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幼儿参与科学实验活动积极性
2024-08-09岑保拉
〔摘 要〕 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科学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比重。科学教育能够让幼儿了解一些科学的基础知识,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而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则能够让幼儿在科学实验以及科学知识实践中探索这个世界,使幼儿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解放幼儿的天性,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基于此,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活动,调动幼儿积极性,在培养他们对科学学习好奇心的同时,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为幼儿进入小学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实验活动;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9 121-123
为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在与小学教育即将接轨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应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以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与实践特征的方式对幼儿的学习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协调,从实践角度为幼儿未来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充分分析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从中定位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而规划科学实验活动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实施模式,真正为幼儿未来有效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一、实验活动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实验活动的特点主要包括可视性、实践性、直观性和可重复性。首先,实验活动具有可视性,即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幼儿能够看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更容易理解科学知识。其次,实验活动具有实践性,即幼儿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探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此外,实验活动还具有直观性,即通过实验结果的呈现和分析,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和规律。最后,实验活动具有可重复性,即幼儿可以重复实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科学实验活动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创新,进而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与其他年龄段如小学、初中学生不同。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也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知识。而实验活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够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幼儿在学习中体验到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活动还可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其科学素养。在实验活动中,幼儿可以亲身参与,自己操作、探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增强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实验活动还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促进其对科学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实验活动也要给幼儿独立的空间。幼儿的心理水平、认知能力发展有待完善,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总是辅助幼儿进行各种操作,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对幼儿科学学习、探索行为的干扰,不利于幼儿进行全面深入的科学探索学习。因此在科学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给幼儿营造出一个自主活动、实践探究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幼儿更好地融入科学探索的学习氛围,进而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后续小学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能力基础。
二、幼小衔接阶段科学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
从能力衔接入手,分组学习,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综合学习素养,奠定能力基础,教师可以在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让每一组都有动手能力强的幼儿,这样可以调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小组间开展比赛,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各小组一起进行实验,最先完成的小组能够获得一朵小红花奖励,完成最好的小组也能够获得一朵小红花的奖励。例如在进行“自制泡泡水”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先为幼儿演示如何制作泡泡水,同时边演示边告诉幼儿,制作泡泡水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告诉幼儿制作好的泡泡水千万不能食用等。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都告诉幼儿后,就可以给幼儿发放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幼儿进行小组实验了。在幼儿合作进行小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实时对幼儿进行指导。在所有小组将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小组的实验作品进行评价,对最早做完实验的幼儿以及做得最好的幼儿给予小红花奖励。这一过程既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又锻炼了幼儿的实践学习能力、科学实验协作能力等,能够为幼儿后续的小学科学学习奠定实验能力基础。
根据幼小衔接阶段特点,对实验活动进行创新。基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的独特性,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进行科学观察,并以此及时创新活动内容、形式以增加幼儿的科学学习参与性和体验性。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幼儿形成更准确、更全面的知识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搜索生活中的种种未知,学会种种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打破幼儿传统学习观念,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在科学学习中的发展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学习技能、综合技能的发展。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意识形态拥有不同感受体验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实验教学观念,将教学内容、方式等更好地与幼儿兴趣、生活等建立联系,发掘幼儿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由于许多幼儿对蜘蛛侠感兴趣,借此机会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名为“有趣的蜘蛛”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蜘蛛物种的特征并了解其生命活动特征。这有助于提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识别正常事物的能力。同时,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在幼小衔接阶段做好科学学习的准备,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好的科学知识指导,以提高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要想进一步提升科学实验活动的创新性,在开发生成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合作创建随机应变的教学环境,以随时符合幼儿动态的兴趣和爱好特点。总之,教师要在科学教育幼儿的同时反应灵敏,及时对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的思维发散性,为其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选择适合幼儿的实验,为幼儿科学素养养成奠定基础。由于幼儿正处于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世界以及对学习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如果安排较复杂的实验,幼儿可能会无法理解。如果幼儿无法理解科学实验,那么教学的目的就很难实现。而且有些科学实验较复杂,幼儿很容易失去兴趣,不利于幼儿综合学习素养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科学实验,所选择的科学实验要具备易操作性、趣味性。易操作性是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以及幼儿能够理解这一实验;趣味性能够让幼儿对这一实验产生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学习。具体而言,在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学习状况来安排不同的实验活动。如果幼儿的学习基础较强,对进行科学实验有很强的兴趣,那么可以安排一些较为复杂的科学实验,如自制陀螺以及自制沙漏实验,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幼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适合动手能力强以及学习能力强的幼儿。如果幼儿对科学实验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如会变色的花、电池家族等实验,尤其会变色的花这一实验能够让幼儿看到花颜色的变化,更具有趣味性。如此既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又能为其后续的小学科学学习奠定兴趣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合理选择科学实验活动的材料。具体来说,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目的性,材料越丰富越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学习经验;但是如果缺乏目的性,就会导致科学实验活动的目标与教育目标偏离,所以说科学实验活动材料的选择应该契合科学教育的目标。比如从变化性这一特点来说,科学区域活动的游戏材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基于幼儿的需要不断调整游戏材料,以保证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获得更多科学体验。如:在沉浮实验中,区域中增加了木块、橡皮泥、盒子、塑料积木、纸、乒乓球等可以进行沉浮探索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测。传统沉浮实验刚开始时,幼儿兴致很高,可是玩了一会儿之后,幼儿便纷纷离去。此时教师可投放木块、透明胶等辅助材料,请幼儿思考使浮在水面的物体如木块、乒乓球等沉下去的办法,以此将幼儿的探究欲再次激发起来。如此一来,有的幼儿用透明胶把乒乓球和磁铁粘在了一起,乒乓球沉到了水底;还有的幼儿也学着其他幼儿的方法,用透明胶把塑料积木和橡皮泥捆在一块儿,成功了……如此这些,新材料的加入,使此次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进入了新一轮高潮,幼儿又开始了新的探索,通过各种尝试,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在有效锻炼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分析、实践探究等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实验活动的延展性和广泛性。并且,教师通过合理地选择投放材料,加强了实验活动的效果,增强了幼儿的科学意识,也丰富了幼儿对科学实验活动的认知。
创建有效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课堂效率非常重要。具体而言,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实验的安全性。评价实验的安全性是保证实验过程的重要保障,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都应该被评价。第二,实验的实用性。实验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让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第三,实验的挑战性。评价实验的挑战性是鼓励幼儿在实验中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第四,实验的探究性。评价实验的探究性是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的本质所在,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第五,实验的创新性。评价实验的创新性是鼓励幼儿在实验中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如此,才能促进幼小衔接阶段科学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在幼小衔接科学实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内容的审思、教师有效的提问、幼儿主动的探索及活动过程的有效评价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让幼儿与科学成为朋友,使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跃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幼儿后续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有一个坚实的科学知识、能力基础。
三、结语
综上,科学实验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时,教师应当积极进行思考:如何使活动的内容更具科学性、探索性以及趣味性,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以及技能,进而在提升科学实验活动效率的同时,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解菊.试论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和方法[J].数码设计,2017(9):189-190.
[2]陈琼.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有效性分析报告[J].科教文汇,2013(6):156-157.
[3]任占忠.幼儿园大班科学小实验的开展探索[J].读写算,2020(18):38-39.
[4]李伟宏.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6(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