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到中华以外天
2024-08-15关爱和
摘要:黄遵宪是近代从广东走出的著名外交家、诗人。作为外交家,黄遵宪外交经历分别是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使官。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中被任命为驻日本大使。未及上任,而因参与维新变法运动获罪,贬回家乡梅州,直至去世。作为诗人,年轻时期即主张“我手写我口”,说当下人话,写当下人事,叙当下人情。其《人境庐诗草》十一卷,忠实记录了黄遵宪的丰富经历与复杂情感。黄遵宪居家时期,梁启超在日本鼓动文学界革命。受忘年交好友梁启超的鼓动,写作了许多属于诗界革命的作品,使其早年“我手写我口”的诗学理想得以落实。黄遵宪的诗学世界,丰富多彩。
关键词:黄遵宪;我手写我口;人境庐;诗界革命
一 、走出粤北:“我手写我口”的
诗学宣言
黄遵宪,字公度,晚清著名诗人、政治家、外交家。1848年,黄遵宪出生于广东粤北山区嘉应州(今梅州)的一个客家家庭。父黄鸿藻,举人,做过户部主事、广西思恩府知府。因敬仰东汉贤士黄宪,为儿子取名遵宪。嘉应的客家人多是唐末五代从中原迁闽,宋元之际从闽入粤,黄遵宪《己亥杂诗》有“南来远过一千年”1之语。嘉应州的客家人,有因生活所困下南洋的传统。1876年,黄遵宪中举后,毅然随何如璋出使日本,与嘉应州海外谋生的传统有关。黄遵宪晚年与梁启超谈及年少时的生活环境,充满幽怨之情:“平生最不幸者,生于僻陋下邑,无师无友,踽踽独行。中国旧学,初亦涉猎,然不喜宋学,又不喜汉学,故无一成就。”2不喜汉宋之学的黄遵宪,喜欢诗,其诗集《人境庐诗草》最早的存诗始于1865年,此年黄遵宪18岁。早期作品中的《感怀》《杂感》诸作,蕴含着少年黄遵宪对社会“以古为好”的社会价值观批判。《杂感》五首其二,不啻为黄遵宪诗歌革命的宣言: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爇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1
黄遵宪在驻英伦敦使馆期间将《人境庐诗草》整理成集,其早期诗作会有所修饬。但即是在1890年前后,“我手写我口”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口号。将诗的写作由“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转而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是一种革命性的选择。黄遵宪感到超越“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旧诗的唯一路径,在今人说今人的话,写今人的事,畅今人的情。“我手写我口”的口号下,倡导者最看重的是今人今话,今人今事,今人今情。
黄遵宪1867年嘉应州中秀才后,三次广州乡试,一次北京朝考,均未售1bb077d8a27591fd316cf0a2398b1f31f8709575b4e7a2de167e38360b83ccf3。思想情绪到了一种愁苦无告,接近崩溃的边缘。1876年面临再次的顺天乡试前,去烟台拜访时在帮助李鸿章处理马嘉理案的广东同乡张荫桓,有《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诗四首,中有:“平生揽辔澄清志,足迹殊难出里闾”“碧海掣鲸公手笔,倘分勺水活枯鱼”2之语。此年9月,黄遵宪中顺天乡试第一百四十一名举人,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功名,恰逢同乡何如璋充出使日本国副使,后又为日本钦差,何出面奏保黄遵宪为参赞,黄遵宪听从召唤,从此开始其长达十余年的外交生涯,成为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职业外交家。前一年还抱怨“足迹殊难出里闾”的黄遵宪,随后即成就了“百年过半洲游四”3的骄傲。
