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4-08-09尹正猛
〔摘 要〕 信息科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笔者提出提高基础操作技能;设置项目式操作活动;设置任务式驱动实践;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设置及时反馈评价方案等策略,希望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9 100-102
小学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和其他数字化设备的基本操作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小学信息科技的核心素养中,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获取能力。学生能够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如搜索引擎、数据库、电子书等,并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能判断信息的真伪、权威性和可靠性。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学生能够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如对信息的分析、评估、归纳等,并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归纳,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中去。三是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例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并能将所学的信息科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一、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笔者认为,小学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熟练掌握基础操作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能,包括鼠标、键盘、触摸屏等基本设备的使用,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基本应用软件的操作。这些技能是进行其他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基础。
二是掌握网络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包括浏览器的使用、网络搜索、下载文件、电子邮件等。网络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信息技术之一。
三是掌握多媒体技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图片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工具。
四是掌握编程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程序调试等。编程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工具。
五是掌握数字化创作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化创作的基本技能,包括数字化绘画、数字化音乐制作、数字化视频制作等。数字化创作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也是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和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六是掌握信息安全基础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密码安全、防范网络攻击、保护个人信息等。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也是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和创作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息息相关,也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密切相连。
第一,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仅仅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概念,同时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第二,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操作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第四,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学生形成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防范网络攻击和诈骗等行为,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三、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基础操作效率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关键时期。为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操作效率,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进而提高操作能力。
基于此,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鼠标、键盘、触摸屏等基本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基本应用软件的操作技巧。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础操作技能。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者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全面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与引导。
学生操作技能提升的关键是打好基础。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操作与练习,帮助学生在不断地训练和经验总结中提升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设置项目式操作活动
项目式操作活动能实现跨学科教学,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更能够让学生在连续的操作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在项目式操作中实现操作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设置了“制作中国传统文化贺卡”的项目,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项目的实践:
1.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教师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贺卡的知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贺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贺卡样式等。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这些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2.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相关软件。为了制作中国传统文化贺卡,学生需要学习和使用一些相关的软件,例如Photoshop、Word等。
3.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贺卡。在学生对相关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中国传统文化贺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设计,例如选择不同的色彩搭配、图案和文字等。
4.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作品。当学生完成设计和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板等途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
5.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制作中国传统文化贺卡”的实践项目,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式操作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和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三)设置任务式驱动实践
有了明确的任务,学生在进行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就能有更为具体的计划和方向。为了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师要以任务目标为导向,设计任务式驱动实践,以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科技学习时,可以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任务来驱动实践活动。
1.课前任务式驱动。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前置性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这些任务可以是搜集相关资料、整理知识点、制作简单的作品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2.课中任务式驱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信息科技知识,这些任务可以是制作一份电子手抄报、制作一个动画短片、设计一个网页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任务式驱动。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这些任务可以是深入了解某个软件的应用、制作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作品、参加一个比赛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锻炼自己的技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式驱动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适的任务,并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反馈,从而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团结合作共进的过程。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实现操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与自己同伴的共同合作与探究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五)设置及时反馈评价方案
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及时反馈评价。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也才能为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首先,要制定评价标准。在实施及时反馈评价前,教师需要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操作能力的各个方面,如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次,进行观察与记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并做好记录,观察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操作过程、技能运用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操作能力。最后,反馈要及时。当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反馈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具体的改进建议。
对小学生而言,关注与评价学生的操作情况,并及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操作实情,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也有利于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全面关注学生,助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生为本,需要教师将课堂归还于学生。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基础引导开始,到技能的共同探究与提升,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全面提高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杭晓峰.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9):110-111.
[2]李富春.谈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探究式课堂的构建[J].才智,2020(19):83-84,141.
[3]杨言波.优化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2020(4):55-56.
[4]李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整合运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19(6):41-42.
[5]黎晓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9(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