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涵:儿童的事总是海阔天空
2024-08-11谷珵
如今,梅子涵依然寸步不移地坚守在儿童文学的世界中,跃然纸上的孩童形象始终贴近着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仿佛就是推开家门听到的那些嬉闹,欢乐着他们的欢乐,烦恼着他们的烦恼。
作为国内最早提倡儿童阅读推广的专家之一,梅子涵提出“点灯人”的概念,用文字编织着对母语的精神守候,为儿童文学事业做出不菲的贡献。他的创作质地总是诗性的、清亮的,不爱说大道理,夹杂着梅式幽默和趣味。他自己做教师、做学问、做孩子的同行人,于是心里装着对教师的理解、对教育的深情,更装着对儿童的无上热爱。在这次采访中,梅子涵将自己文学、教育、儿童的思考用文字娓娓道来,阅读方寸间,你会由衷地感到,他笔下的儿童就是世界,包罗万象,真理和规律都在;成人也应该为他们创造辽阔与美好,因为生命最初本就无拘无束,无限可能。
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精神间、神情间都有着晃动的儿童
◎《教育家》:您的小说和散文里总会出现活泼、鲜亮的孩子形象,好像就是我们身边孩子的写照。您是如何保持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生命状态的敏感性的?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写出活泼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很特别的能力,而是基本能力。活泼、有趣的孩子,在成年人的文学中也是存在的。
不同的是,儿童形象是儿童文学中的基本形象,不是路过,不是曾经,不是一部作品中的闪烁其间,而是主角,是主角儿童的配角,甚至是所有的角色,是贯穿到底的整场演出。儿童文学是一个儿童的马戏团,或者是木偶剧团,安徒生有一个童话《演木偶戏的人》,把儿童文学作家比作演木偶戏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
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精神间、神情间都有着晃动的儿童。它不是来自一种主观保持的方式,也不是来自研究和刻意接近,而是本来就拖泥带水跟定在他半生、一生的路途。他是一只小船,儿童在他的船上、船下,他是一只大船了,儿童还在他的船上、船下,儿童甚至就是河水,是粘着鞋底的不褪脚印,走着总重叠,身后身前会有影子游戏、影子剧院。米切尔·恩德写的《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里,年老之后影子纷纷来寻找主人公,盼望她收留,也可以理解为童年来寻她。它们纷纷被长大的人们抛弃,流落街头,要来寻找依然天真的生命重现童年时光,建立影子剧院,人的后来时光也纷纷因此返璞归真。
当下的儿童自在我的当下,满街可以看见。他们是生活视野的一部分。作家各自不同,工匠各有手艺,我写任何人都不会围着他们团团转,看啊看,不刻意排排坐、吃果果。文学写作不是美术写生,糯米团子不是糯米,它们是两只手搓成、捏成的。时时刻刻感觉中,也许就不需要在实用的时候去感觉。
◎《教育家》:有人觉得生活并非童话,不赞成孩子看太多童话,甚至不赞成孩子看太多儿童文学,否则容易被现实打击。为何我们对儿童文学会有如此深的误解,如何理解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价值?
梅子涵:童话中也是有艰难和不幸的。小红帽被狼吃了;小鸭子被逼逃亡;小人鱼化为泡沫换取人的崇高品性,以图灵魂的实现,而不是人形实现,小人鱼是真正有初心的。
无论是民间故事的童话,还是专门写给儿童的童话,往往都设计好了转折和出路,苦尽甘来。所以认为童话只有爱、善良、美好,不具备生活更真实、丰富的内容,会铸造脆弱,那是误会!成年人要了解童话和儿童文学,他们小时候缺少阅读,或者只听过一两个故事,容易有不靠谱的成见。成年人要靠谱地指导儿童。
生活是复杂的,丑陋也不少,但让儿童多读丑陋,那么他们就不受打击了吗?世界毕竟是依靠美好,依靠正义,依靠法律,依靠教育来建设、修理、布置得像样些的。文学中的美好有虚构更是真实的,想象的美和真是更有意义的。
◎《教育家》:您的创作都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性和叙事创新性。儿童文学应该以怎样的审美姿态去涵养孩子?
