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CAM模型的初高中衔接教育课堂探究
2024-08-10孙承峰张书振高婷
摘 要:核心素养立意下的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素养全程贯通培养,衔接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缝链接。学校体制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初中学生学业健康成长对衔接教育的课堂提出了现实需要。从分析课标、研究教材入手,发现断层断面,捕捉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点,实施嵌入式TCAM课堂范式,在初中课堂开展拓展性衔接,在高中课堂实施引接性衔接。在衔接教育的过程中,从创新真实情境衔接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迁移应用并能够初步建立模型,实现学生素养的贯通成长。
关键词:TCAM模型;衔接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4)7-0025-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实施,深刻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义务教育段新课标既有自身的迭代更新,也有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借鉴。研究课标发现,各学段紧跟国际、国内教育新理念,特别重视自身教材内容建设、教法学法研究以及评价方式一体化的实施。专家学者深入一线,倾听师生心声,密切关注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将核心素养的实施在各学段进行细化,实现学段内平滑生长。各学段的课标又打破各自为政的现状,都在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中提及衔接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无缝链接[1]。教育者应积极推进衔接教育研究,回应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地。初高中过渡在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栏杆”,其中物理学科更是存在“断崖式”台阶。从初高中衔接的痛点、难点入手,积极探索初高中教育教学双向衔接和深度融合的模式,绞合衔接链条,系统开发衔接课程资源。着力构建科学的衔接课堂新模式,扎实推进衔接教育良好生态,促进人才培养的衔接融合新体系。
1 衔接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现实需求
初中学校现在的衔接教育现状,将衔接教育等同于优生培养,覆盖面窄,没有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2]。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过于重视考点的衔接,忽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的衔接,致使学段衔接不系统、不科学。初高中教师现在的课堂教学偏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没有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衔接点生长成增长点。初高中阶段的教考招评价机制不同,缺乏相应的贯通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组织保障。新课程标准“合力点”在于共同要求培养核心素养,两个阶段的课程标准在“立德树人”和“学科素养”方面都有深度衔接。但因初高中教学理念衔接不到位,有着强烈的沟通欲望,却只能如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课堂的标准研究不够深入,同时也缺乏衔接教育的应用性案例引领。
衔接教育研究存在多层面的现实需要。一是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体制创新驱动衔接教育课堂教学研究走向纵深。完全中学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具有衔接教育研究的天然优势平台。北京作为我国教育改革试点的先行地区,北京市教委在《关于印发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即提出加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尝试整合教育资源,以推进小初高管理的一体化,实现小初高衔接[3]。以我市泰安一中、二中为例,都有下设的附属初中部,学校层面能够站在全局高度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大教研活动,使初高中衔接教育具有体制层面的现实可能。二是教师需要破解现实教学中的“99f44fab9b6d95ff21118179db934f83台阶”问题。许多一线教师在大循环教学中更是对衔接教育有了双重感悟,积累衔接教育诸多好的做法及成功经验。教师问题研究意识带来了强大的内驱力,是高质量推进衔接教育研究重要的催化剂。初中教师在满足基础教育全员育人的基础上有断层之下进行拓展的欲望,高中教师更有在断层之上做好引接的内生需求。三是学生学业水平健康连贯成长的需要。中学生从年龄发展来讲属于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开始急剧变化,是最不稳定的时期。初中物理多侧重于定性分析,而高中物理更侧重于定量分析。许多初中物理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中后物理成绩断崖式下降,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挫败感,而“失败”的心理体验会反向作用于学习态度及学业成绩。高中课程难度大、课堂节奏快、学习方式不适应这类问题存在客观性,破解上述难题的关键点在教师,衔接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是物理学习平滑向上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2 衔接教育基本原则
2.1 坚持素养导向,促持续发展
关注初高中衔接发展的系统性,尊重学生在初中阶段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技能获得和思维品质等方面为高中学段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做好进入高中阶段身心发展的全面准备和适应工作;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形成有益于终身发展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2.2 坚持双向衔接,求融合发展
根据初高中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主要发展任务,初高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衔接意识,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自觉、主动地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待和进行教学衔接,尊重学生认知水平,低起点、缓坡度,实现初高中平稳过渡。高低学段双向奔赴、协同合作、同向发力、有效衔接、互通评价,科学做好升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工作,促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发展阶段顺利过渡。
2.3 坚持系统推进,促规范发展
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科研部门搭线,初高中统筹联动,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衔接质量,形成教育合力。系统组织教师学习,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照教材,梳理、归纳高中教与学必备而初中教学中又缺漏或薄弱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找出高中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点,形成初高中衔接手册并实施教学。规范衔接方式方法,强化学校教育在衔接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初高中学段教育衔接良好生态。
2.4 坚持“双减”政策,落实高效
建立初高中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确保初中到高中学段教育衔接更加科学,过渡准备更加充分,学生适应更加良好。教师研究探讨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在现有的课时条件下,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学习时间,制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形成内在闭环的外在开环,让学生充满探知欲。促使学生平稳、顺利渡过衔接期,落实“双减”政策,同时做到提质增效。
3 嵌入式TCAM教学范式的构建
TCAM定义: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以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手段,教师依托课堂教学,设计衔接性挑战或引接任务(Task),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Cooperation)开展实践性活动(Action),实现断层面的衔接和深度学习,建立结构化模型(Modeling),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衔接教学范式。