二、走向海外与放归家乡:
“百年过半洲游四”的人生阅历
1877年11月,中国政府开始在东京设馆工作。何如璋担任清政府派出的首任驻日大使,黄遵宪是何如璋的重要助手。
1880年前后,黄遵宪作《琉球歌》,记述自己所经历的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中国对海权利益的漠视与不争,导致日本产生侵占台湾的野心。在日本期间,黄遵宪还写作《朝鲜策略》,设身处地地站在朝鲜的立场,策划如何对付日、俄威胁。《朝鲜策略》完成后,托朝信使转呈朝鲜国王。黄遵宪感到俄国对亚洲国家的威胁,提出联亚抗俄的主张。外交之外,文化交流是黄遵宪在日本四年期间的重要工作。黄遵宪留下了与当地日本友人交往的笔谈记录,并在与日本学人的交流中,完成了《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的写作。
1882年2月,黄遵宪奉命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此年35岁的黄遵宪踌躇满志,途中有《海行杂感》组诗:“是耶非耶其梦耶?风乘我我乘风耶?藤床簸魂睡新觉。此身飘飘天之涯。”4黄遵宪在美国三年有余。1885年9月20日,因亡母从广西梧州归葬家乡的时日在即,黄遵宪获准返乡。在太平洋的海船上,适逢中秋,作《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5
近十年的海外生活,一朝归来,除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沧桑之感外,禹迹之外时间空间的频频切换,太平洋两岸所见所闻的奇妙无穷,都使诗人充满新奇与自豪。
10月21日,黄遵宪由香港入广州,转向广西梧州的父亲任所。恰逢《日本杂事诗》在梧州高博后堂重刊竣工,黄遵宪作重刊自序,以为《日本杂事诗》是“今地球万国,风气日开,闻见日广”1的结果。12月13日,黄遵宪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葬母后,又葬叔父黄鸾藻。在家乡,黄遵宪心情大好,有《春饮招乡人饮》,与乡人讲述海外见闻之外,39岁的黄遵宪还抒写了“尚拟汗漫游,一将耳目豁。再阅十年归,一一详论列”2的世界远游计划。但当下最急迫的事情,是完成《日本国志》的修订。
写一本关于日本历史的著作,是黄遵宪到日本第二年就有的想法。1882年调离日本时形成《日本国志》的初稿,在美国任职期间未及修改。经过一年多在人境庐的奋笔疾书,至1887年6月,黄遵宪完成全书的写作。有《〈日本国志〉书成志感》抒写豪情:“湖海归来气未除,忧天热血几时摅。《千秋鉴》借《吾妻镜》,四壁图悬人境庐。改制世方尊白统,《罪言》我窃比《黄书》。频年风雨鸡鸣夕,洒泪挑灯自卷舒。”3救国救世之志,充满胸臆。黄遵宪将《日本国志》写本抄录数份,自1888年11月起,分别到天津、广州呈送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有博得重视,以便于个人的进身的明确目的,但收效甚微。直至1889年,黄遵宪才以二品顶戴分省补用道身份,充驻英二等参赞。1894年,黄遵宪请薛福成作序,《日本国志》延宕至1895年才由广州富文斋第一次刻成问世。时在上海办《时务报》的梁启超作《日本国志后序》,以为:“其言,十年以前之言也,其于今日之事,若烛照而数计也,又宁惟今日之事而已!”4言外之意,如国人早知日本,甲午战局或不至于此。《日本国志》曾由《时务报》代售,并曾作为湖南时务学堂教材。在甲午战败的背景下,出于对日本了解的需要,《日本国志》成为一时洛阳纸贵之书。
1891年8月,清政府准设新加坡总领事,兼辖马六甲等周边地区事务。黄遵宪11月起赴新加坡就任。至1894年解任回国。连续十余年的海外游宦经历,是清末士大夫者流所未曾想见的。它构成了黄遵宪一生的骄傲与美好记忆。1899年因参与维新变法,被以返乡的处罚后,黄遵宪在家乡有回忆平生的七言绝句《己亥杂诗》89首,第一首即言:“我是东西南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百年过半洲游四,留得家园五十春。”5走出粤北的诗人,被迫再回到粤北,百年过半洲游四,便成为心中最温情的回忆与慰藉。
