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天赋的窗子,走向选择的旷野
2024-08-11王科桥
在成都大运会铅球、铁饼决赛的当晚,一位神色紧张的中年人看着直播画面自言自语:“再想想动作,完成好这一投就有希望”“落后不多,还有机会”……他是邢耀华,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当晚,他的两个孩子——来自北京大学的邢家栋、邢家梁,正在赛场上代表我国出征。经过激烈的角逐,邢家栋止步铁饼8强,邢家梁以0.04米的微弱差距无缘领奖台。尽管结果不餍人望,但邢耀华感到满意。长期以来,许多人对学习体育存在偏见,认为体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邢耀华却从发现孩子们的天赋出发,尽力为其创造发挥的环境。在他的努力下,两匹俊美的“蒙古马”走出了草原,奔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
尊重,是邢耀华发现孩子们天赋时遵守的原则。尽管邢耀华自己对竞技体育如指诸掌,但孩子们选择铁饼和铅球作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并非是他的刻意引领。邢耀华始终对孩子们保持着一种慢慢发展的态度,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再进行选择。为此,他让孩子们尝试过许多项目,静如书法,动如篮球,只要孩子们感兴趣,邢耀华就全力支持。直到六年级时,邢家栋、邢家梁的身体优势逐渐显现,经验丰富的邢耀华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的特点:身材高大且壮实,四肢长、臂展长,手掌大且形状优美。这些特征无不显示出孩子们“是练投掷的好苗子”,便有了让他们练铅球的念头,孩子们欣然接受了邢耀华的建议。“这是充满新奇感的一个运动项目,和此前尝试的诸多项目一样,我们希望探索铅球、玩转铅球。”邢家梁说。
确定了项目后,邢耀华便把精力倾注在训练场上。邢耀华是校田径队的教练,教风严厉的他训练起自己的孩子来也毫不手软:训练课上,同批的队员练什么,邢家栋和邢家梁就练什么;动作不标准、不到位,邢耀华会严厉批评;投掷的距离不理想,邢耀华会反复打磨细节,直到达到要求。
然而,教练的职业精神也会与父亲爱子的情感发生碰撞。邢耀华身为教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但身为父亲,又希望将孩子们的动作打磨得更加精细。为了平衡好两个角色,邢耀华只能付出更多的时间。除了在训练场中严格要求,孩子们回家以后,邢耀华也会对其表现及时总结、分析,与孩子们交流想法。良好的身体条件加上科学的训练,邢家栋和邢家梁的天赋很快得以展现,在几个月后的县运会中,邢家梁就打破了小学组的铅球记录。
“6米、7米、8米……在一次次的比赛与练习中,随着投掷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的成就感也越来越高,铅球仿佛有一种魔力,牢牢吸引着我们。”回忆过往,邢家梁感怀满满。而丈量成绩,正是竞技体育的独特魅力,邢家栋和邢家梁在数据的增长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对于铅球也从兴趣转变为热爱。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邢耀华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对铅球的投入更多了,在训练中逐渐产生了独立的思考;看电视时不再看动画片了,更愿意看铅球赛事的直播或录像;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邢耀华积极为孩子们寻找更大的舞台。2015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举办,邢耀华给孩子们报了名。虽然他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在赛前动员时,他还是想办法让孩子们卸下思想的包袱。此后的比赛中,邢家栋和邢家梁分别获得了初中组铅球第六名和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并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教练看中,开启了来到北京学习、训练的大门。
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支持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孩子提高技术技能,在邢耀华看来,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思想与心理。清华附中的训练方法更为先进,训练器材更为完备,在技术上无法给予太多指导后,邢耀华转而做起了孩子们的“后盾”。初三时,邢家栋和邢家梁因为比赛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体育的想法。知子莫如父,邢耀华对孩子们的状态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他们出现间歇性的情绪低迷,更多是因为比赛失利导致自我怀疑,并非是因为排斥体育而产生了厌恶情绪。”
