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4-08-15赵稀方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4年4期

这是一组具有学术原创性的专辑,既挑战内地的香港文学史,也对中国新文学史模式有所反省。

徐婷的《1920年代上半叶传统文化在香港的作用与香港文学的现代转型——基于“中国文学研究社”出版物的研究》,研究对象是1920年代香港的《文学研究录》《文学研究社社刊》。这个来自“中国文学研究社”的系列刊物,一向被作为旧文学的代表,新文学的反面。我在写作《报刊香港》一书的时候,花了近一年时间研读1924年香港的《小说星期刊》,提出了“旧文学的现代性”的命题。因为在香港英文是官方语言,中文中的文言白话是战友,对于保持中国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更早的《文学研究录》系列整理出来了,这是建构新的文学史谱系必不可少的。

如果徐婷的论文涉及的是香港的“旧文学”期刊,那么朱云霞和梁伟峰的论文则针对的是“通俗文学”期刊。从文学史叙述来说,前者打破了“新旧模式”,后者打破了“雅俗模式”。内地文学史已经涉及通俗小说,香港的通俗文学更加突出却少人处理。我们通常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和50年代绿背文学来描述香港文学史,却忽略了两者之间通俗文学的过渡作用。香港通俗小说在20世纪40、50年代之交,出现了分化,朱云霞和梁伟峰分别讨论这一时候的“新语体”通俗文学刊物和文言通俗文学刊物。《天底下》和《七采》这类刊物不但支配了50年代初的香港阅读市场,并且它以纯语体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化。梁伟峰所讨论的《小说精华》杂志,则偏重于传统的香港通俗小说杂志,其中的主要小说家及其小说形态,代表了香港20世纪以来的通俗文学传统在40、50年代的面貌。

最后要感谢《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刊物辟出这样一种香港文学研究专辑,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在于从地方性知识出发,反省我们的日常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