1894年11月,黄遵宪回国,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外交生涯,后担任洋务总办。在任上,黄遵宪主要参与了江南五省教案处理、苏州开埠谈判及《时务报》筹办。1895年12月1日,上海强学会成立,黄遵宪请梁鼎芬代为签名。1896年1月,御史杨崇伊弹劾强学会,北京强学会被封,张之洞随即关闭了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黄遵宪愤学会之停散,谋再振之,遂有《时务报》之倡。在《时务报》正式出版之前,在办报宗旨、董事会制度、聘员募捐等各个环节,黄遵宪都发挥了主导作用。黄遵宪游历海外对报刊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做出了种种正确的选择。黄遵宪也因此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此后,黄遵宪还参与了湖南的实业兴办与创办时务学堂、创办《湘报》、组织南学会等维新变法活动。
正因为如此,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受到严重牵连。张之洞指黄遵宪为康党,张之洞死党梁鼎芬也公开对黄发难。1898年10月9日,因疑康有为藏匿,黄遵宪在上海的公寓被围。10月11日在日本等国的外交援救下,清廷命黄遵宪“即行回籍”。这是一种罪罚。从粤北走出的外交家、诗歌之子,必须再回到粤北,终其一生。
三、《日本杂事诗》与《人境庐诗草》
《日本杂事诗》与《日本国志》是一诗一史,可以互鉴互补的姊妹篇。《日本杂事诗》草创于1878年,初成于1879年,诗人易稿者四。“缮录既毕,上之译署,译署以聚珍版印之。其后香港循环报馆、日本凤文书坊又各缩为巾箱本。”1885年有梧州本,作者为梧州本作《自序》云:
窃自念古今著述无虑千百家,今人皆不及古人,独于纪述外国之书,则世愈近者书愈佳。盖古人多传闻疑似之词,而今则舟车所通,足迹所至,得亲读其书,与其国士大夫互相质难,以求其是,所凭藉者不同故也。虽然,今之地球万国,风气日开,闻见日广,今日所诧为新奇奥僻者,安知更历数十年不又视为故常,斥为浅陋乎?则是篇也,谓之为椎轮可也,谓之为刍狗亦可也。1
其时,《日本国志》尚未成书。1891年在伦敦使馆,《日本国志》已成,但只有抄本而无印本,作者在对《日本杂事诗》作较大修改后,再作《自序》,言《日本国志》与《日本杂事诗》之关系云:
余于丁丑之冬,奉使随槎。既居东二年,稍与其士大夫游,读其书,习其事。拟草《日本国志》一书,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辄取其杂事,衍为小注,丳之以诗,即今所行《杂事诗》是也。2
《日本国志》为史著,《日本杂事诗》是以故事为基础,重在抒写兴观群怨之情的诗。《日本杂事诗自序》还解释了在伦敦使馆对《日本杂事诗》做大幅度修改的原因:黄遵宪初到日本,明治维新刚刚进行,是非成败,尚未得到证明。且黄遵宪所接触多为日本旧学家,他们的态度也影响作者的判断。到欧美国家游历后,乃信日本革故取新,卓然自立。翻阅旧时所作《杂事诗》,颇悔少作,故有辛卯年伦敦使馆修诗之举。1898年黄遵宪在长沙任职时,发现《日本杂事诗》的第九个刊印本,所据当然是辛卯修订本。黄遵宪作《后记》,强调“此乃定稿,有续刻者,当依此为据,其他皆拉杂摧烧之可也。”3因此,《日本杂事诗》1891辛卯年以前的版本可称为“原本”,以后的修订本可称为“定本”。
《日本杂事诗》原本为两卷,上卷73首,下卷81首,计154首。据林振武《黄遵宪年谱长编》统计:定本修订时删去八首,(其中诗和注完全删去的有五首,诗删去而注部分移入定本的有三首。)增加五十四首,计共有诗二百首,对诗歌注释修改四十二处4。以原本与定本对“新闻纸”这一近代传媒的不同认识为例,可以体会“原本”与“定本”的区别,也可以窥知诗人思想认识进步的轨迹。
原本写新闻纸的诗与注如下:
一纸新闻出帝城,传来今甲更文明。
