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风底色”到“儒商叠色”

2024-08-09张凤娟林叶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8期

摘要:作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清晖园所在地的顺德,明代前期已形成园林营建传统,至清代中期进入鼎盛期。园林作为文学发生地,与文学、教育共生,“文风底色”贯穿明清园林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明末清初园林叠加“遗民瑰色”,成为明代遗民的精神家园。清代中后期园林叠加“儒商混色”,园主身份由进士学者,到文人、豪商并存,儒商并重,园林既体现文学艺术性,亦带有珠三角生活的世俗性和商业性的文化特质。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把握,以顺德为个案分析,考察岭南园林明代、清初、清代中后期三个阶段的艺术实践状态,为岭南园林史研究提供鲜活的区域样本。

关键词:清晖园;南园;岭南园林;遗民;商业;广东顺德

中图分类号:K879.1;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c)-0049-06

From "Cultural Style Background Color" to "Confucian Merchant Overlay Colo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hunde Garde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 Fengjuan, LIN Yedi

(Qinghui Garden Museum, Foshan Guangdong, 528300,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gardens in Guangdong, Shunde, where Qinghui Garden is located, had formed a tradition of garden 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d Qing Dynasty. As a place where literature takes place, gardens coexist with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arde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garden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ere overlaid with the "Ming loyalists colors of the deceased", becoming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Ming dynasty's deceased. In the mid to late Qing Dynasty, gardens were overlaid with a mix of Confucian and commercial elements. The identity of the garden owner changed from a scholar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o a combination of literati and wealthy merchants, with both Confucian and commercial elements emphasized. Gardens not only reflected literary and artistic qualities, but also ha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cular and commercial lif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amine and grasp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aking Shunde as a case study, to examine the artistic practice status of Lingnan gardens in the Ming Dynasty, early Qing Dynasty, and mid to late Qing Dynasty, providing vivid regional samples for the study of Lingnan garden history.

Key words: Qinghui Garden; South Garden; Lingnan garden;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Commerce; Shunde Guangdong

笔者通过实地采访、梳爬方志和诗文集,统计明清顺德园林共计90多座(见表1),其中明代17座,清代约78座,顺德园林图卷延续数百年不断。

1 明代:园林之“文风底色”

明代前期,顺德园林已成发展态势。共有园林17座,集中在县城大良及富庶的陈村、龙山等地,较早的是明洪武初年(1368年)龙山陶园、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大良采芳园。从园主身份、园林活动分析,多“隐于园”“咏于园”“教于园”,文学、教育与园林共生共长。

1.1 园林发展原因

园林发展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主要有三:一是周边区域赏园成风;二是岭南著名诗社“南园诗社”辐射深远;三是明代顺德已成“岭南壮县”,奠定园林发展基础。

1.1.1 赏园盛行,广佛名园成胜景

广州明代建园10多处,始建于南汉的园林“药州”,明代仍以“药州春晓”之名跻身“羊城八景”;元代古园“南园”在明代吟咏成风[1],南海县有兵部尚书郭尚宾的青紫园;佛山有鹤园、东林园,后者是佛山古八景之“东林拥翠”[2];惠州有西新园、叶氏泌园、荔晴园等[3]。

1.1.2 南园结社,追慕者热衷建园

南园诗社对岭南园林意义重大。广州南园是历元、明、清三代的著名园林,元末明初顺德乐从人孙蕡(见图1)与黄哲、王佐、李德、赵介结“南园诗社”,称“南园五先生”,开启岭南诗风。其后追慕者接踵,明嘉靖有欧大任(广东顺德)、梁有誉(广东顺德)、吴旦(南海)、李时行(广州番禺)、黎民表(广州从化)“南园后五先生”,明末则有陈子壮、陈子升、黎遂球等组成“南园十二子”[4]。

1.1.3 岭南壮县,奠园林营建基础

明代顺德进入历史新阶段。顺德原属广州府南海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划南海县、新会县部分地域建顺德县,县城设在大良。建县初期顺德已是“岭南壮县”,天顺年间(1457—1464年)顺德知县钱溥撰《顺德县兴造记》:“诸山棋布,水与田连,连路不绝,入其境,城市深广,民勤生而士务学,岭南一壮县也”[5]。建县后经济继续发展,任知县者不乏翰林进士,设学宫,建书院,筑文塔,明清两代共得进士318名,举人2 088名[6],文风蔚然,为明清园林奠定经济人文基础。

