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关联性
2024-08-09胡学智
〔摘 要〕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关联性,揭示了积极的科学态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即科学态度越积极的学生,其社会责任感越强;同时阐述了社会责任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本文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也证明了科学教育在培养未来公民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9 082-084
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并因此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在全球范围内,一个重大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具有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作为科学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其关联性受到广泛关注,探索和认识这种关联性,对于指导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选取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二者的关联性,以为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教学建议。
一、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一)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及其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科学态度被普遍认为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既包括对科学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也包括对科学方法的使用和推崇。其核心精神表现为:追求真实,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分析问题,理性判断和决策。科学态度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乃至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有深远影响。
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育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指个体对社会、对其他人及其生活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以及由此产生的尽个人所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决心和行为。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可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增强其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的公正、公平与和谐。
(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态度是孕育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对科学理念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在处理社会问题上能进一步应用科学的思考方式,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和权利,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通过引导学生注意社会问题,培养其合作和尊重他人的精神,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会更深刻,愿意用科学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过来对科学态度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
二、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及意义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科学课程标准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核心,它明确了科学学科的教育目标、对科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其中,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是科学观念和态度责任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科学课程标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它是对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也是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规定科学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使他们能以科学的方式面对问题和挑战;科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关注科学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理解和关注社会现象,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态度的要求
对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科学态度是指对科学知识和科学事物的积极态度,对科学进步的关心和支持,对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视和培养,对科学精神的肯定和践行。科学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定向塑造学生的科学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科学思维方式是深化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科学课程标准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活动和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独立探究,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科学课程标准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科学合作活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沟通能力。
(三)科学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社会责任感是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科学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课程标准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地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社会活动,尽到个人的社会责任,争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的来说,科学课程标准结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五大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完整的科学知识内涵,更真正实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塑造,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贡献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不仅仅止步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更在于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跟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一致
关联性研究的首要内容是明确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跟科学课程标准目标的一致性。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目标不仅强调了科学态度的重要性,也包含了对责任心的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有责任心,尤其是在学习科学时,需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各种科学课题。
(二)科学态度能提升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
承载科学态度的科学教育过程,实则是一个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周边环境做起,逐步发现问题、研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责任,如何履行责任,并逐步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具体表现在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上。他们可以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到科学不O2kJ9Ll+RMC8ygrktp81C4Q94WL69zVWoUWiYTf+JlM=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精神,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身怀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在应对科学问题时,更加理性、客观,更能对科学看法保持开放态度,更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从而形成更全面的判断。这是形成正确科学态度的基础。
总的来说,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在唤醒和发展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相互强化、相互影响的作用。在科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合理设计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如何实现对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优化科学课程的设计
为了在科学课程中更好地对学生实现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科学课程的设计应将两者充分融入其中。科学课程应强调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对事实和数据的敬畏、对探索未知的好奇,以及对问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考。制定科学课程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科学发展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应给予充足的关注和探讨。
(二)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源于科学课程的设计,也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应有让学生保持求知欲望,提高对科学的热爱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也可以用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和社会责任的热情。
(三)关注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把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此处所说的社会实践不仅包括教学实验,还可以是科普讲座、科学论文阅读、问题解决的练习等。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和实践科学方法,理解和接受科学精神。
(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这包括良好的实验设备、到科学研究院所参观、邀请科学家举办讲座等。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和项目,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采取上述各种策略和措施,期待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发展。
本研究表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育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有效的科学课程标准对这两者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只有充分重视科学态度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展科学教育,厚实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
本文揭示了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之间的显著关联性。这对于促进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促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然而,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只针对了一种科学教育模式,即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未对比其他教学模式。未来研究可从多元角度对比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以获取更广泛的研究视角。另外,考量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多元化因素,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拓展开来,例如探讨家庭、社区环境等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并在更多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以实现科学教育对未来公民的全面培养。这将为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改进建议,从而推进教育的更加全面和更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振跃,张忠信.科学态度的理论内涵、培养策略及影响因素[J].科学教育与研究,2019(3):56-64.
[2]李健,郭新彦.科学态度:教师角色与课程实施[J].科学教育研究,2021(4):630-645.
[3]张辉,保洪兵.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20(7):890-910.
[4]李霞,钱晨.科学态度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J].科学教育研究,2021(6):800-815.
[5]彭建芬,刘锦花.现代科学课程的社会性研究[J].教育研究,2023(1):145-156.
[6]石珺,李洪涛,刘白.科学教育对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影响[J].教育科学,2019(6):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