曝檐父老私相语,未敢雌黄信口评。(五十)
新闻纸,山陬海澨无所不至,以识时务,以公是非,善矣。然西人一切事皆藉以达,故又有诽谤朝政、诋毁人过之律,以防其纵,轻则罚锾,重则监禁,日本皆仿行之。新闻纸中述申述时政者,不曰文明,必曰开化。1
因原本对新闻纸过于负面的认识,不合时宜,黄遵宪在定本中,删除旧写,另写新作:
欲言古事读旧史,欲知今事看新闻。
九流百家无不有,六合之内同此文。(五三)
新闻纸,以讲求时务,以周知四国,无不登载。五洲万国,如有新事,朝甫飞电,夕既上板,可谓不出户庭而能知天下事矣。其源出邸报,其体类乎丛书,而体大、而用博,则远过之也。2
两诗相较,其对报纸的认识有天壤之别。这种“讲求时务”,“周知四国”,“源出邸报,其体类乎丛书,而体大、而用博,则远过之也”的新认知,是黄遵宪1896年在维新变法的酝酿期,力主在上海办政治新闻类报纸《时务报》的思想基础。
黄遵宪在驻英大使馆倾心投入的另一重要事情,就是着手编辑自己的诗稿《人境庐诗草》。人境庐是黄遵宪家乡故居之名,黄遵宪曾亲自为故居撰写联语,其大门的联语为“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之语。3黄遵宪以“人境庐”为居所之名,取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诗;又以“人境庐”为诗集之名,则透露出对陶诗之境、对家乡故居的眷恋之情。1874年春,黄遵宪赴京应试,这是清政府举行的全国“拔贡”考试。黄遵宪在北上应廷试之前,将已经写作的诗整理,编成《人境庐诗草》二卷,并作序一篇记其事:
此诗两卷,盖《人境庐诗草》之副本也。十年心事,大略具此。已别命书人缮写,携之行囊。然予有戒心,虑妙画通神,忽有胠箧之者,故别存之,以当勇夫之重闭。诗固不佳,然亦征往日身世之阅历,亦验他日学问之进退。将来相见,风雨对床,剪烛闲话,出此一本,公度自证之,吾弟又共证之,亦一快也。4
此次诗作成集,主要目的是防止丢失,因而和伦敦使馆编选诗集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1891年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云: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馀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人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5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中的诗学主张,是早年“我手写我口”诗学口号的深化。上引《序》文的第一段是讲述个人写诗经历,虽奔走东南西北,但因笃好深嗜,而未曾废止。第二段讲古人之诗与今人之诗的关系,需弃古人糟粕,不为古人所束缚,诗之外有事,需为今人之事;诗之内有人,需是当下之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自不与古人同。“我手写我口”的号召中,不仅有主张通俗易解之义,更有今人写今世的提倡。第三段话讲自己理想中的诗境:复古人比兴之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得古文伸缩离合之法。其取材,凡切于今者;其述事,凡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其炼格,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第四段,言归根结底,应以“足以自立”为诗学的最高目标,虽不能之,心向往之。
