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法” 构建“学习场”
2024-08-09徐晓庆
〔摘 要〕 农村小学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结合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实际,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关联课后服务、用好乡土资源、融入家庭生活、联通线上线下等方式构建科学“学习场”,为农村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培养探究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涵育态度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习场”;科学教育加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9 025-027
科学教育对国家和民族长远战略发展至关重要,担负着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义务教育科学课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小学科学教学要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学习场”,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场域中建构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一、“学习场”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习场”理论创始人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在一定场域里发生的,在具体与抽象、生活与文本、认知与行动中,与学生的学习发生有意义的连接。他认为,“场”既包括感觉到的环境(物质环境),也包括认知意义(个体的情感、态度、目的等),学习是依托这两者而产生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学习场”是基于勒温“学习场”的观点,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实践“学习场”的理论,从学生科学学习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科学教育教学策略。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学习场”,结合区域特点,通过物化的、虚拟的、心理的、文化的科学学习时空的建构,让学生在科学教育“学习场”的体验与建构中发展科学素养,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在科学“学习场”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还很薄弱,特别是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着师资不足、实验器材缺乏等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缺乏对科学教学的研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足,更谈不上科学“学习场”的建构了。
(一)课程意识不强
小学科学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一门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核心课程,国家非常重视。但在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科学学科远没有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重要,学生和家长根深蒂固地认为科学是一门“副科”,学好学坏一个样。到了考试期间,科学课就会被各门“主科”挤占、挪用。
(二)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专职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数量不多,科学课大多数是由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兼任,有的学校还会安排一些临近退休的教师担任科学课的教学工作。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科学教育培训,学科知识储备不足。有些科学实验教师自己都不会做,仅靠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科学教学,缺乏教学研究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农村学校科学课的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培育。教师习惯采用“讲科学”、学生“听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科学课上成语文课。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为了赶进度,有时一节课能完成两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嫌准备实验器材麻烦,不愿意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变成“说实验”;有的教师怕出安全事故,从来不带学生做分组实验,“做实验”变成“看实验”。学生原本应该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变成对实验结论的死记硬背,因为未经过思维加工,这些知识不久就成为“脆弱的知识”。
(四)资源配套不足
有些农村学校由于生源过多,科学实验室被挤占;有些学校虽然有实验室,但实验设备和器材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成为摆设。加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对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不能及时发掘,对一些废旧材料不能合理利用,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只能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提升了。
三、构建科学“学习场”的基本路径
当前,科学教育教学已从“教师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素养立意”。面对新形势,农村小学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除了一如既往地强化科学课教学之外,还要结合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实际,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学习场”,将课内与课外、动手与动脑、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相整合,为农村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一)关联课后服务,构建有引力的科学“学习场”
“双减”政策落地后,各校纷纷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更加充裕。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雏鹰科学院,根据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合理安排社团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班级、校级社团课程体系,构建了有引力的科学“学习场”。
每天一到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校园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在各个社团辅导教师的指导下,有的参加机器人活动,有的参加电子百拼,有的进行航模制作,有的进行科学小实验,有的进行科技小制作,还有的到实践基地“开心农场”进行种植活动……这些社团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形成有引力的科学“学习场”。人人动手,共同参与,学生有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立体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以项目化、协同化、定制化的方式实施延展课程,不断挖掘科技社团潜力,紧密融合学校社团优势,寻求科学教育的个性化服务和生活化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延时服务时间,依托校园内百年银杏树的珍贵资源,打造了“发现·创造”系列社团课程,充分挖掘适合不同年级的不同项目,进而开发和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群。围绕银杏树的认识与探究,开展银杏树叶拓印、DIY造纸、贴画创作、提取植物色素、解剖银杏果的结构、测定酸碱度、绘制自然笔记等活动。课程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感受植物的魅力。在立体多元的系统性活动中,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完整的问题驱动、信息获取、合作竞争、知识建构、解释实践的过程。
通过科学“学习场”的构建,学生深入其中,在科学学习场域活动探索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
(二)用好乡土资源,构建有动力的科学“学习场”
农村虽然没有高科技、现代化的科技馆,也没有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但这里有天然的湖泊、广袤的田野和丰富的物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犹如一座宝库,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可以构建有动力的科学“学习场”,为小学科学教育开辟新天地。
我校位于古镇溱潼,属于苏中里下河地区,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密集地区。为了出行方便,各式各样的桥成为家乡一道独特的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桥的种类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大、功能不断扩展,它折射着家乡文化、经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挖掘家乡桥的教育资源,开展以“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整合学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家乡桥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通过家乡丰富的桥资源,指导学生参与以“桥”为主题的跨学科活动,围绕一个情境,解决一个工程问题。以“搭建古镇特色桥梁”为特定内容,去分析、去探究、去设计、去改进、去创造。学生在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实践活动,加深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体会科学技术对改进桥梁建造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实现深层次学习、理解性学习,激发好奇心,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农村小学构建科学“学习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乡土资源,结合地方特点,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动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三)融入家庭生活,构建有活力的科学“学习场”
家庭是学生生活以及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农村地区,当学校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时,家庭中的科学资源可以作为有益补充和扩展。将学生的科学学习和家庭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活力的科学“学习场”,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便利。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农田,屋前屋后都种植着瓜果蔬菜,饲养各种畜禽,这为进行长期实验,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提供了便利。因为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单靠学校是没办法进行的。这时,家长多年的务农经验就派上大用场了。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并用科学日记的方式详细记录研究过程。
家庭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构建有活力的科学“学习场”,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助力。
(四)联通线上线下,构建有张力的科学“学习场”
科技日益发达,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快,早已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以其虚拟化、智能化、开放化等特点,成为科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农村小学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张力的科学“学习场”,让农村的学习也能感受科技的魅力。
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正式开课,学校充分抓住这个科学教育的宝贵契机,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准时收看“天宫课堂”直播。航天员在轨展示介绍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在微重力环境下的一些特殊实验,如奇妙“乒乓球”、球形火焰、动量守恒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同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紧屏幕,时而欢呼雀跃,时而鼓掌惊叹,时而凝神思考。“‘天宫课堂’的实验实在是太有趣啦!”“真想亲自到太空去体验一下!”“太空中的这些实验在地球上也可以做吗?”……学生对“天宫课堂”中的一项项科学实验无比好奇。虽然隔着屏幕,也难掩学生对航天知识的热爱、对太空的无限向往。学生还在课后自发收集与天宫实验相关的资料,主动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天宫课堂”为学生开启了未知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接触到最前沿的宇宙探索技术和知识,点燃了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逐梦航天的种子。以前总觉得宇宙、航天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一次次“天宫课堂”,让天地有了关联,一个个“天宫实验”,唤醒了他们的科技梦想。线上与线下的联通,构建了有张力的科学“学习场”。
农村小学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生的科学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想方设法向课外延伸,向校外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学生不仅仅在“学习场”中学习,同时也是“学习场”的建构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在体验、创造、对话、分享中建构新的“学习场”,一同经历科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不断提高探究实践能力,在学习场中实现思维的进阶。科学“学习场”的建构,有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回归学习的实践本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主动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科学探究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好奇心和探求欲,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学习场’的建构实践研究”的成果,编号:tjkzd2021-07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习场”的生成与教师角色[J].上海教育科研,2004(9):4-8.
[2]郭伟,陈旭远.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路径探索[J].人民教育,2023(2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