1.2 园林发展典范

1.2.1 蘧园、栎园,续南园诗社风雅

蘧园:缘起南园诗风。园主欧大任(1516—1595年)为顺德陈村人,与孙蕡同乡,慨叹“结社南园,去今二百年矣,社已废,而园故在”,重振南园诗社。明天启年间以70岁高龄退隐,在家乡筑清朗阁读书,建蘧园隐居,著《蘧园集》。以“蘧”名园,慕荷花高洁;将蘧园比拟宋代苏州名园“沧浪亭”,“晚凉惟有缨堪濯,一曲沧浪醉后听”;园内种菊,比拟陶渊明隐居处,“菊荒江上园虽小,竹长门前径自开。几客杜陵曾久待,一官彭泽未归来”[7]。

栎园:欧大任门人潘子朋的“栎园”是南园遗风另一例子。园主父子潘光统、潘子朋与“南园后五先生”关系密切,潘光统与黎民表、欧大任同门,潘子朋则师从二人。潘子朋在勒流冲鹤建“栎园”,著《栎园集》。《栎园集序》将潘子朋叙述为孙蕡传人“吾粤诗本孙典籍(孙蕡),子朋其传也”“虞部(欧大任)、比部(梁有誉)、典籍,皆子朋同县,源流可迹,有传而又能作,岂不盛哉”。

栎园是“南园后五先生”吟咏处,黎民表有《栎园精舍为潘子朋赋》[8];欧大任写《栎园纪略》,并赋《过潘子朋栎园》“大栎萧森江上村,杖藜寻尔辟疆园。瓜山文藻风流在,金马何论更避喧”抒发隐居心情。

1.2.2 采芳于园,诗境蕴教育哲学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吴瑞卿在大良凤山建的“采芳园”,折射园林与文学教育的共生性。这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与官办“凤山书院”部分发展轨迹重叠。建县后37年,顺德迎来兴教重学的知县吴廷举。吴廷举(1460—1526年)字献臣,广西人,祖籍湖北嘉鱼,进士,弘治二年(1489年)起任顺德知县,“下车首兴学校”,建凤山书院。采芳园与书院同期建成,园址紧邻书院,是吴廷举与士子吟咏处。

二是陈白沙哲学思想诞生地之一。陈献章(1428—1500年)广东新会县人,世称“白沙先生”,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明代心学奠基者。适逢吴廷举与陈氏门人张瑛为同年进士、与门人李承箕同祖籍。经李承箕介绍,陈献章到访采芳园,题“采芳园”“采芳瑞卿高尚”匾[9],写《题吴瑞卿采芳园记后》抒发哲学感悟:“天下未有不本於自然,而徒以其智,收显名於当年,精光射来世者也”。黄宗羲将《题吴瑞卿采芳园记后》载入《明儒学案》,作为研究其“以自然为宗”思想的佐证。

1.2.3 歌咏于园,帆园诗风二百年

帆园位于大良城北,文学吟咏从明延续至清代后期。明末有高州知府姚继舜、乡试解元伍瑞隆的吟咏;明末清初陈恭尹、梁佩兰均有诗作留下,有“带郭清溪似水村,绕溪帆影上篱门”园景诗句。清代中期是清晖园主龙应时、石湖别业主人罗天尺等人聚集地。直至清咸丰《顺德县志》仍载“帆园在北门外,邑人陈迪儁建。每莲开荔熟,游咏甚多”,诗风长达200多年。现大良仍存“帆园路”地名(见图2)。

1.2.4 读书教子,园林具文风底色

其他明代园林如梅花庄、烟还庄、玩芳园等,同样文人色彩浓重。陈村玩芳园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南海知县周光祖称其“台榭甲岭峤”,可见造园技艺较高;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林逢春建“烟还庄”,名士题咏殆遍;明太常寺卿张璨读书处的梅花庄,因遍植梅花得名;万历年间隐士黄鹤楼筑小隐园,唱和甚盛。文学、教育是明代顺德园林生活的主题。