黄遵宪在伦敦续编《人境庐诗草》,成四卷,收入1877年至1891年间创作的作品。卷三为出使日本时期的诗作,收诗48首。这些诗与《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一起,勾勒出黄遵宪在日本的生活与感受。如《樱花歌》写日本“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1的盛景,《都踊歌》以富有节奏感的诗句写日本青年男女街头舞蹈的欢快。《西乡星歌》《近世爱国志士歌》《赤穗四十七义士歌》,则歌咏日本爱国志士,“以兴起吾党爱国之士”2。《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流求歌》则分别记述1881年幼童留美计划夭折,1879年日本强并琉球而清政府无所作为,忧虑国事如儿戏,国运多艰难。
卷四为在美国所作,收诗26首。其《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第三首云:“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3写离开日本的自得心情。《海行杂感》十四首,有“拍拍群鸥逐我飞,不曾相识各天涯。欲凭鸟语时通讯,又恐华言汝未知”4之句,写近一个月的海上旅行的轻松惬意。《逐客篇》写旅美华工遭遇,《纪事》记美国总统选举,《冯将军歌》歌颂1885年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清军将领冯子材。
卷五为美国归乡后作品,计27首。上文所引《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即在第五卷中。《乡人以余远归争来询问赋此志感》《春夜招乡人饮》写与乡人欢聚之情。《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记儿时回忆。既有“某水某山我故乡,今时今日好容光。频年花事春三月,独我蓬飘天一方”5的乡愁,又有“花开花落掩关卧,负汝春光奈汝何?天下事原如意少,眼中人渐后生多”6的烦闷。
卷六为广州赴欧洲之作,计64首。《锡兰岛卧佛》是黄遵宪诗中的长篇,写斯里兰卡之景,为戊戌返乡后补作。《重雾》《伦敦大雾行》记伦敦雾都之景。《在伦敦写真志感》有句:“人海茫茫着此身,苍凉独立一伤神。递增哀乐中年感,等是寻常行路人。万里封侯从骠骑,中兴名相画麒麟。虎头燕颔非吾事,何用眉头郁不申。”7写出怀才不遇牢骚。《今别离》四首,分咏火车、电报、照相、轮船等工业革命的新事物。《岁暮怀人诗》三十六首,写旧雨新朋。《登巴黎铁塔》写巴黎名胜。
卷七写于黄遵宪任职新加坡期间。收诗50首。有《续怀人诗》十六首,怀念包括伊藤博文在内的二十六位外国友人。又有《新嘉坡杂诗》十二首,写新加坡地理人物与风情。《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写热带地区特有的莲、菊、桃花同时盛开,杂供一瓶,感叹化工造物,世界多变。《番客篇》写华人在南洋的漂泊艰辛,希望国家日益强大,“谁能招岛民,回来就城郭?群携妻子归,共唱太平乐”1。黄遵宪在新加坡,病虐经年,有《养疴杂诗》十七首,记录槟榄屿、马六甲等地的休养生活:“高高山月一轮秋,夜半椰阴满画楼。分付驯猿攀摘去,渴茶渴酒正枯喉。”2人与自然相处,也有奇趣。
四、重回粤北后的诗歌创作及诗界革命之想
《人境庐诗草》中的卷八,收1894至1897年间的诗作57首,是黄遵宪外交官回国之后与归家居住之前的作品。补写甲午战争记事,将个人的评判以诗的形式记录表达,是其《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诗学理念的切实实践。
在江宁官任上,黄遵宪结识郑孝胥、梁鼎芬、陈三立、缪荃孙、汪康年、夏曾佑、文廷式、吴德潚、梁启超等名流巨子。名流文人交往的重要方式,是诗文唱和互鉴。与诸子的唱和,构成《人境庐诗草》卷八的主体。黄遵宪以《人境庐诗草》的第五至第八卷为一册子,与人交流,收获了不少赞誉,当然也有批评。1895年至1898年在《人境庐诗草》卷五至卷八上,留跋予以评论的有十几位诗坛大咖。陈三立评曰:“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才思横轶,风格诨转,出其余技,乃近大家。此之谓天下健者。”吴德潚评曰:“并世无二尊,独立绝依傍。集中登巴黎铁塔诗也。作者于诗世界中,颇具此等魄力,可谓雄矣。”夏曾佑评曰:“历观文字所纪,四五千年,凡称为奇才者,必自辟门庭,为古人之所无无,后人所不可废。”3批评黄诗的有郑孝胥。1895年4月黄遵宪借读郑孝胥诗稿,题曰:“纡徐淡妙,将来可自成一家,为国朝诗派所无。”郑孝胥却在《日记》中评黄遵宪“黄实粗俗,于诗甚浅,而谬附知音者也”4。
