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软”融合共筑基础,开源开放启航新程
2024-08-13施芸芸
为更快地抢占智能网联汽车这一科技高地,“芯”“软”融合,构筑安全可靠的数字化底座至关重要。6月17日~18日,2024首届中国(重庆)智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汽车芯片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协办,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承办,以“基础共筑 开源启航”为主题,邀请来自政、产、学、研、用等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车用操作系统、汽车芯片、软硬协同、开源开放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会上,重庆市政府有关领导、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王彦青、中国电科集团董事长王海波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参会并发表了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围绕“开源RISC-V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发表主题演讲。
巩固领先优势,软件和芯片为战略要点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浪潮中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在以电动化为名的“上半场”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协同奋进取得了暂时的领先优势。如今,面对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汽车的机遇更大、挑战也更艰巨。
“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软件研发迭代日新月异,加入的生态伙伴越来越多,全社会投入的人力、财力巨大,成果积累越来越厚,中国品牌汽车正受到全球消费者的信赖。但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基础软件的应用与研发也引起业界的担忧。”付炳锋坦言,一方面,当前应用软件大多建立在国外开发系统上,对应用领域的创新空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与硬件芯片的协同融合风险更大。这也是为何近年来,业界专家、领导反复呼吁要重视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可控的开源操作系统,尤其是深植在芯片底层的内核操作系统。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而汽车基础软件和芯片,作为其‘灵魂’和‘大脑’,作用愈发突出,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我国巩固保持领先优势的战略要点。”苟坪在致辞中强调,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中国软件和中国芯片缺一不可,而国资央企尤其责无旁贷,更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携手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
王海波指出,新能源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既是我国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也是高端产业迈向全球的新名片。中国电科作为我国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深刻把握汽车产业发展变革机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在汽车芯片、基础软件、核心硬件等领域协同发力,逐步构建基础共筑、开源共享、共融共生的产业生态,努力保障国家汽车工业战略安全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应当指出的是,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为和贡献同样重要。作为此次大会的“东道主”之一,近年来重庆市锚定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芯片研发、软件创新等关键领域,加大战略布局。在本次大会上,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科集团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深度合作共识。同时举行的,还有普华基础软件(重庆)有限公司、普华车控软硬件协同设计中心、普华车控操作系统和芯片适配中心落地重庆仪式,旨在为汽车芯片、软件更好地协同整车厂构建开发应用生态,应对降本、提速、增效挑战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构建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车用操作系统
正如王彦青所言:“加快发展智能汽车基础软件既是顺应技术变革,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造未来发展动力源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在此过程中,开源作为新型生产方式,以其开放、共享、协作的特性,正成为加速基础软件迭代创新和生态共建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以开源为抓手,推动国产车用操作系统技术升级,构建软硬协同生态,筑牢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数字底座”,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值得肯定的是,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迈出了重要一步。大会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普华基础软件联合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10余家整车及芯片企业启动开源共建仪式,共同点亮“中国车用操作系统开源共建计划”,宣布“龘”微内核(EasyAda)项目通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TOC评审,成为基金会孵化筹备期项目,同时宣布启动“小满”安全车控操作系统项目,这是继2023年2月“龘”微内核(EasyAda)开源项目启动后,国内首个规模化、量产级的开源安全车控操作系统。