2 清初:园林之“遗民瑰色”

清初是顺德园林史精彩瞬间。此时园林不多,仅石湖别业、福林园、松石山房、碧梧园、 醉耳山房及建于明末、清初仍盛的帆园,但在广东诗社勃兴背景下,凝聚“岭南三家”“北田五子”“竹本派”彭睿壦等清初广东文化精英。这批精英不少具明代遗民情结,结社吟咏,园林因之平添“遗民瑰色”。以石湖别业为例进行详细阐释。

2.1 石湖别业

石湖别业又名迷蝶园,园主罗孙耀字乃远,号澹峰,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官场上为贪官污吏憎恨,建成石湖别业隐居20年。园址邻近锦岩山,依托“凤城八景”的“锦岩夜月”,远可眺西樵、大雁、太平等山峰,近可赏桂畔海、石湖涌,“极目洪涛巨浸,茫无涯际”。罗孙耀在园内建石湖诗社,著《石湖集》。

2.2 石湖诗社

陈恭尹称石湖诗社“远方英俊兼秦越,满座雄谈杂嘲讽”;明万历、清康熙年间《顺德县志》所记“楼阁亭榭”以官府创建者为主,旁及名贤吟咏丰富者,石湖别业载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顺德县志》,足见其盛。诗友包括清初重要文人流派或团体,如岭南三大家、寒塘派、竹本派、北田五子等。

第一,北田五子,成员陈恭尹、何绛、梁梿、陶璜、何衡共读于顺德羊额村北田,夜宿于石湖,是石湖诗社成员,且与屈大均、梁佩兰、陈子升、王邦畿等清初岭南诗人交往密切,活跃于另一遗民诗社西园诗社。

第二,陈恭尹(1631—1700年),字元孝,陈邦彦子,善隶草,工诗文,“岭南三大家”之一,广州西园诗社、东皋诗社、兰湖诗社主盟者之一。生于锦岩,长于锦岩,鼎革后流连于锦岩,留下《重修锦岩三庙碑记》《过家开仲新斋因忆帆园旧游》《同梁器圃宿罗澹峰石湖》《寄许伯玉》等,有“忽看山色浮人外,尚记名园隔水涯。伯叔父兄文酒会,白头犹梦旧追随”此类追思之句。值得一提的是,陈恭尹与梁佩兰亦聚于大良帆园、龙山宜园、陈村碧梧园。

第三,何绛(1626—1712年),陈邦彦门人,明亡后偕陈恭尹奔走图谋抗清,事败后隐居北田。《同陈独漉宿石湖》“閒心正相似,幽赏有谁知”是与陈恭尹惺惺相惜之句。

第四,梁梿(1628—1673年),字器圃,号寒塘,善吟咏绘画,称“寒塘派”,石湖诗社重要成员,“石湖诗社,寒塘居士其一也”,与彭睿壦诸人合称“西樵五子”。

第五,彭睿壦,字公吹、闻自,号竹本。父亲彭曜曾为南明效力,明亡后彭睿壦避居乡村,以草书见长,与梁琏吟咏于名山“西樵山”,也称“竹本派”,誉为“广东书法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广州博物馆藏彭睿壦《秋夜罗澹峰司李石湖与黄君简、高望公分赋》“谁云有策堪经世,不拟将心更养愁。何处少年吹玉笛,欲回天地入孤舟”,是其抒发愁绪之句。

3 清代中后期——园林之“儒商叠色”

清中后期是岭南园林鼎盛期。《中国古典园林史》述:乾隆到清末岭南园林成为与江南、北方园林鼎足而立的地方风格。广东四大名园均始建于清中:清晖园(清嘉庆—光绪)、梁园(清嘉庆、清道光)、余荫山房(清同治)、可园(清道光)。笔者梳爬的顺德园林也绝大多数建于此时。