黄遵宪1897年有《酬曾重伯编修》,其二有句云:“废君一月官书力,读我连篇新派诗。”第一次对外宣称自己的诗是“新派诗”。外交家黄遵宪,有了新派诗诗人的二重身份。
《人境庐诗草》卷九之后是黄遵宪放归回籍后的作品。《放归》诗记述在上海公寓的惊险经历:
绛帕焚香读道书,屡烦促报讯何如。佛前影怖栖枝鸽,海外波惊涸辙鱼。上海道蔡钧,遽以兵二百名围守,捧枪鹊立,若临大敌。寓沪西人,惧余蹈不测,议聚众劫余他徙,丽日布驻京公使亦请于总署。余虑其重滋余罪也,转为之栗惧。此地可能容复壁,廿五夜,得总署报云:“查康未匿黄处,上意业已释然,已有旨放归”云。无人肯就问箯舆。玉关杨柳辽河月,却载春风到旧庐。5
钦命驻日大使瞬间成为贬官罪人,如此落差,让人唏嘘。所幸生命无恙,已是“却载春风到旧庐”的感觉了。
《感事》八首写百日维新事。“九死一生仍脱走,头颅声价重天亡。”写康有为脱逃。“芝焚蕙叹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写六君子被杀。“可怜时俊才无几,瓜蔓抄来摘更稀。”写陈三立父子获罪。“五洲变法都流血,先累维新案尽翻。”“忍言赤县神州祸,更觉黄人捧日难。” 6感叹国运多舛。《仰天》写齐天孤愤:“仰天击缶唱乌乌,拍遍阑干碎唾壶。病久忍摩新髀肉,劫馀惊抚好头颅。箧藏名士株连箱,壁挂群雄豆剖图。敢托鸩媒从凤驾,自排阊阖拨云呼。”1
1899年是己亥年,黄遵宪仿龚自珍1839年所作《己亥杂诗》305首的前例,作《己亥杂诗》89首,记述平生风波:
我是东西南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
百年过半洲游四,留得家园五十春。(一)
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
5f1ebad529ca1938d1281ed00cdc6047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四十七)
蜡馀忽梦大同时,酒醒衾寒自叹衰。
与我周旋最亲我,关门还读自家诗。2(八十九)
归家的诗人最关心旧友命运,故有《己亥续怀人诗》二十四首。又因诗人最关心民族与国家命运,有《腊月二十四日诏立皇嗣感赋》《初闻京师义和团事感赋》《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闻车驾西狩感赋》《天津纪乱》等等。“关门还读自家诗”是黄遵宪无法做到的洒脱。
归家六年,被黄遵宪引为诗歌同道的,是两个广东籍同乡。一是丘逢甲,一是梁启超。丘逢甲是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镇平。1889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返回台湾,讲学台中台南诸书院。《马关条约》签订后,刺血上书,恳请废约抗战。后举义师,倡议台湾自立为民主之国。兵败后内渡回粤,定居潮州,讲学韩山书院等处。1898年冬,丘逢甲到梅州拜见黄遵宪,在国事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寂寥乡居中有一位可以议论时局、唱和谈诗之人,可谓空谷足音。黄、丘两位丙位诗人的情投意合,成就了晚清诗坛佳话。《人境庐诗草》卷十、卷十一中,有二十余首诗是因丘逢甲而写的。1900年,丘逢甲跋《人境庐诗草》云:
四卷以前为旧世界诗,四卷以后乃为新世界诗。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变旧诗国为新诗国,惨淡经营,不酬其志不已,是为诗人中嘉富洱;合众旧诗国为一大新诗国,纵横掉闺,卒告成功,是为诗人中俾忍麦。然在诗言诗,则已不妨前有古人,而我自为大宗;后有来者,而我自为初祖矣!
