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2024-08-15贺仲明
这一期编稿的时间正是暑期。广州的炎热属于正常,只是不断听到北方有旱灾和洪灾,颇感揪心。
“前沿观察”刊登陈彦的《创作是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长跑》,作者是著名小说家,文章也有创作谈的意味,但它所谈论的不局限于个人创作经验,而是融合着对一些重要创作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作家和批评家都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思想圆桌”讨论的话题是“人工智能与文学前景”。近年来,人工智能大量进入人类生活领域,迅速而巨大地改变人们生活。就文学而言,人工智能写作已经对传统文学创作构成很大的冲击,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文学的关系,对文学前景会有什么影响?我们组织了由著名作家邱华栋领衔的一组笔谈。笔谈作者中有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也有侧重理论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不同角度的思想碰撞应该能促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本期开始,我们新开设“粤港澳文学批评溯源”栏目。前些年有学者提出“粤派批评”概念,引起较大反响,但也有学者认为内涵不够清晰。我们开设此栏目,意图对粤港澳地区的文学批评进行较全面的梳理,特别着力对一些重要批评家做个案剖析,试图努力还原“粤派”批评家的个性特色,对粤港澳文学批评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栏目的开端是关爱和论黄遵宪诗学风格的文章。关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多年深耕于黄遵宪及相关研究,他的文章肯定能给我们充分的启示。
“新东北·新南方”专栏刊登青年学者张涛和胡哲的文章,重点关注的是新东北作家群。视野各有侧重,范围也有不同,但都具有较宽阔的文学史高度,对作家作品的分析细致深入,论述富有新意。
本期特别刊发“香港文学研究小辑”,由赵稀方教授组织和主持,并请他撰写了“主持人语”。这组文章的内容和特点请大家参阅主持人语正文。
“青年作家专辑”评论的是山东作家魏思孝。魏思孝的作品很有个性特点,近年来在文学界有较大的影响。两位评论家马兵、刘永春也都是山东籍学者,共同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应该能够提供给我们更深入的解读。
“当代文学扫描”栏目刊发孙心怡、刘艳论叶梅散文的文章。“作家作品评论”刊发老作家陈俊年为广东老一代批评家黄树森新作撰写的序言,以及李亚萍、张元珂等对盛慧、南翔新作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内容、视角各具特色,也都颇有可观之处。
本期“对话”栏目推出两个小辑,多位著名评论家参与,分别评论广东少数民族作家钟二毛和安然近期出版的小说和诗歌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