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探析
2024-08-09李为山胡作友李康熙张浩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本质特征和独特标识。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并促进其国际传播,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该文深入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提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目的在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普及,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对外传播;传播路径;传播平台;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353.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c)-0154-06
An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a
LI Weishan, HU Zuoyou, LI Kangxi, ZHANG Ha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a constitutes the spiritual cor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g deep into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promote its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image,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bstacles faced by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a. Based on th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a, with the aim of showing the world a real, three-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China and making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a; Cultural confidenc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arrier; Communication path; Communication mod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本质特征和独特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基本遵循。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这显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自信,也为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对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3]。由此可见,构建契合新时代改革发展大势的话语体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高话语实践效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时代任务。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1.1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炎黄子孙开天辟地、铺路架桥,不仅积累了辉煌的物质文化,提高了生活质量,扩展了发展空间,而且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理念和精神风貌,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提炼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精神标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让世界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包容多元的中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传播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让共建国家的民众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成就。此外,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截至2023年,孔子学院全球已有499所分支机构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4],帮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
1.2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和沉淀,成为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蕴含着家庭、友情、爱情等层面的价值观。例如,注重人伦道德、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的儒家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这种价值观认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例如,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以及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通过传播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心。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个人品德和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包含了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宝贵财富,深入学习和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1.3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和吸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知识、资源和技术的共享与文明的共同进步。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交流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例如,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将东西方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不仅丰富了各国的文化,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从哲学的角度看,不同的文化蕴含着各自独特的哲学观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开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的哲学观念和价值观,这无疑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交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文化交融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和地区的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多元化的文化景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提高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文化交融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通过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各国和地区可以不断改进自身的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过对各种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从而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交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更好地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智慧宝库,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和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等,这些思想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精神财富。儒家文化、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统服饰、传统饮食、建筑风格、中医、武术等文化元素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接受,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礼义等,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社会。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儒家思想也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为全球伦理道德的基础原则之一[6],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中医药独特的治疗效果、多样化的治疗方法、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中医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这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地位。中国功夫独特的技艺和哲学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功夫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理念,强调的是内外兼修、刚柔并济,这与西方的体育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功夫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数字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不断演变,影响力日益增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这条路线起源于西汉,繁荣于唐宋,是古代中国与西亚、欧洲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药材等商品被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同时,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随着商品的流通被世界各地的人民所了解和接纳。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迅速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对于增进沿线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会。德国部分智库学者认为,中国积极推进和实施“数字丝绸之路”,推动中国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断攀升[7]。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化图书馆、在线教育等数字工具的普及使对外传播工作提质增效。例如:通过网络直播,中国的京剧、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让全球观众欣赏其独特魅力;通过数字图书馆,世界各地的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取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和研究成果;通过在线教育,中国的历史文化课程可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供全球学习者学习。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数字世界,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在未来,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媒体和社交平台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一条新路径。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语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策略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准确表达,又要注重对外传播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知和接受。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知和接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策略应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表达和解释。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而不是简单的“古代商路”。这样的语言表达既准确地传达了“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又避免了外国读者可能产生的误解。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策略应注重对哲学思想的解释和阐述。例如,对于儒家的“仁爱”理念,可以通过解释其在社会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应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例如,对于古代诗词可以采用“译诗”的方式,既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又让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其含义。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电影等多种方式,将中国的文学作品推广到全球。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3.1 语言差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差异。把本国的文化推向世界,需要先跨越语言,把本国的优秀文化翻译成多种文字进行传播[8]。首先,词汇上的差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如“仁”“礼”“孝”等,这些词汇在汉语中有明确的含义,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精准对应的词汇,导致翻译无法传递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此外,中华文化中的成语、典故等也是非常丰富的,但这些表达方式在其他语言中往往难以找到精准对应的表达方式,构成对外传播的障碍。其次,语法上的差异。汉语的语法结构与其他语言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汉语动词不表现时态变化,形容词缺乏比较级形式等。这些结构上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引发信息的缺失或误解。最后,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在其他语言中往往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表意文字和语法结构对于外国人来说较难掌握,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很难被外国人准确理解和接受。
3.2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它源于目标受众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因素。这些差异使得人们对同一种信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影响了信息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国的“礼仪之邦”概念在西方社会中可能会被误解为过于烦琐和拘谨;而西方的直接表达方式在中国社会可能会被误解为粗鲁和不礼貌。文化差异并不是无法克服的。实际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已经表明只要能够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就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例如,中国的功夫电影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就是因为它成功地将中国文化和美国观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美国目标受众心理需求的精准把握。