海内之能于诗中开新世界者,公外,偻指可尽。忽有自海外来与公共此土者,相去只三十西里耳!后贤推论,且将以此土为东方诗国之萨摩、长门,岂非快事?然开先之功,已日星河岳于此世界矣。3
读此跋而可知,丘逢甲是一个比黄遵宪更有激情的诗人。“前有古人,我为大宗;后有来者,我为初祖”的霸气之语,潮州、梅州之间三十公里的地方,有并肩两位诗中开新世界的志士,此土乃东方诗国之萨摩、长门的自我感觉,成为20世纪中国南方诗坛的一缕阳光。
中国诗坛的另一缕阳光,来自梁启超。梁启超1897年在上海办《时务报》时曾读黄遵宪新派诗。其跋《人境庐诗草》称赞黄遵宪的诗,在诗人与非诗人之间:
人境庐主人者,其诗人耶?彼其劬心营目憔形,以斟酌掼益于古今中外之治法,以忧天下,其言用不用,而国之存亡,种之主奴,教之绝续,视此焉,吾未见古之诗人能如是也。其非诗人耶?彼其胎冥冥而息渊渊,而神味沈醲,而音节入微,友视骚、汉而奴畜唐、宋。吾未见古之非诗人能如是也。
主人语余,庚、辛之交,愤天下之不可救,誓将自逃于诗忘天下。然而天卒不许主人之为诗人也。余语主人,即自逃于诗忘天下,然而子固不得为诗人。并世忧天下之士,必将有用子之诗以存吾国,主吾种,续吾教者,矧乃无可逃哉?1
梁启超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办《清议报》《新民丛报》,鼓吹思想与文学革命,以达新民救国之目标。1902年起,在《新民丛报》开设“饮冰室诗话”栏目,鼓吹诗界革命: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州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2
过渡时代,需要诗界革命;诗界革命必须满足新意境、新名词与旧风格三个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诗界革命最成功作品当推黄遵宪的“新派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3《饮冰室诗话》还推夏曾佑、蒋智由与黄遵宪并列为近世“诗界三杰”。梁启超认为“公度之诗,独辟境界,”这是因为他1897年有阅读黄遵宪诗的经验;梁启超推新意境、新名词与旧风格为诗界革命的成功作品,是因为他和夏曾佑、谭嗣同1894年在北京有写作“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新学诗的失败教训。梁启超1902年后策动的诗界革命,以新学诗为鉴戒,以新派诗为标杆,鼓吹新意境、新语句和旧风格之诗。如果从新诗三个要素撤掉旧风格的规定,其立论庶几与五四时期的白话诗的提倡,难分雌雄了。
被小于自己25岁的忘年交梁启超推为诗界大家、新诗典范,这可能是穷困家乡的黄遵宪最为看重的事情。大使不得做,可专意为诗人,黄遵宪晚年与梁启超隔海的文字互动,成为清末文坛一段动人的佳话。自1902年5月,黄遵宪致函在日本办报的梁启超,到1905年2月病重,黄遵宪共有九封书信给梁启超,讨论的题目广泛,从国家政治议论到旧诗新学商量。为梁启超《新民丛报》迭出新论所折服,谓梁启超之文:“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芒芒禹城,惟公是赖”。4黄遵宪描述自己与梁启超写信时的激动状态道:
吾草此函,将敛笔矣。吾哀泪滂沱,栖集笔端。
吾亦不自知若何而感泣,忽辍笔而叹也;若何而蹈舞,遂投笔而起也。嗟夫!孰使我哀哀至于此?吾憾公;孰使我喜喜至于此?吾又德公。5
在梁启超“诗界革命“的鼓舞下,黄遵宪写作《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幼稚园上学歌》《小学校学生相和歌》。赖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的推扬,黄遵宪的《都踊歌》《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锡兰岛卧佛》《今别离》《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三哀诗》《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等,成为新派诗中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五、黄遵宪新派诗对晚清诗界革命的意义
1905年2月,黄遵宪与梁启超的信中报告自己的病情,尚有“诚能善于摄养”“不至遽患伤生”6的乐观。但至3月28日,黄遵宪还是因肺病严重,走到生命的尽头。年58岁。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记其事:“今日时局,遽失斯人,普天同恨,非特鄙人私痛云尔。吾友某君尝论先生云:有加富尔之才,乃仅予诗界辟一新国土,天乎?人乎?”7梁启超所痛,在于黄遵宪仅为诗界开国土,言外之意是抱憾其政治抱负未得施展。黄遵宪放归前后作《支离》一诗,同样有“穷途竟何世,馀事作诗人”1的失落。这些都是清末历史条件下“士不遇”传统诗歌主题的惯性使然。其实,在清末大浪淘沙的潮流中,梁启超、黄遵宪都是变革时代的潮头英雄和幸运者。
《人境庐诗草》的收集编辑,一直是一个开放的状态。修改与补写是《人境庐诗草》形成过程所呈现的特别形态。黄遵宪死后,其弟黄遵凯将“先兄手自裒集而未付梓”的《人境庐诗草》十一卷,在黄遵宪去世后的第六年(1911年)付印,并向康有为请序。
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写作于1908年6月。康有为序粤地同乡、戊戌旧友的诗集,特别用心。其序先考察黄遵宪学诗的地缘环境与成长经历,揭示其成就《人境庐诗草》的独特条件:
公度生于嘉应州之穷壤,游宦于新加坡、纽约、三藩息士高之领事官,其与故国中原文献至不接也。而公度天授英多之才,少而不羁,然好学若性,不假师友,自能博群书,工诗文,善著述,且体裁严正古雅,何其异哉!嘉应先哲多工词章者,风流所被,故诗尤妙绝。及参日使何公子峨幕,读日本维新掌故书,考于中外之政变学艺,乃著《日本国志》,所得于政治尤深浩。及久游英、美,以其自有中国之学,采欧美人之长,荟萃熔铸而自得之,尤倜傥自负,横览举国,自以无比。而诗之精深华妙,异境日辟。如游海岛,仙山楼阁,瑶花缟鹤,无非珍奇矣。2
黄遵宪生于穷壤,游宦于国外,诗成于个人的孜孜以求与广博丰富的阅历,呈现出一般诗人所难以想见的奇情奇境。康有为与黄遵宪交往,始于上海强学会。康序言黄遵宪不见容于张之洞,是因为黄以属员谒见,竟“昂首足加膝,摇头而大语”,以才识自负,目中无有权贵,加上参与维新,终罹党祸:
而党祸作,公度几被逮于上海。日故相伊藤博文救之,乃免。自是久废无所用,益肆其力于诗。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博以环球之游历,浩渺肆恣,感激豪宕,情深而意远,益动于自然,而华严随现矣。公度岂诗人哉!
公度之诗乎,亦如磊砢千丈松,郁郁青葱,荫岩竦壑,千岁不死,上荫白云,下听流泉,而为人所瞻仰徘徊者也。3