断层面:因知识难度、素养水平和教学方式等差异,导致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之间的学习出现较大跨度,靠学生自身发展难以跨越的差异即为断层面。
衔接面:教师依据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核心素养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或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填补完成的断层面。
衔接点:为弥补初高中教学方式的差异,教师把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融于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要素即为衔接点。
嵌入式TCAM课堂教学理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指向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强化教学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强调互动性、启发性和探究性,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与新课标高度契合,完全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
基于TCAM的衔接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4 嵌入式TCAM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进入高中以后,很多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明显感到在初中和高中知识上有些断层,高中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比初中高得多。学生经常出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的普遍现象。初中物理教研组探索在教学中采用“向上够一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建议高中教师能采用“向下探一探”的方法进行高中的物理教学,通过初高中教师相互搭手,使嵌入式TCAM教学范式走进课堂实践,并在衔接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形成了适应校情、学情的衔接教育教学案例资源库。现以初高中物理“共点力平衡”知识点衔接为例,具体的教材内容以鲁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4节“二力平衡”与人教版普通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第4节“力的合成和分解”、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为载体[4]。
4.1 学习新课标,把握宏观衔接方向,做好断面分析
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新课标(表1),促进学科素养衔接。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指向了共同的四大核心素养,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国家已经在顶层设计上为衔接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科学家打好基础。针对衔接学段课标,下大气力学原文、看解析、析课例、写反思,努力寻找初高中在知识与技能上的断面(表2)和衔接面。在课标的研讨中,研究共点的多力平衡在初高中不同的内容和学业要求,更要关注到其学业质量水平的差距,真正做到以评定教、以学定教,努力做到衔接教育中的教学评一体化。
4.2 精读初高中教材,落实衔接点,设计衔接目标
从大处着眼,新课标研讨指明了衔接教育的战略性方向。从细处入手,认真做好物理教材研读。以鲁科版教材为基础,做好对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八套不同版本教材的横向研究。研究中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于实验方案、拓展实验、科学制作、素材场景、调查研究等各有特色,对衔接点的研究与突破打开了新局面。在精读教材的过程中,反视课程标准对初高中要求的差异与联系,找准衔接点,努力做到适度超前,防止脱节。鲁科版(八年级下册)和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如表3所示。
4.3 创设真实情境,初中段开展拓展性衔接
嵌入式TCAM课堂教学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靶向断层面的教学范式,不要求每节课都实施,可根据捕获的断层面参考使用。在具体实践中,嵌入式TCAM课堂教学要与初高中学科衔接点紧密结合,强调嵌入性(图2):高中学段设计注重“引接衔接”,放在一节课的前半部分;初中学段某一节课必须要以完成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的学业内容及学业水平为主,教学设计注重“拓展衔接”,放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时间均在8~10分钟。可按以下思路设计:具体有四个活动步骤,一是布置引接(拓展)衔接任务,二是确定师生活动形式,三是实践设计实施,四是形成结构化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四个步骤可以灵活运用。
核心素养立意下的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新课改将实践提高到新的高度。在衔接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作为引导,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实施路径,实现知识技能与素养的有效衔接,构建发展性知识。关注初中物理教材中“做中学”、小资料、科学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相关链接等栏目内容,蕴含着真实情境的第一手素材,是教材编写者为衔接教育留下的“伏笔”。在实施嵌入式TCAM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利用拓展性任务并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动手实践,尽可能转化为项目化研究成果。下面以“初步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例,设计初中物理课堂嵌入式TCAM拓展性衔接教学活动(表4)。
4.4 高中课堂做好嵌入式TCAM引接性衔接
高中物理的物理量大多都是矢量,一进入高中,学生首先就要接触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这与初中所学的标量内容差距比较大,学生本身对数学向量这一块内容也是刚刚接触,接受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中物理教学以抽象思维为主,教学大部分是从物理模型展开的。在实验的基础上,需要经历复杂的逻辑关系,许多内容都要通过推理分析获得结论,而且分析与推理的过程需要大量数形结合、三角函数等高中数学知识。综上所述,高中物理课堂要做好引接性任务,引接任务要适度降低重心,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达到素养的迁移。下面以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和分解”与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为例,设计高中物理课堂嵌入式TCAM引接性衔接教学活动(表5)。
5 结 语
初高中衔接教育教学研究路径,在教学研究机制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初高中教学中的知识、情感和素养衔接为着力点,实现初中和高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研究有机过渡,贯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确保学生既高质量完成学业,又能将在初中阶段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有效迁移衔接到高中阶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衔接教育的课堂教学探究需要初高中教师的沟通与协作,需要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健智.学生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年龄阶段性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8(8):63-65.
[2]彭钢,马维娜.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的区域推进研究[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0(1):174-185.
[3]刘晓玲.基于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现状调查
——以H地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1):33-37.
[4]杜锃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以鲁科版“摩擦力”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