园林鼎盛得益于广东的承平富足。清代学者谭莹述“从嘉庆庚辰以迄道光己亥,波恬尘静,岁稔时和,村落太平,闾阎安乐,佳佳选胜,各各搜奇,开迳招邀,引流临眺”。顺德更是岭南经济富庶县,交通发达、商业活跃,生活于清中期的龙廷槐分析经济构成“顺德县地十之三,商贾十之四,工作十之三”[10],商业占比达40.0%。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后,国际市场对生丝的需求造就顺德作为广东丝业中心的地位,誉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境内陈村与广州、佛山、石龙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镇。

此时园林呈几个趋向,一是区域、家族聚集的趋向,大良城南、北滘碧江、顺德龙山等人文积淀深厚、经济富庶区域出现连片的家族园林群。二是园主身份多样性的趋向,园主儒商兼备,园林从文人雅集向商业经营转变。但这个转向不是全盘的大拐弯,商业活动只是一个衍生的分支。园林仍以“文风”为底色,只在此基础上增添“娱于园”“商于园”色彩,呈现“儒商叠色”特点。三是园林中西结合趋向,园林中动植物种类、建筑特征等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特点。

3.1 大族建园成风

兼具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的世家大族,有营建园林的风气,在园内教子、吟咏,实现家族内部的文化代际传承。

3.1.1 大良龙氏园林群

龙氏是明清顺德世家大族,民间有“大良龙,唔忧穷”之说,并有“六进士十二举人”科举佳绩。清中后期在县城大良南门外的隔岗、华盖、高坎、八闸一带,建成清晖园、留春园、莘园、楚芗园、龙太常花园、锦带园、东园、中和园、龙拜丹园等10多座家族园林。1930年报纸将龙家园林与著名的潘仕诚花园并提:“大良有龙家花园,园内布置备极完备,占地广袤,不逊昔日潘仕诚花园也”[11]。《顺德三名园纪略》忆述的飞盖园、松溪园、小方园均为龙氏园林,飞盖园更载入1928年《珠江》杂志和民国《顺德县志》,可见龙氏园林在顺德园林史具代表性。

至清后期,清晖园渐以“名园”形象现身史料。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中山诗人刘东序赞“分明昼锦清幽地,阀阅簪缨已百年”;1935年《国华报》称:“龙家有园曰清晖,颇称幽胜,畜雀满其中”[12];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被称为“南园今五子”的文人李洸(1895—1944年)受邀夜宿清晖园,写诗赞“名园一岁岁回经”,今清晖园列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见图3)。

3.1.2 龙山温氏园林群

龙山位于顺德龙江镇,经济富庶。温氏以经商起家,后子弟有官至兵部右侍郎的温汝适(1754—1820年)、《粤东诗海》编撰者温汝能(1748—1811年)、翰林院编修温肃(1878—1939年)等精英。温氏于乾隆—同治年间在龙山鳌峰下构筑了系列园林、书斋、藏书阁,蔚为大观。并在此展开长达100多年的文学创作活动,刻成《温氏诗钞》《柳塘诗钞》《见山堂全集》。

代表园林湛华园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园主温子绍(1834—1907年)钻研西方机械技术,曾协助广州军装机器局制作“蚊子船”炮艇,得授二品顶戴。据温少曼先生《湛华园忆绘图》(见图4),园林呈前疏后密的布局,前部庭院疏朗,中置西式喷水池,后庭为密集的岭南古建,华丽而具中西融合建筑风格。

3.1.3 碧江苏氏园林群

碧江位于顺德北滘镇,陈村水道、潭州水道在此汇合,北达广州,西至广西梧州,南抵中山,水路交通便捷。宋代迁居碧江的苏氏为碧江第一大姓,从宋到清共14名进士,举人及贡生合共50名。建有三兴别墅、六息花园、深柳等10多座园林。其中小蓬莱花园建于1899年,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园主苏若藻为海外富商,园林多来自南洋的珍贵物种。

3.2 园主士商合流

园主多热衷雅集吟咏的文人,“文风底色”仍是园林最本质特性。如与居廉交好的邱诰桐;尤光龙隐居于杏坛北水的虬松园,广邀请文人墨客群相唱和;副贡谭楷建揽芳园“藏诗书千万卷,招良朋四五辈,饮醇酒两三斤”。石湖别业罗孙耀之孙、乾隆年间诗人、惠士奇门人罗天尺在石湖吟咏终老,延续石湖诗社传统。

