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育人路径探究

2024-08-09詹小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8期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内容,其隐性教育功能在德育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提升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至关重要,同时也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自信提升、教育话式与校园环境建设、教师文化自信深度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提升。该研究基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了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师生文化自信,旨在为高校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文化自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途径;创新;育人路径;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c)-0126-05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ZHAN Xiaox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as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a relatively implicit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ways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 practical need to cultivat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imes. However, som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contents in some universities have not been deeply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al discourse and campus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re backward, and teachers lack deep cultural confidence, all of which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o this end, we will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and create a good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deep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viding strong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ampus culture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improve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ath; Innovation; Educational path; Educational effect

高等教育在塑造未来领袖和社会改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形式,它代表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传承和未来愿景。不仅通过“面对面”展开,而且要做到“键对键”,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校园文化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整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我国高校须创建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育人规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增进在校师生文化自信和自强,努力学习奋进,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辉煌的新目标。由于高校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引领重地,必须立足守正创新,现今网络发达,将线下和线上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培养出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育人模式、提升师生文化自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1 文化自信视域下发展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意义

1.1 提升高校在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于高校而言,文化自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通过发展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精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品格的塑造及知识技能的形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更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内涵与修养。高校校园文化独具渗透性特质,它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悄然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倾向和行为举止。因此,校园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对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材。

1.3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通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深度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吸引力,以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参与度。从文化自信视域下发展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建设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积极向上精神的校园文化,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高校必须与国际接轨,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推动国内知识产业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之一,它能够吸引国际学生和国内外一流的教育者,增强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国际化为方向,积极融入全球文化元素,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种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选择。

2 校园文化育人的现状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校园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创新化的特点,学生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建设的方向不够明确、文化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2.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不明确

在我国各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导向,导致文化活动与学校教育目标脱节,难以形成有效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确保其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契合。

2.2 高校文化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各高校都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但其中不乏一些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活动,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一些高校过于追求活动的规模和数量,忽视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导致文化活动的效果不佳。因此,高校需要注重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注重活动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2.3 高校文化氛围不浓厚

高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各高校都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但仍有部分高校存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缺乏特色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等方面。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加强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传承,通过举办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主流趋势,然而,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仍旧对和平的主题构成了挑战。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政治格局多元化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努力确保自身的安全稳定与长远进步。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圆满召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得到明确规划,我们正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稳步前进。从历史角度看,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两大外部压力的高峰期:一是国家贫穷落后之时,需要摆脱困境、实现基础建设与经济增长;二是国家进入发展振兴阶段,需要应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确保国家利益的稳定与拓展。在当前这个充满未知与巨变的时代,国际环境愈发错综复杂,中国正逐步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为他们打造一个心灵上的自由与舒适之所,并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课题。这不仅关乎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保障。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激励当代大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高远志向与目标,学习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勇于挑战的奋斗精神[2]。在这充满未知与巨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持续推动高校文化建设,既坚守传统精髓,又勇于创新实践。目标是培养出一批敢于直面新挑战、积极把握新机遇的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并不断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最终,期望将这些青年学子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3.1 新时代大学生主体的特点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创新

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制度优越性和取得的成就都有很强的认同感,都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但是他们对时政关注度不够,对党的理论知识系统学习不够深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因网络发展的影响趋于多元化,自我意识相对明显,但集体意识却有所淡化;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个人情感、娱乐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个性突出,有明显的独立意识,而人生理想趋向于现实化。这些主体变化的特点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教育实践中,做到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有所得。”[3]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找准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着力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增强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诉求,有效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思想和价值观等问题。