3.3 意识形态障碍
意识形态障碍就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信仰、观念等因素,导致某些信息或观点在传播过程中受到阻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文化被视为全球的主流文化,而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往往被边缘化、异化。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使得很多国际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偏见,甚至产生误解。例如,中医对外传播遭遇到严重的意识形态障碍。一方面,由于西方医学体系在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受众对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医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很难被国际受众准确理解和接受。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对外传播,也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医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意识形态障碍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接受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由性和个人权利,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集体的利益,这种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当西方读者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他们可能会因为个人主义的影响而难以理解和接受一些强调集体利益的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谐社会”“求同存异”等。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4.1 推动文化和语言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翻译就是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将一种文化的信息、观念、价值观等转化为另一种文化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转换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交流。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化的精髓,才能够做到准确、生动地传达信息。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翻译的基础。在进行文化交流翻译时,需要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了解它们的语法、词汇、修辞等特点,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其次,还需要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例如,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如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寓意等,需要关注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进行文化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对方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这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关于各种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向外国友人介绍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谐的价值观,以及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等,同时也要比较目的语国家与中秋节相似的传统节日,学会站在国外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国外受众的需求和期望。
在跨文化交流中,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学会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重以合适的方式与目标受众交流,提高文化信息的传递效果。此外,还需要关注目标受众的反应和问题,以便在沟通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需求。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要坚持融通中外的价值观引领,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精心挑选故事素材,监测、分析、研判目标受众的舆情变化,寻找合适时机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最大限度地体现传播时效度。
4.2 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平台
近年来,现代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外传播应该注重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以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例如,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呈现,使之更具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进行互动式的传播,让目标受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在YouTube视频网站开设中文频道,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色;也可以在Instagram社交应用上分享中国传统绘画和手工艺品的图片和故事。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特定需求与兴趣,采取区分化的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于欧美国家的受众,可以优先推介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针对东南亚国家受众,可以重点推介中国的茶文化、中医等内容。
此外,还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年龄、性别等特点,进行精准传播。例如,针对年轻人群体,可以推出一些与时尚、潮流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针对女性受众,可以推出一些与美容、养生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
4.3 构建科技赋能的对外传播方式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对外传播。通过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等前沿技术融入其中,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互动性。例如,可以通过VR技术(虚假现实技术)重现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让目标受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同时,还可以借助VR技术展示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使目标受众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现实技术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增强现实技术(AR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例如,可以利用AR技术在博物馆中展示传统文物,当观众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文物时,就可以立即获得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这种互动式的体验不仅可以提高观众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对外传播更加直观、生动,激发目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人工智能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开发智能语音助手,让目标受众通过语音指令获取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目标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推荐。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精准、高效,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等前沿技术,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互动性,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升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为文化传媒工作者提供新的传播思路和方法,增强传播效果。
4.4 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不仅是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的关键依据,同时也是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的重要基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界定,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9]。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有科学、考古或艺术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文物和遗址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指那些代代相传、不断演化的文化表达形式和社会习俗,例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等。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拥有无可比拟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和地区正积极地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收藏了全球丰富的艺术品和文物,向全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的珍宝;作为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见证了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变迁;而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则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壁画和造像,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文化。近年来,针对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国政府在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自1985年起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多项国际条约[10],中国政府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同时,我国还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如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在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的学校和培训机构,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4.5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品牌工程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交流品牌是实现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目标。一个成功的文化品牌需要有独特的标识和形象,这个标识和形象不仅能够代表一种文化,更能让目标受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及其吸引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熊猫、龙、凤、牡丹等,将其融入品牌的设计中,使其成为品牌的视觉识别标志。同时,还可以通过创作代表性的歌曲或舞蹈,甚至制作一个特色的文化产品,来增加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将品牌的形象深入人心。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在线问答、文化挑战赛、文化创意大赛等,吸引全世界的人参与中国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从而增强品牌的影响力。邀请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文化专家,参与品牌的设计和推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更加国际化。
5 结束语
儒家思想、中医、中国画、京剧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因此,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元素的内涵和价值,为文化对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外传播不仅要注重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法,还要关注目标受众的心理期待及传播效果。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必须充分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传播。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方法,提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多的国外目标受众认可和接受。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1.
[2] 田兆阳.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用人方略[J].领导科学论坛,2020(18):53-79.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46.
[4] 柴如瑾,唐培兰,李建涛.中文为桥,让世界相通相亲——来自2023世界中文大会的声音[N].光明日报,2023-12-12(7).
[5] 易学尧.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J].伦理学研究,2021(6):100-106.
[6] 刘梦溪.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2(10):24-27.
[7] 韩奥林.德国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评析[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4,9(1):106-114.
[8] 史少博.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困境以及可能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45(1):191-197.
[9] 邢莉.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6):76-81.
[10]张多.通往大遗产观之路[J].西北民族研究,2023(6):1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