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4-08-09宋旭雯
摘要: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的基本项目,是教学科研的重要保障,在学科建设中起到支撑作用。该文以CNKI(中国知网)中1 004篇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领域倾向于小范围合作或独立研究;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服务模式、制度建设,学科服务资源建设、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以及用户需求、用户画像、用户参与、用户评价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的三大热点。未来,与学科服务相关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可能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CiteSpace;可视化;热点分析;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c)-0176-05
Visual Analysis of Subject Services in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Citespace
SONG Xuwen
(Library of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 Subject services are the basic project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serve user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play a supporting role in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takes 1 004 literature related to subject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from CNK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for visu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subject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cipline service field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ends to focus on small-scale cooperation or independent research. The personal abilities, service model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librarian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service resources, subject service platforms,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models, as well as user needs, user profiles, user participation, and user evaluations, are the thre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of subject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future,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related to subject services may become new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 Subject services;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Hotspot analysis; Trend analysis
高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库,学科服务是将资源高效、精准提供给用户的桥梁。本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 6.2.R4版,对近13年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作者、机构分布、关键词等不同角度入手,通过图谱和关键性文献展示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领域多年来的核心研究者、核心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变化。
本文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以“篇名=‘高校图书馆’AND‘学科服务’”为检索条件,发文时间限制在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4日,选择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 005篇。将检出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关联性不强的数据后得到1 004篇有效文献,形成数据库。
1 核心作者、机构分析
1.1 核心作者及合作情况
将1 004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生成作者共现图谱,包含289个作者节点,67条合作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1 6。作者共现图谱直观地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者们总体分散,研究独立性较强,并未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
根据普莱斯定律进一步计算核心作者的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N=0.749×
其中M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数量,N为核心作者发文量最小值,发文量高于N值的作者即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本文统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沈洋,Mmax为8,此时N为2.11。由此本文将发文量大于2篇的作者定为核心作者,按发文量由高到低分别是:沈洋、马秀峰、钟欢、赵雪岩、李小平、唐淑香、薛秀珍、刘凤侠、王天一、王琳、陈冬冬、庞贞禄、刘景亮、储冬红、曲永鑫。
对以上核心作者的合作情况作进一步分析,部分核心作者形成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团体。这3个团体规模较小,合作人数均在5人以下,且地域性明显,分别是以薛秀珍为主的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研究团队;以沈洋、李小平为主的遵义医科大学图书馆研究团队;以马秀峰、钟欢为主的曲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此外,还有如赵雪岩和唐淑香等发文相对独立的研究者。
综上,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领域的作者倾向于就近小范围合作或独立研究。
1.2 核心机构及合作情况
类似地,机构共现图谱包含293个机构节点,37条合作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0 9。相较于作者共现图谱而言,机构共现图谱更加稀疏,同样未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
研究成果较多的13所机构均为高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湘潭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安徽大学。
从合作关系看,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较为常见的是独立研究,例如湘潭大学、郑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其次是同一高校内部“馆院”合作,通常以图书馆为主,合作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或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吉林大学图书馆与考古学院合作、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文学院合作等;不同高校间合作较少,例如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合作。
此外,13所高校中有9所开设了图书馆学或图书情报专业,这些专业所在院系的参与也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准确概括和简洁表达。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聚类时区图,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聚类模块值(Q值)大于0.3时表示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大于0.5时表示聚类合理,大于0.7时表示聚类令人信服[1]。图1中Q值为0.491 9,S值为0.898,说明本次聚类效果较好。
由图1可知,共形成11个聚类,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编号越小。按聚类规模由大到小依次是:“#0高校” “#1学科馆员”“#2图书馆”“#3服务模式”“#4双一流”“#5大数据”“#6服务创新”“#7创新”“#9学习需求”“#10学科导航”“#13互动模式”。每一类中的关键词以年轮节点的形式标注在相应类的时间轴上,节点越大表示与之相关的文献量越多,节点的颜色反应相关研究的年代。根据图1,可将研究热点大致分为三类。
2.1 学科馆员研究
第一类是以“#0高校”“#1学科馆员”“#2图书馆”为代表的提供学科服务的主体,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服务模式、制度建设等。
在个人能力层面,学者们探索了学科馆员应具备的能力、能力提升策略及能力评价体系。陶涛等[2]基于胜任力理论,探究学科馆员最重要的素质包括关键技能、团队精神、执行力和学科前沿知识。郭晶等[3]构建了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体系,并提出资质认证的操作方法。从学科馆员基本能力到资质认证,学科馆员的能力标准越来越清晰、规范,能力要求也与时俱进。
在服务模式层面,学者们总结了国内外优秀案例,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种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宋玲玲[4]总结了三所北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新型服务模式,并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提出了建议。楚存坤等[5]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分层服务模型和实施方案。郑岱霞[6]探索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交互型服务模式。罗武建[7]为解决信息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出跨地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协同服务模式。从完善内部服务模式到向外寻求合作,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些学科服务中的难题,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制度建设层面,学者们结合理论与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李昊青等[8]在现代图书馆理念背景下阐述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基本要素,为制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李晓霞[9]在学科馆员与学科对象不对称的背景下,建构学科馆员制度,改善不对称现状。刘圆圆等[10]调研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学科服务模式研究