梅子涵: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文学特征是共同的,作家却是各异的,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路径和面貌。我只是让自己多读些书、读文学杰作,写作儿童文学,那么对儿童文学就要分外熟悉;写作文学给儿童阅读,先要自己读着美好,觉得骄傲。我们无法确定自己写的那点东西对儿童有怎样的涵养力,如果能够被他们喜欢,也能被成年人看得上,而且经得住文学标准的认真评价,那么就有了我最依恋的脸面和尊严了。脸面和尊严才是我的美学。
教育是面对儿童的通常缺乏,面对儿童天真的幼稚
◎《教育家》:在教育的维度里,应该如何看待您笔下的“普通孩子”?
梅子涵:孩子都是普通的。如果孩子不是普通的,那么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意义在哪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只有学习成绩,成人不是只有职业成就、专业成就,看见人的普通面,正是文学的动人处。普通面里挤挤挨挨的是人的基本真实,可爱或者讨嫌。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动、催促儿童摆脱为人真实的普通面貌和心情,而是引导他们知道,学业优秀、职业成长,本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努力的,人本质上都应该是朴实、勤恳、踏实、低调的,不要招摇过市。生命的基调要平和、温暖、谦让、小溪流水。大河本都是小溪流出,它们宽敞了也不大喊,是我们朗诵的时候以情感加重了它们的声响。
我理解你指的“普通孩子”的意思。他们是儿童的大多数,文学应该写大多数,典型是在大多数里。教育也是面对大多数的,面对普通智商,面对儿童的通常缺乏,面对他们天真的幼稚,面对他们正常的成长节奏。人性、科学的教育,不应该只助长精英心愿、精英计划,不应该只是描述今天许多电视剧里的大平层、大落地窗和窗外的霓虹闪烁,“哈佛”不是教育的代名词。
儿童文学里要有儿童满怀平凡的日常生活。我写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是儿童文学的故事,叫《马老师喜欢的》,就是一个关怀普通孩子的故事。那个孩子甚至是普通中的普通,如同一个“角落”,她的爸爸是一名“劳改犯”。教育和爱到达了角落,那么还担心中心地带吗?写这篇小说的那一年我上大二,我以此虔诚而用力地推开了儿童文学的门,也奠定了我后来全部文学写作的基本感觉。
◎《教育家》:当成年人充满规则和限制的世界,与孩子天马行空的内心出现对撞时,成人应该如何应对?
梅子涵:成年人是已经被建构的,儿童是开始被建构的,他们是生命的不同时期。我们不能讽刺和否定他们的世界,也不要只会着力咏叹。
《夏洛的网》里的父亲,因为落脚猪太小、太瘦弱、没有价值,要结束它的生命。小女孩弗恩以自己的弱小,怜悯弱小的猪,小猪威尔伯的故事因此而发生。后来,小女孩渐渐长大,离开童言兽语,进入了“后成长”期,接受现实的刺激和乐趣,心思不在动物们的圈栏里了,不会再相信夏洛的网织就的神话,这一切都是挡不住也唤不来的。
彼得·潘们要在夜晚飞到窗外,又会在后来飞回床上进入梦境,这样的童话想象和叙述,讲的是童年的生命舒展,也讲了生命的某些规则。飞翔和安稳入睡,养的都是生命翅膀。伦敦公园中那个小飞人彼得·潘的铜像前,站着、倚着呆呆看的,主要是已经长大的有点变呆的成年人,而正满地飞奔的活泼儿童,他们并不特别瞻仰,儿童不瞻仰童年。长江流到下游,江面最开阔了,马上入海了,才会油然记起自己虽是窄窄一根水线的清莹源头——我这是在运用拟人法。
各是各的时期,100别嫌1少,1也不会讥笑100只是加了两个零、每个零都不如1。我这是瞎叨叨,不是说哲学。长大的人善于这样,因为长大了,不懂需要装点懂。归根到底,还是比童年多懂了些,否则哪会拟人呢?真正长大的人,毕竟是一直在学习的。
教师对讲台的敬重和爱惜,精神和内心的宽敞决定了教育的走向