第一,邱园,位于顺德龙山。园主邱诰桐(1868年—?)与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居廉、爱国诗人丘逢甲、南社成员潘飞声等交善,居廉曾为之作《邱园奇石》《荷池太湖石》《邱园雅集图》等,丘逢甲(1864—1912年)作《题仲迟花里寻诗图》诸诗。

第二,澹园,进士、户部尚书罗敦衍(1814—1874年)私园,位于大良城南郊。举人陶睿宣(1847—1915年)在广东广雅书院讲学之际赴顺德游历,留下诗句“澹园花木四时妍,九月风光尚欲颠。橙黄橘绿看不尽,阵阵池风吹白莲”。

第三,鸣石花园,位于伦教羊额。园主何鸣石曾任马来西亚何广昌金铺经理,经营金饰、绸缎、米机,是马来西亚顺德霹雳会馆创办人之一。园林融合清末古建筑与西洋建筑风格,庭院拱门及中西合璧的楼房尤为突出(见图5)。

第四,松溪园,是清晖园龙氏的另一著名园林,遍种名荔。民国《顺德县志》述[13]:近时所称者则县城南小松溪之“妃子笑”“落塘浮”最有名。荔熟之际,客人支付“倍于市价”便可进园摘荔赏园、享受园方代办的酒席,兼有商业运营功能。

第五,中和园,毗邻清晖园,是兼具藏书、校书、印书功能的私家园林。从清晖园藏《中和园告示》可知,园内“自置印机”印成《自明诚楼丛书》,并发布公告印刷业务的标准、价格,对外经营商业印刷业务。

3.3 园林中西合并

随着岭南与海外交流频繁,许多海外物种传入岭南。此时,园林中亦引入海外物种,部分直接来自园主海外商业活动。碧江苏氏的小蓬莱花园植物多来自南洋的棕榈、广榔千层桉、菠萝蜜、南洋杉等珍贵物种。龙氏楚芗园内百年吕宋芒更是由园主南洋经商时亲自带回。清晖园动植物亦具此特点,园内共计植物约200种,物种原产地包括北非、东南亚、南美洲、北美洲。民国年间清晖园“园中收集国内外奇花异卉,珍禽奇兽,以为点缀。中有怪鸟一头,曰‘火鹅’”。该鸟有鹅冠而食火炭,笔者推测或为产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食火鸟。

4 结束语

明清两代一直延续不断的顺德园林图卷或可带来几点思考:

第一,明清岭南园林延续有序。《中国园林史》在记述岭南南汉宫苑园林后,称“此后岭南园林发展情况缺乏文献记载,清初(岭南)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 ,但明代以来,顺德园林营建传统长盛不衰,清代中后期成鼎盛之势,这或可补充《中国园林史》中岭南园林史况。

第二,岭南园林是“文风底色”与“儒商叠色”的重合。“文风底色”贯穿明清顺德园林发展历程,商业特质更多出现在清代中后期,其时顺德商贸发达,海外交流频繁,园主身份儒商皆有,园林生活兼具文学性、世俗性和商业性。

第三,了解一方水土,不妨从了解一座园林开始。“儒商叠色”的岭南园林区别于江南园林的文人气息,既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又与生活情趣活态相融,带有岭南人对生活、生命的理解,浓缩一时一地经济人文境况。

参考文献

[1] 佛山市图书馆.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

[2] 伦永谦.广东省志·城乡建设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罗天尺.五山志林·纪胜·兴造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 李健明.话说顺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欧大任.蘧园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6] 何志成.惠州文征(上)[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7]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全粤诗:第8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8] 罗天尺.五山志林·阐幽·采芳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9] 黄宗羲.明儒学案[M]//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0]张永锡.龙江千年回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11]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12]罗天尺.五山志林·寒塘画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3]朱万章.彭睿壦及其书画杂识[J].收藏·拍卖,2007(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