第二类是以“#3服务模式”“#5大数据”“#6服务创新”“ 7#创新”“#13互动模式”为代表的提供学科服务的方式。研究热点包括学科服务资源建设、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等。这些学科服务模式并非各自独立存在,而是以融入学习、教学、科研为核心理念,互相交叉、有机融合。
在资源建设层面,一些高校图书馆首先从资源采访入手,提倡转变采访理念,韩丽风[11]等提出由学科馆员主导资源采访工作,这种赋予学科馆员参与采访工作权力的方法更为直接,使得学科服务从源头上获得基础保障。一些高校图书馆面向重点学科建立特色数据库、学院资料室、学科分馆等,如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12]通过整合资源和空间,建立文科分馆。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对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构建资源发现系统,如陈小磊[13]等从整合学科特色资源库,优化学科、课程资源网络导航,嵌入参考咨询学科服务功能,创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空间,提供社会化网络及移动服务5个方面探索资源发现系统。
在平台建设层面,学者们围绕着学科服务平台构建展开讨论。李书宁[14]调研了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现状,从平台搭建方法选择、平台内容建设策略、管理维护、宣传4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可持续建设提出建设发展策略。肖欣伟[15]等更关注大数据相关技术在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中的应用,设计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科服务平台方案。
长期以来,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讨论度,内容上,教学和科研过程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个主要板块。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6]结合翻转课堂,针对机械动力学科设计嵌入式教学,效果良好。黄敏等[17]基于科研项目全过程的信息资源需求,探讨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服务模式。形式上,嵌入式学科服务可分为物理空间嵌入和虚拟空间嵌入。厦门大学图书馆[18]开设人文社科实验室、学术研讨室、学科分馆等实体空间,推动学科服务的展开。同时,还在院系主页和常用网站上推广学科服务,以及利用社交软件构建学术社区等虚拟空间。
2.3 学科服务用户研究
第三类是以“#9学习需求”为代表的学科服务对象。用户是接受学科服务的对象,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用户需求、用户画像、用户参与、用户评价等。
用户是学科服务的中心,了解用户需求是服务过程的起点。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将用户或用户需求进行分类,提升学科服务的针对性。刘敬芹等[19]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分层调查了中国人民大学不同用户的学科服务需求,提出兼顾用户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做到基础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
另一些学者更注重用户本身,从用户个人属性的角度出发,探索更多维度和更细粒度的用户行为数据,不但了解了用户需求,还生成了复杂的用户画像,有助于延长学科服务的生命周期。薛欢雪[20]通过收集数据、确定标签、赋予权重等生成学科服务用户画像。
此外,还有学者关注用户反馈。一是用户获得学科服务后的评价,安结[21]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移动网络环境和用户视角,从4个方面构建包含17个指标的学科服务评价体系。二是用户与图书馆合作推动知识共建,用户不仅从学科服务中获取了知识,还积极贡献个人智慧,融入学科服务中,形成良好的闭环。郑德俊等探究了用户参与学科服务平台的程度与持续使用意愿和用户满意度的关系[22];并从三个维度构建了学科服务用户高质量参与测评模型,以期用户能和图书馆实现价值共创[23]。
3 学科服务研究趋势变化
凸现词图可以展示时间序列中关键词的热度变化,有助于分析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趋势变化。图2展示了 2011—2023年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论文排名前13的凸现词。从服务平台看,“学科博客”在2011—2014年是学科服务的重要载体,而2018—2019年以来,“微信平台”的崛起让学科服务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创新实践。从服务主体和客体来看,2012—2013年提供服务的“学科馆员”是研究的重点对象,而后用户逐渐获得了更多关注——2015—2017年“读者参与”学科服务模式引起了广泛探讨;2018—2019年以“用户服务”为代表的用户需求、用户评价等成为研究热点;2020年以来,借助用户智慧实现学科服务“价值共创”成为新议题。
4 结束语
2011—2023年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经历了“上升期”“高速发展期”又逐渐降温回归“平稳期”,相关研究总体呈现独立、分散状态。研究热点包括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服务模式、制度建设,学科服务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学科服务用户需求、用户画像、用户参与、用户评价等。
未来,以上研究热点依然具有研究价值。此外,近年来,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与学科服务相关的科研数据、用户数据的处理分析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2] 陶涛,付予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J].图书馆论坛,2019,39(10):107-114.
[3] 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48-53.
[4] 宋玲玲.北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转型典型案例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7):43-50.
[5] 楚存坤,孙思琴.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分层服务模型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50-52.
[6] 郑岱霞.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交互型服务模式探索:以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8):99-101.
[7] 罗武建.跨地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协同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0):83,95-97.
[8] 李昊青,赵民志,王英.基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9):40-44.
[9] 李晓霞.学术不对称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构[J].图书馆,2015(1):109-111.
[10]刘圆圆,刘秋让,黄辉.我国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32(3):90-93.
[11]韩丽风,钟建法.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的组织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72-76.
[12]金洁琴.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个性化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3(1):22-24,28.
[13]陈小磊,季培培,王莉.基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资源发现系统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2):25-28.
[14]李书宁.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4):71-76.
[15]肖欣伟,王晨,张凤荣.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6):34-38.
[16]黄琴玲,高协,陈志玲,等.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实践探索与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机械动力学科服务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7):30-37.
[17]黄敏,张霞,周喆,等.高校图书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8):88-91.
[18]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7):83-87.
[19]刘敬芹,祝小静,单向群,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用户需求调查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读者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6):75-80.
[20]薛欢雪.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用户画像创建过程[J].图书馆学研究,2018(13):67-71,82.
[21]安结.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评价的新思考:基于用户视角和网络层次分析法[J].情报资料工作,2018(5):81-88.
[22]郑德俊,王敏,李杨,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以LibGuides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 29(2):89-101.
[23]郑德俊,黄鹏,李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用户参与水平测评模型:以用户高质量参与为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2):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