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观察能力
2024-08-09冯涛
〔摘 要〕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能力。在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全面把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育,引领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分析中探寻、总结出相关的科学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基于“培育学生观察能力”这一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打开学生眼界,使学生能够全面观察世界、探知世界。
〔关键词〕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9 109-111
在科学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以往很多教师过于在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具体学习、掌握情况,没有关注学生观察的过程,很多学生只是通过教材的翻阅以及教师的引导粗略记忆、理解了科学课程内容,但无法深入探寻科学学习本质。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引领学生在观察中探索、把握科学知识点,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有很多“观察”的内容,需要学生耐心、认真观察,并从中发现、感知相关的科学现象、科学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能够在其吸引下开启科学探索之路。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浓郁”这一特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辅助构建真实、生动的科学教学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让学生在情境吸引、感染下快速融入科学观察活动,丰富学生的观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趁热打铁设计一些“问题”“任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快速投入观察活动。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奇迹复原”“夏天自行车轮胎爆胎”等视频内容,以生动、直观的视频快速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对本课程内容产生好奇。如有的学生在看完“乒乓球”的视频后,发出了感叹:“哇,这是怎么做到的!乒乓球一下子就变成好的了!”有的学生疑惑道:“为什么一到夏天自行车的轮胎就容易爆胎呢?”对本课程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自觉加入了课程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后,教师可再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并继续进行提问:“你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现象?”引领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感知“热胀冷缩”的原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教学色彩,提升“教”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程观察活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方向
科学观察呈现出鲜明的“目的性”特征,学生不仅仅要观察科学现象,还要对“观察”得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探究出背后的科学规律,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往往源于“好奇心”,所以观察停留于“表象”,只是在“表面”了解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并无法达到科学观察的要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师应该提出具体、科学的“观察”要求,以引领学生“观察”的方向,使学生在“要求”指引下对观察对象进行具体观察、科学分析,充分享受观察的乐趣,体会科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常见的岩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较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指引学生“观察”的方向,这样就能引领学生进一步触摸、感受世界。如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岩石,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再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如“看一看这些岩石的纹理、颜色,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摸一摸这些岩石,你有怎样的感受?”为学生的观察指出明确的方向,然后再鼓励学生认真、耐心观察并回答。如有的学生在进行观察后,回答道“它们的颜色不同,且花纹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道“它们摸起来的感觉也有所不同,有些摸起来光滑、有些摸起来粗糙”;等。具体的观察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学”提供明确、具体的方向,使学生更有目的地去“学”、更高效地去“学”,丰富学生的观察经历、观察体验,从而能具体探知、把握其中相关的科学知识,对“岩石”具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提升科学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与成长。
三、融合生活元素,引发学生观察思考
科学课程中许多内容与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融合生活元素,以具体的“观察”引发学生的新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能够理解、掌握一些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从而真正地认识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且,观察与思考中,学生还能够产生对人生的新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进而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给动物分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层了解、把握“动物”的相关知识,教师就要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感知,点燃学生的发言与探究欲望。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见过的动物,并对学生提问:“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动物?你能够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分类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回想、思考,并从中探知学生对“动物分类”的初步了解情况。有的学生在回想、思考后回答:“我认识大象、兔子、猫等动物,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有的学生回答:“我认识螳螂、蝴蝶、蜜蜂,它们属于昆虫”;等。教师引入生活元素进行问题引导,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动物,并进行了恰当的分类。在学生回答、分享完毕后,教师可再进行言语引导:“哇,你们都了解了好多的动物,真是见多识广,你们的分类也很正确!那么你们想不想认识更多的动物并了解它们的分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动物图片,并进行放大,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探究、了解各动物的特征。接着,教师再根据“哺乳类”“爬行类”“昆虫类”动物划分依据,展示具体的动物图片,如动物脊柱图等,引领学生进行具体观察,分析、总结出动物种类划分的依据,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观察后,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再度进行提问:“那么你觉得这些动物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价值?如果没有这些动物,你觉得生活会是怎样的?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应如何对待动物?”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鼓励学生积极结合生活认知、课程内容进行回答。如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这些动物,我们的生活可能会乱套”;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积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不虐待动物,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动物的存在、价值有了新的思考、想法,也能够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的提问,能够快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初步构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熟悉感,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好奇、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难度感知”,推进学生的高效探究、学习。
四、引领合作观察,提升学生观察效率
班级中学生的理解、分析、学习能力具有差异,在“观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寻求良好的解决方法,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使每位学生在“观察”中都能够收获良好体验、感受。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分析观察任务的难度系数,并基于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学习水平进行科学分组,再以“组”为单位设计观察任务,鼓励学生共同交流、讨论进行合作观察,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观察”的效率,使各组中每位学生的“长处”都被发挥出来,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1课《浮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划分小组,再以组为单位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观察,以更好地提升其观察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先将学生以4人为单位划分为一个个学习小组,然后再准备相关的实验工具,鼓励小组成员自主分工,然后再根据课本上的“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这一实验内容合理划分各个成员的实验工作,引领学生合作开展实验,并合作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合作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记录,探知、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各项因素。在学生进行合作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恰当提醒,并设计一定的观察问题,如“你看这两三个物体哪个更容易沉入水中?如何进行排序”等,以引领学生“观察”的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顺利地完成观察任务,充分提升观察效率。在学生合作观察后,教师也要积极组织“观察分享会”的活动,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叙述自己在观察中发现的科学现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规律,进一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建立合作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观察,不仅能在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还能够推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在今后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求团队帮助,在合作的力量下攻破一个个学习难关,促进学生“学”的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科学教师重点关注,并基于此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观察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征,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设计具体的观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合作观察等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促进科学教学工作有序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宋东.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14):158-160.
[2]李晓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2(35):29-31.
[3]陈黎辉.观察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J].智力,2022(17):30-33.
[4]苑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2022(7):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