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宁的大运河

2024-08-11胡红拴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4年7期

谈济宁的大运河,还是从南四湖的微山湖说起吧。因为统辖南四湖的微山县,就是借成因于黄河杰作的微山湖之名。

从地质学的角度去说微山湖,只能说它是一个古老的新湖泊。说古老,是因为微山湖地区由于四亿年前华北地区整体下降为浅海和湖沼,特别是七百万年以来,由于地壳强烈运动,形成大面积凹陷,鲁中山西形成涝洼区,为微山湖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说它新则是因为微山湖真正的形成是地壳运动、黄河决溢、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由于黄河不断决溢的淤积抬高了泗水西岸的高地,导致黄河水长期占据这一“战略要地”,形成了大面积湿地,现在的微山湖就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那次黄河大决口所遗留的杰作。微山湖形成后,京杭大运河纵贯其中,苏、鲁、豫、皖4 省38 县(市)五十余条河流汇聚于此,于是,山东省第一大淡水湖就此诞生,也让它坐上了中国北方仅次于呼伦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泊的宝座。

南四湖的微山湖畔有夏镇。

说夏镇,是不能不说建在大运河上的全国第一个县级大运河博物馆——微山湖博物馆的。当你漫步在微山县双桥河畔,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就会映入你的眼帘,几幢错落分布的中式传统建筑,依偎着双桥和桥下静静流淌的运河古韵和激流。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的主建筑文昌阁依傍着古运河河道,犹如穿越史海的眼睛,视窗荧屏上的文字,记录着这条伟大的运河的历史变迁以及微山湖湖区的深厚文化,古漕船的身影,也会时时与你脑海的荧屏对接,让历史的一个个桥段,跳到眼前,成为巡游夏镇的心路航标。说起来,夏镇历史确实悠久,它由广戚、部城和夏镇寨三部分组成。因为在地理上它处于苏鲁两省、沛滕两县的交界处,于是,也就出现了夏镇“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的奇异人文地理现象。夏镇与南阳古镇一样,都是大运河“驮来”的城镇,它因河而兴,因河而名。想一想古代这唯一贯穿中国南北方的“高速路”,大运河咽喉上的要地,人来客往,商贾云集。山陕、江浙、皖赣、闽广、豫鄂、辽东、塞外等地的客商,跨域的商业经营活动,哪一个会少得了行走这大运河!

沿微山湖向北,再向北,穿过昭阳湖、独山湖,也就到南四湖的南阳湖了。南阳古镇,就位于南阳湖中,它距济宁市区约40公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从秦汉两晋至隋唐,由于北起南阳、南至沛留的大片区域地势较为低洼,沛泽之称,也就成为南阳湖的“乳名”。那时的南阳,泗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致使南阳常有水患,加之战乱,造成南阳人烟稀少,一片荒芜。直至唐武德七年(624 年),山东境内的运河由西而东迁,引汶泗二水至济宁,再南北分流,南下顺天然的泗水下流,过南阳,再经徐州南达江淮。大运河的畅通过境,让得交通之便的南阳大得其惠,“城建”亦有了大的发展。到了宋代,南阳已成为大运河岸边的较大商镇了。

到了元代,南阳镇又有大的发展。在1278 年文天祥经过南阳镇所作的《发鱼台》一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南阳镇周围是泗郊镇甸,四年后的1282 年,济州河开挖,于此建起了南阳闸。到了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此段新的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元至顺二年(1331 年),朝廷又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的四大名镇之一。清初,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之“城”,经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南阳镇也就由陆地变成了湖中之岛。抗洪,人与水的“战争”,迫使当地地势不断人为提高。最终,南阳镇终于在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四面环水地存留在了运河的两堤之上,它以宽阔的运河河面为“街面”,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水乡自然景观。

济宁的大运河,南有微山湖等南四湖,北连历史上的“八百里梁山泊”,如是,大运河当然也是《水浒传》的“故乡”。不过,这是后话。我们还是先说说大运河上的济宁这座“运河之都”。

