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管理班级,点亮成长之路
2024-08-11侯婧妍张盼盼
良好高效的班级管理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幼儿良好品质、落实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班级管理发挥应有的价值,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区直第一幼儿园重视优化班级管理的策略,致力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理解班级管理的价值意蕴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幼儿能够在没有成人的监督下自觉遵守班级的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幼儿园通过确定目标和规则、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及时表扬和奖励以及实施家园共育等方法,可以创设一个积极融洽的学习环境、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幼儿间的冲突和矛盾,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需要不断创新,也需要探索适合班级良性发展的管理模式。这推动着教师不断自我反思和学习,促使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有利于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幼儿园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能够助力幼儿获得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从而落实相关教育目标。
明晰班级管理的原则
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园班级管理要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充分关注幼儿的爱好与特长,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和成长。吃饭、午睡、如厕、值日生等生活常规以及游戏前的准备、游戏后的收纳等活动常规都应以幼儿为中心。比如,小班的值日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梳理一天当中的劳动工作。经过师幼讨论,梳理出了擦桌子、摆放餐盘和纸巾、倒垃圾、送餐具等工作,并由幼儿画出值日生工作的不同内容,这使得每个幼儿都可以清晰地了解值日生的工作内容,便于当天的值日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有助于保证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需求,使得每一位幼儿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公平公正。教育应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将班级每一位成员当作管理的对象,并对他们加以关注。比如,有的幼儿年龄相对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社交能力也较弱,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成为班级经常被忽略或者被同伴排斥的类型。教师应当摒除主观偏见,不给任何幼儿贴标签,相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发展轨迹。教师应该用科学专业的理念分析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家庭积极沟通协作,同时利用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让班级其他幼儿及时看到他身上的优点,从而接纳该幼儿。相信坚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能够使每个幼儿都受到平等的对待,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这既可以避免部分幼儿因受到忽视而产生嫉妒心理或者自卑心理,又能够引导幼儿树立尊重、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明确规则。班级规则能够维护班级秩序和幼儿安全。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是制定班级规则的重要前提,过于深奥的规则使得幼儿难以理解,这影响了幼儿遵守规则的可能性。明确且易于理解的规则有助于幼儿积极遵守,还能减少因不明确班级规则而引发的冲突,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打下基础。规则的执行应该是反复的,通过日复一日地感受,幼儿自然会明确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并逐渐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日常行为。
灵活性与适应性。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特点、兴趣和需求,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此外,幼儿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都处于随时变化的阶段,班级管理的方式和内容需要随着幼儿的发展而调整。比如,为了避免安全意外事故发生,幼儿园通常不建议幼儿从家带珠子类、尖锐类的物品。但个别小班新生需要手串或者奥特曼玩具作为安抚物才能入睡,这时教师就需要灵活对待此事,最初几天可以坐在该幼儿身边注意他的具体行为,并进行情感安抚,待其入睡后将物品放置于安全地方,醒来后再拿给幼儿。待幼儿适应一段时间后,教师再耐心与他交谈商量拿走安抚物。在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后,做出规则的要求,有利于幼儿接受并适应。灵活性与适应性原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个体差异,迅速作出相关反应,为不同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环境,从而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重视班级管理的优化策略
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师倾向在班级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幼儿更多处于被动地位,这会限制幼儿的自由成长,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一方面,明确自己是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推动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互相帮助。比如面对不擅长表现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鼓励、强化的措施,增加他们参与活动的频次;面对活泼调皮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带动较为内向安静的幼儿一起活动。
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在设计班级管理制度时,教师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制定规则时应该符合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具备明确的要求和统一的标准。这有利于教师严格落实工作内容和任务,确保幼儿在安全、健康、规范化的场景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邀请幼儿参与班级管理规则的制定,这既有助于激发幼儿的主体性,又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比如在收纳玩具时,有些幼儿反映个别幼儿懒惰不收玩具,甚至还有既不收玩具,还给别人捣乱的幼儿。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收纳视频拍摄下来并投放在大屏幕上,和幼儿一起找问题。教师把权利还给幼儿:“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自主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方法,有的幼儿提出,谁玩得多就要收玩具;有的幼儿提出,不收玩具的幼儿应该受到惩罚。“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惩罚才合理?”教师继续提问。幼儿讨论后决定了惩罚措施——减少该幼儿的游戏时间,让他静坐10分钟,如果在大家的监督下,该幼儿还是不收玩具或者拖拉,当天就不允许他再次进入游戏。班级规则由幼儿讨论和制定会更具实效性。
创设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作为幼儿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教师在布置班级的物质环境时应该坚持温馨、舒适、健康的主题,为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造条件,确保幼儿在愉悦、轻松、安全的氛围下掌握知识与技能。对于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创设与家庭相似的环境,投放情感性材料,比如在娃娃家投放各种娃娃,墙面张贴幼儿及父母的照片;对于面临幼升小的大班幼儿,可以创设与小学生活相似的活动,比如35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10分钟的课间活动,帮助幼儿尽早熟悉并适应小学生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入园签到、喝水统计等墙面的设置,引导幼儿进行统计、前书写的准备。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幼儿的学习经常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加以模仿而完成的。幼儿的模仿对象一般是教师和家长,在班级一日常规管理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有力。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做好榜样示范作用,用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师要严格遵守班级管理制度,将预设施加在幼儿身上的教育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使幼儿在长期熏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习得良好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家园协同推进班级管理工作。构建家园协同育人模式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教师与家长需要紧密携手、实时交流,共同探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动态,合作制定适应性的管理制度与方案。教师在评估幼儿园班级管理模式时,应结合幼儿在家中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诊断与评价。同时,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尽量保持教育行为的一致性。
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独具特色,具有服务性质且内容烦琐。在实施班级管理工作时,教师不仅要耐心细致,还要全面关注并满足幼儿成长的多方面需求,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