91.

[11] 陶慧,王华锋.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2,38(9):48-54.

[12] 祝文燕.“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0(2):50-5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