称济宁为“运河之都”,当然有充分的原因。因为明清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河道总督衙门就设在山东济宁,它可是京杭大运河及相关河道的最高管理机构。河道总督,清俗称“河台”。据《明史》《清史稿》记载,官秩为正二品,个别总督兼挂御史衔的,官秩为从一品。那可是省部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大官。明清两代,河道总督衙门又先后改过一些名字,如总督河道部道衙门、河道部院军门署、总督河院署等,职能及管理范围也略有变化,但总的管理大运河职能没有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河道总督衙门还是需要管“治黄”一事的,黄河治理与管理,那可是历代朝廷的大事儿。比如清代驻扎济宁的首任河督杨方兴,就掌管着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的堤防、疏浚等差事,同时,皇家“水利部长”的活儿,更是容不得他半点儿马虎的重要工作。

济宁有了“运河之都”和大运河交通枢纽之名,更因为有了青莲居士诗仙李白的缘故更加声名远播。坐落于济宁京杭古运河北岸的千年古楼太白楼,就是大运河“生命”里最好的“生命记忆”和史海见证。太白楼其实就是当时的一座酒楼,因李白常常于此畅饮作诗会友而名闻天下。李白36岁时从湖北安陆举家迁移到了山东济宁,在寓居济宁的23 年里,太白楼应该是诗仙的经常性活动场所。据史料记载,济宁太白楼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在李白去世多年后的唐懿宗咸通二年(861 年)正月,吴兴人沈光过任城,因仰慕李白,登酒楼观览,并写下了《李白酒楼记》一文。“……翰林李公太白,聪明才韵,至今为天下唱首。……

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著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娟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妍茂骞掷。移于边情闺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至于齐鲁,结构淩云者有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矣。’”据说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当上了皇帝的唐文宗李昂,曾总结唐代“三绝”,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昊的剑法赫然进入了唐文宗这位年轻皇帝的“法眼”。但毋庸置疑,李白不但在唐朝,就是整个史海文坛,那也是响当当的宗师级人物。而能“陪伴”诗仙整个人生一小半时间的太白楼,其精神文化意义就可想而知了。到了后来的宋、金、元时期,太白酒楼多次被依貌整修。原始的太白酒楼,从李白寓家济宁至元朝至元二十年止,一直耸立了552 年。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由当时任济州达鲁花赤(元代济州的最高长官,或称监州)的冀德芳主持,将原始的太白酒楼移到济州南城墙上。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黄河。1150 年,黄河曾大决口,淹没了原济州治所的巨野,官府遂将济州治所迁于任城(今属山东济宁)。至元八年(1271 年)升济州为济州府,境内设济宁路。由于此地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这也是济宁之名的首次出现。所以,本着防患于未然,冀德芳到任的当年就主持将太白楼迁到济宁的高处了。

元朝重建的太白楼,历经了103 年。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也就是现今太白楼的位置,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明洪武以后,太白楼又历经清、民国年间的数十次较大的重修。现今的太白楼坐落在济宁明代的城墙上,雄伟、古朴、壮观,延续了明洪武年间的建筑风格,又不失唐代楼阁的风韵。明朝的太白楼历经561 年,到1952 年,人民政府对太白楼再次重建。从李白寓家济宁时饮酒赋诗的酒楼到延存至今的太白楼,已有近1300 年的历史了。

李白在济宁,不单单在太白楼留下诗行。他的很多名作,也都是在济宁的运河畔,在济宁的街巷屋舍完成的。如他搬迁抵达东鲁后,首先拜访了任城县令六叔,其六叔不但妥善安排了他的家居,还向李白介绍了任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历史名人等人文自然情况,在他六叔届满回京时,他写下了《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在诗中,他不但赞颂了六叔,还描写了饯别宴会的盛况,表达了别后能早日再见于竹林的希望:“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他在济宁任城所写的《将进酒》,失望与自信的交织、悲愤与抗争的情怀,豪纵狂放,奔涌迸发势如江河奔腾,不可遏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责任编辑:蒋建伟、耿龄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