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模型的建构过程
2024-08-09陈银寒
〔摘 要〕 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建构模型作为一种引导学生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既可以是一种真实模型的搭建,也可以是非实物形态模型的搭建。非实物模型的搭建可以理解为“思维模型”的构建。我们可借助思维导图、类比模型、探究体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经历模型的构建过程,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逻辑化,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 小学科学;模型;建构模型;模型思维;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9 028-030
根据2022年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和关系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包括模型构建、推理和论证、创新思维等。模型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根据经验事实,抽象和概括客观事物,然后构建模型。建构模型的目的是利用模型来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物体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
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建构模型作为一种引导学生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模型建构对学生思维发生与发展的深刻作用,精心设计分层推进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不断体验与感悟,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持续发展。
一、模型与模型建构的特征
提到模型,在我们大脑中会闪现许多仪器室内的实物模型,如三球仪、蝗虫模型、眼睛构造模型、简单机械、光具座等。这些模型是依据自然事物或科学原理搭建的真实模型。教学中的实物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例模型,即把真实的物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的,用来模拟自然物的外部特征或内部结构,如蝗虫模型、眼睛构造模型等;另一种是类比模型,用来模拟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性质、现象或规律,如简单机械、铜球实验装置等。
另一类是以非实物样态存在的模型,它们不是一个个具体实物,而是以图表模型、思维图、数字公式等方式存在。例如《碎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24小时降水量的界定标准》《不同地区同一月份气温比较折线图》等。这些模型用图表、数字来解释自然事物的变化现象及规律,直观、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科学家可以利用模型向人们解释科学现象及原因。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借助模型,能把微观世界变成可见的,把遥不可及的变成可以触摸的,把难以解释的现象可视化、简单化。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既可以是一种真实模型的搭建,也可以是非实物形态模型的搭建。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经验,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或工具,把学习的思考过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过程等,通过模型表达出来,促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并在思维程度上得到发展。
二、模型建构的原则
(一)尊重学生原则
在思维模型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展开探究活动,不断丰盈、充实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获得并建构更为复杂的知识模型的能力。在学生模型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地修正模型,促使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重在启发原则
实践出真知。科学思维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解决各种问题、任务中形成的。模型建构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理与归纳,是对现有学习技能的实践应用,是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探索与尝试。在模型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其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重在服务原则
模型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为我们科学的认知服务。模型建构的目的是让科学原理简单化、形象化、实体化。模型与科学事实的本身虽有高度统一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模型不能完全替代科学事实的本身。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对科学的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模型会随人们认知需要不断修正。
三、让学生经历模型的构建过程
(一)运用思维导图,建构概念模型
我们常说:“语言是表现思维的外在形式和载体。”我们通常可从一个人外在的语言表达习惯中,窥见一个人内在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语言表述清晰准确者,大多思维敏捷、做事有条理;语言表述混乱或表述不清者,大多思维迟缓、遇事慌乱,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学生在进入课堂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经历或看到的现象。因此,科学课中的描述科学思维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思维过程是对已有科学知识的调用、组合以及创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概念模型,并通过科学概念模型的建立,完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整理。
如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一课,是一节科学思维训练课,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的科学观念。在学生的眼里,奔跑的马、游动的鱼、行驶的车、飞翔的鸟……它们是运动的;公园里的石头、树木、马路旁的路灯……这些物体是静止的。也有一些学生会认为,风吹过树叶时,树叶会抖动,枝条在晃动,这也属于大树的运动。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孤立的场景里,当他们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后退时,他们的解释是树没有运动,他们强调那是因车在运动而形成的。在观察公园一角图片时,大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公园一角图,会直接说出某一个物体在运动,而却不能准确地表述出来判断依据,这说明学生心中有一个判断的标准,那就是位置的改变:位置改变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基于学生的语言背景,需要在课中给予学生语言的脚手架,借助思维导图(见下图),如我们把这个要判断的物体,可用“一物体”表示,而用于做比较、对照的物体可用“另一物体”表示。判断的依据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发生改变,这一物体是运动;若在对比、比较中,我们发现位置没有改变,则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这样的科学表述,可帮助学生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建立运动与静止的科学概念。
(二)建构类比模型,变抽象为具象
科学课中,有的科学原理较复杂、抽象,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现象,但对于内在的科学原理还是不能理解。事实上,我们也可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找到某些科学实验的相通之处,建构类比实验模型,使抽象的原理变得更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三年级上册《空气占空间》一课,用注射器、橡皮做一做压缩空气的实验,学生便可直观看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空气分子之间有间隔,空气在受到挤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空气的体积缩小。当作用在空气上的外力消除时,空气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会恢复。对于这个科学原理的理解,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类比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压缩现象。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代替一团空气,海绵中的孔隙可以模拟空气分子中的间隔。当学生用外力挤压海绵时,海绵孔洞就会变小,模拟空气分子受到外力挤压时,间隔变小,空气的体积变小。当撤走外力时,海绵孔洞变大,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模拟空气分子的间隔恢复到原状。这个类比模型,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气体分子间隔受力后的变化,帮助学生分析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原因,从而理解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三)以探究为路径,建构模型思维
在每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需要仔细地观察或进行实验,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图画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及特征,表达出对整个现象认识的思维模型和思维框架。从探究过程的本质是一个构建模型并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探究问题的产生到探究方案设计(建构模型),再到现象的分析(分析模型),最后到结论的得出(解释模型),学生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建构模型、分析模型、解释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阶发展。
以四年级下册《庞大的家族》一课为例,在探究活动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