康序“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博以环球之游历”的描述,是对新派诗题材内容方面的界定;康序“浩渺肆恣,感激豪宕,情深而意远”的描述,是对黄遵宪新派诗表现风格的定位;康序“如磊砢千丈松,郁郁青葱,荫岩竦壑,千岁不死”祈愿,出于对黄遵宪新派诗生命力的预测。黄遵宪新派诗对晚清诗界革命的意义在于:他是“但开风气”的巨子。从年轻时期“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到“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的宗旨,黄遵宪坚持着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古人”为中心;以当下活泼泼的事典为诗材,而不向奄奄而无生气的古人古典讨生活,故而创造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黄遵宪1902年与新加坡朋友丘菽园有一段话,其以为自己少年旧有的别创诗界之论,因才力薄弱,不能自践其言。以诗鼓吹文明,有左右世界之力。仆老且病,后死有志者努力。黄遵宪新派诗上承龚自珍,下启南社,与丘逢甲“前有古人,我为大宗;后有来者,我为始祖”的境界,庶几近之。这就是黄遵宪新派诗对晚清诗歌革命的意义所在。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学术现代化进程研究”(21&ZD26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5页。
2 黄遵宪:《黄遵宪集》,吴振清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1页。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5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9页。
3 黄遵宪:《己亥杂诗》,《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3页。
4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8页。
5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0页。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3页。
3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6页。
4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65页。
5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3页。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页。
3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页。
4 林振武等编:《黄遵宪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338页。
1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引自钟叔河主办《走向世界丛书》一辑三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642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2页。
3 张永房等编:《黄遵宪研究资料》,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1页。
4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8页。
5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8页。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5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6页。
3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5页。
4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7页。
5 黄遵宪:《春暮偶游归饮人境庐》,《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5页。
6 黄遵宪:《遣闷》,《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6页。
7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1页。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5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6页。
3 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页。
4 林振武等编:《黄遵宪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404页。
5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1页。
6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2页。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3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3页。
3 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8页。
1 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6页。
2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1页。
3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4 黄遵宪:《致梁启超函》,《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9页。
5 黄遵宪:《致梁启超函》,《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0页。
6 黄遵宪:《致梁启超函》,《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7页
7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4页。
1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1页。
2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7页。
3 黄遵宪:《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