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年味
2024-08-11张茂旭
山里人终于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赶做年夜饭。
“咚咚咚”,父亲从腊炕上取下熏得又黑又干的腊货,丢在楼板上;母亲忙着清洗那口平时用来煮猪草的大铁锅和闲置不用的土钵碗。父亲将洗净的猪头和腊肉放进大铁锅里,掺上差不多与锅沿齐平的水,在灶膛里添上扎实焦干的柴火,鲜红的火苗不停地舔着锅底,一会儿工夫,锅盖就开始“扑哧扑哧”地叫起来,一缕缕白烟趁机从锅盖边沿往外蹿。忙碌了大半天,终于做齐了过年的十二道菜,全家人围着满满的一圈儿菜,年就这样被浓缩在一顿大餐里。
物资充裕后,杂粮逐渐退出,饭桌也丰富起来,大家不再盼望过年。这时,母亲开始酿酒,家里四季被酒香围裹着,老远就能闻到,喝酒成了常态,父亲与母亲常常对饮。废弃的酒糟可以喂猪,猪粪肥庄稼,每年出栏几头大肥猪,预留两头过年,最后变成大块大块黑亮黑亮的腊肉挂在火塘上方,被烟火熏烤出的猪油不断地往下滴。腊肉熏干水分后油光发亮,蒸、煮、炖,不管哪一种弄法都是满口溢香。
年关在打糍粑、炒阴米、炸糖糁和杀年猪的过程中一点点临近。大年三十,父亲母亲照样做出了十二大碗,但不再样样是荤,而是有荤有素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但兴致已不再在餐桌上那十二大碗了。
远在明朝时,江西人就开始在沅水流域经商,商贾们有了窨子屋和锦衣玉食后,还嫌不足,开始寻找新的消遣,于是江西本地戏曲“弋阳腔”便插上了翅膀,逆长江,过洞庭,降临在沅水中游的浦市和辰阳二镇,与当地山歌俚语及傩腔傩调相结合,在沅水、辰水流域的辰溪、泸溪、麻阳、溆浦等地传唱开来,最终演绎成一大戏曲流派——辰河高腔。高腔,当地人又称为“大戏”,有生、旦、净、丑几大角色,以锣、鼓、钹、唢呐伴奏,高亢婉转,韵味无穷。过年了,戏班子顿时忙了起来,走村串寨,白天唱了,晚上接着唱,从腊月一直唱到正月。
还在年里,村里就有人砍来了竹子,买来了彩纸、红绸,开始制作龙灯。他们做了一个大大的龙头,还做了二十多节筒子(龙身),又做了尖尖的龙尾,敷上彩纸,再用长长的红绸串联起来,一条龙就这样诞生了,同时诞生的还有宝儿、鱼、虾、蚌等。正月初三龙灯出发,舞龙头的,舞筒子的,舞龙尾的,舞宝儿的,舞鱼灯的,舞虾灯的,舞蚌灯的,敲锣的,击鼓的,打钹的,鸣炮的,送帖的,烧香的,挑担的,组成一条浩浩荡荡的游龙队伍。一条龙在山谷间盘旋蜿蜒,前面宝儿引路,两边鱼虾、蚌壳相随,一片朦朦胧胧、似真似幻的水的世界。龙身之下,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喊声震天。舞狮、阳戏、船灯、渔鼓和霸王鞭等节目在大年初一也各自登场,让人目不暇接。
这样一直闹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年终于从单一的“吃”中走了出来,成了“吃”与“乐”相结合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