3.2 虚拟文化、圈层文化等亚文化对高校青年的现实冲击

虚拟文化、圈层文化等亚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对高校青年形成的现实冲击,也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些亚文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吸引了大量高校青年的关注和参与。然而,这些亚文化并非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其中一些可能包含消极、负面的元素,对高校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不良影响。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生共存的现象,也使得高校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引导和整合这些文化元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具体实施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活动,旨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4.1 开拓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校园文化可以在网上传播,它的融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互联网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创新是一大重要举措。如今,一些大学的讲座、课程和活动可以通过QQ和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流,不再像过去只使用校园广播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如今学生可以更好地接收信息,使学生不会因错过重要信息导致他们无法及时参加活动、课程和讲座。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来宣传学校组织、俱乐部和体育活动,如志愿服务、体育和娱乐活动,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来推广校园活动,通过在线推广和宣传,学生们可以更多地参与进来,进行更多的讨论。在探究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互联网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学术严谨、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全员共同建设的校园文化体系。

4.2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为了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我们应着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这包括将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的元素融入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熏陶,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进一步推动教育效果的提升[4]。在校园中积极创设与文化自信相关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并积极践行和传承优良文化传统,促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让大学生自觉在校学习优秀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5]。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于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培养和育人作用。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思考、滋养情感、锻炼和塑造意志,并通过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高尚思想的形成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展示窗口和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摇篮,应重视建设校园文化。

4.3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底蕴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形象的展现和文化提升的体现。校园文化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校园文化,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实施校园文化工程,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完善校园文化载体,规范校园文化标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6]。首先要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建设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学是教育机构,以传授先进知识、研究先进知识、培养拔尖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要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以人为本”,建设开放多元的大学文化。同时,发挥文化促进者桥梁和文化交流中心作用,注重创新,全面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引导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4.4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推动高校具备更健全完备的文化设施,可以更多地满足广大师生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一个完善的校园,才能为师生提供最理想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比如,学校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建筑物造型富于个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随着校园的发展,物质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学校有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例如,学校食堂供应丰富多样的膳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整洁的餐厅为师生提供了舒适的用餐环境,从而改善了生活质量;课堂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图书馆藏书众多,有很多关于生活、科技、饮食等的参考资料,使学生们大开眼界。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学校里还有许多供同学们漫步的小花园,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而建设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调适、满足作用。

4.5 依托建校精神,实现育人目标

依托建校精神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目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内在灵魂。建校精神主要包括校园的历史传统以及全体师生共有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它体现了学校的本质,体现了学校的个性,体现了学校的精神追求,又称“学校精神”,是一种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交往五大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

4.6 建立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在推动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响应全球化时代的号召,高校积极组织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互动,通过设立留学生社团和合作项目,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搭建起友谊与合作的桥梁。为了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高校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文化活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各国文化魅力,让师生们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同时,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研究参考,助力他们站在国际前沿,把握学术动态,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师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高校也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政策,确保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7]。

4.7 发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效能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也是形成教育环境和体现学校精神的独特因素。校风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校训指导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校歌强调学校精神和信仰,校徽是学校的精神象征,校旗激励着教师和学生[8]。良好的校风具有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使行为不符合学校环境的整体要求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9]。它驱使着校园内的群体意识不断增强和扩展,创造了一个集体成员最协调心理特征的心理相容空间。良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有内在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向前迈进,积极进取。这也是对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的有效防御,它有效地消除了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使学校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全员共同建设的校园文化体系。要让全员意识到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要关注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当代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方可在其中体现出育人的强大功能[10]。

5 结束语

新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校园网络平台、校园物质创新、校园精神创新,还是人际关系建设、视觉文化建设,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升,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宇文利,金德楠.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5):32-36.

[2] 韩慧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10):112-113.

[3] 王鹂.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21(12):58-61.

[4] 张恩思,曾侯森.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结合[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4):98.

[5]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6] 凌宏彬,沈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03(5):64-65.

[7] 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 范志远.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社团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6):132-133.

[9] 裘志远,李鑫.ChatGPT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挑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4,38(1):58-69.

[10]顾华详.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启示:基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青年工作的视角[J].兵团党校学报,2024(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