意识到症结后,邢耀华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去北京陪伴孩子们。回忆当时的场景,邢家梁略带哽咽:“当时高铁还没有开通,父亲要坐一晚的长途汽车或绿皮火车来看我们,十分辛苦。”短短几天,邢耀华不仅陪着孩子们训练,还在思想上为他们“松绑”,劝慰他们不用太在意运动成绩,尽力而为就好。同时,邢耀华也积极与教练员、管理员沟通,让老师们协助做好孩子们的思想工作。通过一年多的调整,邢家栋和邢家梁的竞技状态有所回升,比赛成绩也有了较大突破。“当时正值青春期,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正是因为他们的陪伴,我们心理上那关才能过得去。”邢家梁饱含深情。
竞技体育考验着邢家栋和邢家梁,同时也考验着邢耀华。为了让孩子们拥有稳定的心理状态,邢耀华尽可能不缺席孩子们的每一次比赛,有时可以进入场地帮助孩子们做一些准备或调整,有时只能在看台上默默地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在邢家栋和邢家梁的记忆里,有一场比赛令他们印象深刻。当时,兄弟俩在北京比赛,邢耀华则正在带队前往别处参赛的火车上。那日阴雨绵绵,火车到达北京后,原本无法到场的邢耀华报备后只身下了车,提着行李箱来到比赛场馆。邢家栋和邢家梁看到邢耀华后,既意外又高兴,心里也踏实了不少。而表面上平静如水的邢耀华,内心早已翻涌起磅礴巨浪:“作为体育生的家长,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们比我更紧张,所以我不能表现出来。但是比赛中总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发挥得好,我为孩子们庆祝;发挥得不好,我就鼓励安慰。”
邢耀华的陪伴像一双手托住了孩子们,更为孩子们重回巅峰提供了助力,“我们的很多队友都是外地的,但是与他们一起训练这么多年,几乎没见过他们的父母,他们和父母的感情没有那么紧密,”邢家栋和邢家梁回忆道,“我父亲虽然很忙,既要上课又要带队训练、比赛,但是他总会抽出时间来陪我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距离而疏远,我们才有了更多前进的动力”。
成为大写的“人”
体育道路并非终南捷径,文化课和体育也并非一道“单选题”,体教融合是邢耀华为孩子们筹谋好的发展方式——在体育中培养孩子们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同时,利用体育达到更高的平台;若是体育没有产生助力,文化课也同样抓得过硬。尽管对孩子们抱有很高的期待,但邢耀华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们,而是给予充分的理解:“这样的发展对他们一定是有利的,但能达到什么高度,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孩子们的努力。”
成长终究源自内在,兄弟俩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了自律和自我规划。也正如邢耀华所愿,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难的韧劲与抗压能力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这些品质不光在训练中凸显,也为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扬起风帆,使得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面对北大学霸的“环伺”,邢家栋和邢家梁并没有妄自菲薄;令人头大的期末周,也没有让他们觉得煎熬。 “学习哪有训练苦,既不受风吹日晒,又不遭风刮雨淋,再苦再难,拿起器械来扔两下,一切就都过去了。”邢家梁说。
父子三人同为体育人,邢耀华在体育中学会了严谨、认真,这种品格也代代相传,流淌到邢家栋和邢家梁身上。邢家梁说:“我们一直特别敬佩父亲,不管是上课还是训练,他都极为认真,对学生负责,投入心血和热情,我们也受他影响,不管做任何事,都会非常认真、仔细,从不会偷奸耍滑、懒懒散散。”在生活中,邢家栋和邢家梁的房间始终干净、整洁;在学习上,他们从不懈怠,踏实地完成好每一项学习任务;在训练中,他们全力投入,目标就是比昨天的自己更有进步。
一转眼四年过去,邢家栋和邢家梁即将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邢耀华希望体教融合的想法可以贯穿孩子们的一生,孩子们的想法也与他不谋而合:学习法学的邢家栋希望将来从事法律行业的同时,将体育作为生活中的调节,建造一所外人无法打扰的“安全屋”;学习新闻学的邢家梁将来希望成为一名体育记者,用另一种身份参与到热爱的体育行业中。
与体育同行多年,邢耀华觉得孩子们的成绩并非偶然,而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如果发现孩子确有天赋,家长一定要主动选择,若是把体育当作‘退路’,那么就会十分被动,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邢耀华道出了他的思考。在他看来,只有科学规划,悉心引导,让孩子将兴趣燃成热爱,才能不荒废天赋,牢牢把握住“选择的权利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