中电太极集团董事长、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翊直言,当前车用操作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创新速度与技术迭代、安全性和可靠性、兼容性和标准化三方面。而从全行业角度看,自研模式重复“造轮子”,投入巨大、浪费资源,还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卷。因此,全行业的开源平台化方案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他希望,普华基础软件推动的“小满”开源安全车控操作系统方案,能通过对车控操作系统的开源,凝聚行业力量,基于开源社区平台共同研发、共同投入,从内核上实现互联互通,从“连横”的方式变成“合纵”。
就如何构建开源开放的国产车用操作系统方面,倪光南介绍了RISC-V精简指令集架构,并指出,基础软件在RISC-V生态中处于“瘦腰”部位,今后其生态可能趋向于“一套基础软件”,这不仅可以避免出现“碎片化”,而且还为发展中国基础软件带来新机遇。中国业界应当顺势而为,争取成为推动RISC-V基础软件发展的主力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汽车软件开源项目发展、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更好地解决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开放原子开源大赛——汽车软件开源赛也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启动。
构建软硬件协同的生态圈
想要构筑智能汽车安全可靠的数字化底座,以国产车用操作系统为重要代表的软件固然重要,打造以芯片为主要内容的开放硬件生态同样不可或缺。
“我们一直坚持开放生态。”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俊分享道,长安汽车正在打造开源体系,构建合作开放的生态体系,包括不限于汽车操作系统和芯片。在他看来,只有把原来的“链”变成一体开放的空间生态,在全产业链上实现全平台、全场景的共享,高效协同,才能真正做到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敬锋同样强调了“生态构建”的重要性。他提出,随着汽车产品集成化的发展,单个企业很难具备全部产品的开发能力,需要很多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建立软硬件协同发展的多元生态合作圈是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必然。”张敬锋建议,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应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加强标准引领、建立行业规范,而在产业协同推进方面,则需加大产业协同,促进架构及接口的统一,并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开放”、“开源”、“共创”的生态环境。
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佐楠认为,由于我国在芯片产业仍处于跟随状态,还在摸索方法和技术等,因此国内的各方参与者应当一起努力,基于开源架构硬件和软件长足的发展,来实现真正的“芯”“软”融合。他举例道,目前国内车规RISC-V CPU、车规MCU芯片、基础软件都已具备较好的生态基础,其中,域控MCU领域在未来两年有望实现上车的应用突破,这是在国产主机的E/E架构快速发展引领下,国产芯片能与国际芯片巨头逐渐可以比肩甚至实现超越的领域。可惜的是,据肖佐楠了解,目前国内汽车产业中的各家合作仅限于某几家主机厂和芯片厂之间,因此,需要更多不同领域的头部企业参与,例如主机厂、零部件、芯片、基础软件和工艺厂等,共同加速域控MCU量产落地。
汽车软件开源生态的未来之路
大会论坛期间,来自赛力斯、普华基础软件、星河智联、马瑞利中国以及梧桐车联的多位行业专家代表围绕“未来之路,汽车软件开源生态的愿景与趋势”主题,共同为推动汽车软件开源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在与会嘉宾看来,开源已成大势所趋。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指出,小范围的、中型的平台开源势在必行,而且很快会发生。星河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中心总经理冉光伟也表示,未来开源只要做到可控和标准化,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迎来快速发展期。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晓先说:“开源实际上促进软件安全。因为开源意味着源代码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所有用户和所有开发者都评估代码,一旦有缺陷就会马上得到解决。再加上开源不排斥商业模式,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用上的难点。”他希望五年后能建成覆盖安全车控、智能驾驶、车载这三类操作系统的全面完整的开源体系,在此过程中推动完善中国标准,贡献国际标准。“这是整个行业的开源社区愿景。从‘小满’到丰收,可以预见这个美好的未来。”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何利扬坦陈,由于汽车本身是商品,市场化很重要,因此很有可能会形成有限的生态开源。基于此,他提议可以先在车载的范畴内实现开源。马瑞利中国CTO蔡旌则提出了多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包括开源以后怎样落地、每个参与方的价值链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第二次开发,既保持安全,又确保成本的可控等。他强调,开源的教育培训不可缺少,因为开源生态的商业运营跟原来传统零部件的整机交互完全不同,商业逻辑也不一样。张晓先认为,开源成功要素里最重要的是开发者,“中国的软件人才从来不缺,目前汽车软件人才的匮乏希望通过开源得到改变,大量的开发者参与,并进入汽车行业,开源是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站在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梧桐车联CEO蔡勇的建议共有四点:首先,坚持利他主义和长期主义;其次,强化平台能力,包括软硬的有效结耦和有效的再集成能力,以及高算力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有软件架构的分层结耦、通讯架构的升级等;第三,以低成本获取高流量,要尽量争取让主机厂能够低成本参与;第四,价值可能来自于未来,因此要关注在降成本和提效率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共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