◎《教育家》:在教师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您写过“并不是不批评你,但她的态度和语气却不会让你反感让你生气”。教师应该有怎样的儿童观?和孩子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
梅子涵:“童年观”这个词是有些时髦的,它很容易被人宣布持有。我是不太有力气和口气宣布自己正确持有的,我只知道,儿童有自己的未被建构的真实,他们必定需要上学,学得基本知识,也学会基本的为人道理,遵循公德,而不是只顾私愿,要有天下情、祖国情,他们在百科之中要有文学这一学科的修养,等等。
《马老师喜欢的》正是写教师的。它是我在儿童文学里写教师的第一篇,也是我对教师职业的哲学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是地基性的,也是普照生命一生的。
是不是批评学生,声音响了一点或者应该和风细雨,不是容易单题讨论的。重要的是你的讲台有多高、有多丰富,你对它是何等的敬重和爱惜,你的精神、内心有多宽敞。它是磊落也明亮的,无论是哪个学科,都有智慧的理性,也有自然、洋溢的诗性,既不是简单地当“母亲”,也不是生硬地当“教父”。你是那个教室,那些童年、学生、一辈子生命里的时或萦绕的回声,温暖,光影摇曳。睁开眼睛,日升和月光,在你的启程或是梦间。
如果努力具备这些,或者明白这个职业需要具备这些,那么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会自然地和煦,即使刮一点风、落一点雨,也还是为了润泽,而不是为了摧毁。再说,老师和学生应当是相互润泽,老师不是石头,而像草木,他们也需要光影、需要爱,这来自学生,也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平等。不要“狙击”老师无意的一点小闪失,不要动辄投诉、拿老师是问。职业战战兢兢了,还哪有激情、思想、诗意,教师的爱也只能扮成讨好的假笑。
◎《教育家》: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哪些问题亟待修正?教师如何做儿童进入文学世界的“点灯人”?
梅子涵:关心儿童阅读的人多了,为儿童阅读的好书多了,文学正在更丰富地进入儿童的课里课外,这是大势、大景象。乱象不可能完全避免,会出现,也会消失。我们各自做好自己的小范围、小讲坛、小教室,尤其是学校、幼儿园,不谋利,不兑换现钱,不求立竿见影。让阅读如春种秋收,成为生活自身内容、成为习惯,而不是只在4月举办读书节,那么一切自然会理顺。我们需要努力和耐心。
理解儿童自己的阅读兴趣,意味着尊重他们,不抢夺他们手中的书,不可以粗暴地将之扔进垃圾桶。又必须推荐他们视野之外的好书,提供另外一种审美和愉快。儿童喜欢玩,我们告诉他们,还要上学,完成课业。他们喜欢吃糖,吃零食,我们告诉他们要好好吃饭,吃鸡蛋、牛奶、水果、蔬菜,而且吃了糖最好刷一刷牙齿。
◎《教育家》:结合语文课在母语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您认为我们能为亲近母语的美好教育状态做什么?
梅子涵:中国的语文教育,主体上是很成功的,它教会我们认字、书写,正确发音说母语,写记叙文、写议论文,后来有人会写小说、散文,会写报告,写论文,语文教育是这一切的摇篮。我有一篇散文叫《语文老师》,写的正是摇动这个摇篮的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都有弊端,有修改点,不要只盯住语文。语文本来就是最难教的课,因为不教,也好像看得懂。所以对语文的发展我们要有善意和耐心。我曾经也对语文指指点点,事实上是缺乏深入研究的指指点点。而我后来发誓不再指指点点,我珍惜自己的语言摇篮。我努力地想着为她做一些教材之外的小事,也把自己的文学、文字写得美一些,当她的课外阅读“辅导员”和补充篇目。母语的发展,是全民的事。亲近母语,母语才会更美、更丰富。中国人的母语是伟大的语言。
语文教育,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