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进路探讨

2024-08-13张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0期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形态、媒体格局、传播生态的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学术期刊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文章从战略高度强调了媒体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认为积极把握新兴媒体技术为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带来的契机,以深度融合引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并借助科学技术为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是当务之急。通过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分析融合发展创新案例,系统梳理了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与成效,并从内容、技术、传播模式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其进一步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同时,文章揭示了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技术研发、深化内容创新、优化传播策略等建议,旨在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参考。最后,文章结合守正创新、精细运营、数智赋能等具体策略,从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多元化传播渠道、打造融合出版产品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学术期刊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媒体融合;整合传播;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23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媒体融合发展与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23040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阐释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推动媒体融合的原则和措施,以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目标。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媒体融合正式被确立为国家战略[1]。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文件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是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发展领域专门发布的政策文件,是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的全面安排[3]。上述文件的印发表明我国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推进,加之新兴技术的赋能,我国出版行业媒体融合进入跨越式创新发展阶段。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思想阵地,学术期刊不仅肩负着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和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责任,更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4]。为了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增强优质内容供给能力,提高学术交流效率,必须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

(一)内容创新成为重要方向

内容创新作为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当前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学术期刊受限于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其内容往往偏向专业化。而在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尝试通过挖掘和整合各类学术资源,创新内容形式、拓展内容领域、丰富内容层次,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增强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也在不断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许多学术期刊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平台,以便读者及时获取学术信息,并且提供在线投审稿、在线支付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出版效率和服务质量。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不断完善原有的集群化数字出版平台,推出了基于数字中台的一体化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该平台新上线的内容采编系统能够借助稿件自动结构化、XML数据自动生成、自动排版等技术,将投审稿与排版校对融为一体,为加盟期刊提供论文“采—编—发”的全流程一体化出版与传播服务,有助于缩短传播周期,提升发布效率[5]。

(三)跨媒体整合传播

学术期刊将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有机整合,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学术内容。这种跨媒体整合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学术信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如《机械工程学报》为充分发挥多种新媒体在学术内容传播中的作用,组建了学术服务和传播平台——“JME学院”,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学术期刊创新传播模式,把握传播主动权,这一案例为我国学术期刊的跨媒体整合及传播服务提供了融合经验[6]。

二、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7]。可见,学术期刊作为出版领域的重要构成,进一步推动其媒体深度融合进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内容方面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期刊内容逐渐涵盖各个学科领域。借助媒体深度融合的优势可以有效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资源,实现内容的交叉融合和互补,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度融合还能促进期刊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态,满足读者对高质量学术内容的需求。

(二)技术方面

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为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引入新技术,学术期刊可以改进传统的出版流程,提高编辑出版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审稿和智能推荐,可以提高审稿的准确性和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优化内容策划和呈现方式[8]。此外,新技术还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如多媒体、交互式内容等,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传播模式方面

传统期刊的传播模式相对单一,限制了读者群体的范围和影响力。媒体深度融合可以推动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实现学术期刊的广泛传播。如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新渠道,充分发挥融合型传播形态的优势,受众可以方便地点赞、分享等,使期刊与读者的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这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也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可见度和影响力[9]。另外,可以通过开放获取、知识共享等模式,有力推动学术成果的共享利用。

三、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进路

(一)守正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技术驱动是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使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发生了变化,但优质的内容不仅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牢记理论研究内容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以技术服务于内容,不能本末倒置[10]。

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学术期刊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深度挖掘和个性化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知识获取体验。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处理好版权关系,尝试为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打造个人学术IP,实现价值引领,促进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11]。积极探索通过项目共建、版权合作等方式,聚集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之路,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二)精细运营,开辟多元化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较于公域流量,私域流量具有易把控、成本低、精准触达等优势。微信作为使用成本较低的社交平台,具备公众号、小商店、小程序等功能,能满足期刊推送内容、分析数据、流量变现等需求[12]。因此,微信是目前较为适合学术期刊的运营平台。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将线下读者不断导流至线上,构建并扩大私域流量池。

引流完成后,可以通过智能算法绘制用户画像,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学术期刊属于垂直领域媒体,应充分发挥内容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满足其特定的学术需求,增强用户黏性。可以定期以直播形式,邀请专家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及时交流研究成果[13]。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为学者、读者、编者搭建起即时性互动平台,形成多元化传播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期刊自身具有的专业性为其打造和运营独特的IP提供了可能。这里所提到的IP不仅仅是一个形象标识,更是一个能够代表学术期刊特色和价值的符号。可以与行业协会及知名学者深度合作,尝试为这些学者打造个人学术IP,引领学术价值的传播,同时促进专业知识的普及。这样的IP战略不仅有助于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还可以扩展内容的传播渠道。通过不断提升IP运营能力,学术期刊可以获得更高的私域触达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影响力。

(三)数智赋能,以用户思维打造融合出版产品

在新传播生态下,传授主体间互动增强,用户的参与意识和话语权显著增强。基于此,学术期刊需树立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细分化需求提供针对性产品和服务,这是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前提[14]。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赛道在于提供专业知识和服务,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受众群体和市场需求,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纵向挖掘、开发、定制不同类型的产品[15]。具体到实践场域,可以运用AR、VR技术为用户营造沉浸式学术交流氛围,让用户感受到融合出版的优势。还可以依托期刊内容的专业性优势,借助AI技术和融媒体平台,开发制作专业类课程、电子期刊等视听类产品,及时收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根据互动反馈持续修正传播内容,优化用户体验,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以产品创新促进出版模式创新,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依托科技手段促进学术期刊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学术期刊应正确处理内容与技术的关系,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重视对融合产品的研发,形成学术成果多元化传播的良性生态。出版单位要确保深度融合的传播效果,切实担负起新时期的文化使命,为推动出版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谢建东. 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与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确立[EB/OL].中国理论网,(2023-09-20)[2024-02-27]. https://www.ccpph.com.cn/ bwyc/202309/t20230920_369566.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2020-09-26)[2024-02-27].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 tent_5547310.htm.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2022-04-24)[2024-02-27].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4/content_5686923.htm.

[4] 姬亚楠.以学术期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3-14)[2024-02-28]. https://www.cssn.cn/skgz/ bwyc/202303/t20230314_5607299.shtml.

[5] 方正电子与中医药学会共同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新模式[EB/ OL].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2021-05-13)[2024-02-28]. http://mail.founderpod.com/News/index/show/1513.html.

[6] 向映姣,张强,恽海艳,等.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服务模式探讨:以“JME学院”学术平台为例[J].编辑学报,2022,34(3):325-329.

[7]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06-13)[2024-02-28]. https://www.nppa.gov.cn/xxfb/zcfg/gfxwj/202106/ t20210623_4514.html.

[8] 尹琨.探寻破解融合发展难题的“金钥匙”[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12-18(005).

[9] 洪琼.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编辑,2021(2):78-82.

[10] 朱步贵,朱杰,梅然.人工智能与融合出版业态下编辑力的构建提升之路[J].阅江学刊,2021(6):101.

[11] 周华清,郑骋,王冰云.新媒体传播下学术期刊知识网红学术运营可行性分析[J].编辑学报,2021,33(6):667.

[12] 孙中悦,范志静.学术期刊私域流量建设和运营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3(6):107-112.

[13] 谢文亮.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出版广角,2022(19):31-35.

[14] 王健.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用户思维审视[J].出版广角,2023(16):32-36.

[15] 段艳文,陈旭管,张晓婧.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版广角,2022(19):6-12.

作者简介 张倩,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