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园智慧——乡村园长的教育力量与乡村振兴的交融之光

2024-08-11贾佳徐海芳王海英

教育家 2024年29期

在新时代乡村教育体系中,园长扮演着“专业教育者”“专业引领者”和“专家型管理者”的整合性角色,对幼儿成长、教师发展及园所运营起到关键作用。乡村园长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大局,紧握时代赋予的契机,通过将本土特色资源、乡土文化及社区互动深度融入学前教育实践中,高效发挥其作为教育者、引领者和管理者的复合角色功能,从而促进乡村学前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和谐共生与共同发展。基于此,乡村园长以个人工作范围为支点,以乡村幼教为契机,通过对乡村资源、文化、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关注和有机介入,在乡村振兴框架里构建一个有机、连贯的结构,展现新乡土幼教的多元行动方向。

扎根乡村:新乡土资源盘活的整合者

对于幼儿来讲,最有效的学习内容便是他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日常接触的、经验范围内的内容,这种内容主要来自他们周围的生活。乡村幼儿生活是由时空交错网格里的各类资源构成,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领航员——园长,注重知识逻辑顺序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挖掘儿童在乡村社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新乡土幼教资源的激活策略建立在新乡土幼教的宏大框架内,该框架超出了传统乡土幼教仅限于教化的单一功能,旨在实现教育本体功能、社会功能(如乡土社会重构)与文化功能(乡土文化复兴)的综合统一。乡村园长作为新乡土资源盘活的整合者,也应遵循资源盘活的新思路,即促进“园—村”“园—社区”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新联系。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幼儿园在与新乡土幼教课题组长达一年半的合作中,实现了园长对乡土课程资源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期间,青龙幼儿园园长扎根乡村,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进行新乡土资源整合。本体论是“与‘你’相遇”,青龙幼儿园通过教师实地走访考察,绘制幼儿园周边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调查表,辨明青龙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认识论是“与‘你’相识”,青龙幼儿园通过邀请教师、社区书记、村使馆爷爷、幼儿和家长共同甄别、判断和选择资源,明确资源有什么用。方法论是“与‘你’相知”,青龙幼儿园多维度思考资源怎么运用到实践对幼儿的价值是最大化的。至此,园长通过审视已有资源、分析蕴含价值、探寻扩充资源和践行落实主题盘活园所、村庄、社区、姐妹园所等地的新乡土资源,为幼儿的成长开辟了丰富多样的资源渠道。

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不仅为幼儿提供自然亲切的活动空间,亦能够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滋养幼儿,并给乡村幼儿埋下了现代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种子。新乡土幼教体系下乡村园长扮演“专业教育者”角色时,不仅要挖掘各类传统乡土资源要素,还要将各种现代化要素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有机地呈现给他们。通过与乡土资源的亲密接触和体验,幼儿形成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探索乡村:新乡土文化复兴的助力者

乡土资源是乡土文化的有效载体,乡村园长对乡土资源的盘活和重组亦是对乡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乡土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为人类意志所转移”,构成乡村幼儿生活的乡土文化构成“真情景”“真实践”“真事件”,乡村园长助力新乡土文化复兴亦是促进幼儿借助具体生活情景获得“真经验”。基于此,乡村园长扮演“专业引领者”角色时,应该规划幼儿园的发展,营造有利于乡村幼儿成长的育人文化,应顺水推舟,创生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助力乡村幼儿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已有研究表明,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现实困境有二:一是教师队伍窄化理解乡土文化及其价值,多数教师将其解读为具有“物质的”“可见的”“实体的”等特点;二是因缺乏必要体验而对乡土文化与乡土文化教育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乡村园长与教师的认知基础和带领的乡村幼儿园积累的实践基础,对新乡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乡村园长需要在新手教师职前培养系统中开设关于理解当地特有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的相关课程,如参观当地博物馆、村史馆,听当地老人讲述村庄变迁史等,加深幼儿园教师与当地的情感联结。课程之旅一般开始于“领悟的课程”,行动于“运作的课程”,反思于“经验的课程”,乡村园长的角色缺一不可。简言之,园长引领乡土文化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养分、助推教师领悟与运作课程外化乡土文化、帮助幼儿积累乡土文化相关的直接经验,至此,始于乡土资源盘活、借力于乡土文化复兴的乡村园长智慧得以体现。

助力乡村:新园社关系构建的行动者

幼儿成长是一个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从“社会学习者”到“社会参与者”的过程。乡村园长需要熟知幼儿园课程确立的依据,既要从幼儿当下生活现状出发,也要为其积极适应未来的复杂社会生活做准备。其“四处化缘”的能力至关重要,即能够在不同社会系统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家园社协同育人贯穿于所有学段的发展,但幼儿园时期家校、家社、校社之间的合作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时期。此阶段多方合作更加注重与家长之间的密切沟通和频繁联系,保持家园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乡村园长助力新园社关系构建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当前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协同育人存在合作行为表面化、合作程度浅层化的问题,社区在共育过程中常处于边缘化地位,活动组织与实施次数较少,与幼儿园、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以乡村园长为代表的乡村幼儿园位于关系链中的核心位置,园方行动力与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家园社三方协同育人效果,缺少乡村幼儿园的“承上启下”,多数乡村家庭和社区、社会之间的连接路径数量会被降低。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可以完善教育政策,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督促家园社三方协同育人,学术界虽然不断革新协同育人相关理论的探讨引领三方协同育人实践方向的转变,但方案的落地和实施离不开乡村园长的引领与幼儿教师的具体操作。

引领乡村:新乡村秩序重塑的推动者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经济与生活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社会的职业分化与阶层差距扩大,不同利益群体和新型经济社会组织迅速涌现。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乡村的资源倾斜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为乡村秩序重塑提供契机和动力。经济与生产方式直接影响文化生活,经济运行方式变化必然引发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基于此,乡村园长凭借自身智慧引领乡村幼儿园推动乡村秩序重塑可以通过创新乡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教育质量、改善社区动员与治理等方式体现。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域内幼儿园独具匠心地将乡土文化的精华融入幼儿教育的经纬之中。园长和幼儿教师是一位位细心的织工,用淳朴而又生动的哈尼族语言和规范的普通话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画卷。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哈尼族民谣,同时也学习普通话儿歌。幼儿园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语言分开教授,而是设计了一系列整合课程,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与活动中自然地穿梭于哈尼语和普通话之间,促进了双语能力的均衡发展。

除此之外,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抚镇小学附属幼儿园、新塘村金宝贝幼儿园共同合作,以当地随处可见的植物——酸木瓜为载体,生动演绎乡村幼教智慧的独特魅力。其一,上述两所幼儿园园长发挥“专业引领者”的角色,引领幼儿教师动员幼儿及家长,调动村民积极性,自发策划酸木瓜节,活动彩排时得到乡镇党委书记高度赞扬。最终县、乡两级政府全力支持,宣传、招商一并发起,当地酸木瓜的知名度提高,销售量增加,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产业链的发展。其二,通过成功举办新抚镇第一届酸木瓜花节,幼儿园师生与村民共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将酸木瓜的百年历史、村民们对大山的感情以及对美丽乡村的向往融入舞蹈、音乐和实地演出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其三,通过组织师幼与村民共同进行打扫村庄卫生、种植花草等活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和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实现“园中有村,村中有园”的深度融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我国‘新乡土幼教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2BSH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