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园林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4-08-09余婷

知识文库 2024年11期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地方应用型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逐步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园林植物学课程为例,详细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改革教学手段的措施,旨在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效健康发展。

1 园林植物学课程简析

园林植物学是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的教学内容涉及九个方面,即绪论、园林植物的形态及观赏特性、园林植物与环境、园林植物的分类、园林树木——乔木类、园林树木——灌木类、园林花卉——一、二年生花卉、园林花卉——宿根花卉、园林花卉——球根花卉。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随着历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课时会在32学时或48学时之间变动。核心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园林植物的概念以及功能等,同时还要了解我国各种园林植物的质量特征特点。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明确园林植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长习性等,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三是通过综合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常见园林植物的准确辨识能力,促使其能够基于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原理植物的观赏特性,遵循配置原则,科学利用园林植物展开合理的景观设计。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要求为: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在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园林植物、重要的园林植物,展开准确的实物鉴别。

2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2.1 完善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依托的知识结构

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体系的关键性内容,是一切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从业者职业生涯得以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园林植物学的课程教学中,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做到全面、系统,让学生掌握各类分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而言,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想要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领会,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宽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园林植物学相关知识,对园林工程展开创新设计,以满足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对艺术性、生态性以及科学性的要求。

2.2 提高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

园林植物学课程的学习在于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确保其能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辨别80多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实践能力直接决定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园林植物,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另外,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在风景园林行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通过对园林植物学的学习,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特性后,要具备利用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伙伴共同管理园林植物的能力。对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正确认识到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助力于学生综合发展。

2.3 强化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结构

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为风景园林行业贡献力量。因此在园林植物学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深度剖析风景园林行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甘于奉献、不惧困难、吃苦耐劳的价值观念,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健全的人格,助推风景园林行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成为现实。

3 地方应用型高校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分析

3.1 课程内容与课时不符

园林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对其课程内容的综合分析可知,学生需要掌握植物学、气象学以及土壤学等多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因此课程内容较为复杂且烦琐,使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本门课程的总课时仅有32或48课时,相较于繁多的课程内容,课时明显较少,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仅能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知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难以达到精通的效果,出现了一知半解的情况。究其原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基础、宽口径”的问题,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课时数量,讲解大量的专业内容,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负担沉重,在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过程中,难以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3.2 “教”与“学”脱节

“教”与“学”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学,双方在良好配合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但从部分高校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工作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其中教与学严重脱节未能形成整体,是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的关键原因。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深,还在沿用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手段对于专业基础扎实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成效。但不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未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使得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而非主动探究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专业课程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给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造成阻碍。

3.3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在园林植物学的总课时中,有16或32个课时为理论教学,还有16课时为实践教学,但通过对该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分析可知,在16课时的实践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内完成,学生进入实训室、到校园外展开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教师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这种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缺少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导致学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阻碍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另外,部分高校对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要高于实践活动,对实践成果的考核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思想层面未能认识到实践课时的重要性,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存在敷衍、不认真的情况,致使实践课时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3.4 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植物学课程的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基本为书面闭卷考试。部分高校还在沿用传统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模式,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较为单一,主要就是在期末考试中展开书面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存在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问题。学校和教师仅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未能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展开客观的评价以及科学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存在不认真的情况,认为期末复习后取得一定的成绩即可,导致课程教学水平的低下,给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不良影响。

3.5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但就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师的专业理论能力均较强,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到位,但有个别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未能深入到行业实际,对风景园林行业新的技术、设备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因此教学理念和模式较为落后,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做好专业课教师的培训、考核以及引进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打造“双师型”队伍,为园林植物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高效推进夯实基础,确保学生能够逐步发展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 地方应用型高校园林植物学教学改革策略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所差别。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应用型高校要以行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良,以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阶段,风景园林行业对人才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要求日益严格,并且行业内部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高校想要提高学生就业率,达成预期的办学目标,就要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行业竞争力,确保其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4.1 优化改良课程设计

高校要对园林植物学课程的内容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对现行的课程结构加以优化和改良,联系学生现实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明确各个章节的教学重点以及难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规划设计角度进度,加强顶层设计,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

在园林植物学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各章节涉及专业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且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层次解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晰每个章节的核心教学内容,再设计教学目标和计划,具体内容详见表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结合表1相关内容,掌握各个章节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后,再合理分配每个章节的理论课时以及实践课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储备更多优质的人才。

4.2 创新优化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对园林植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究专业知识更加深层次的内容。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现出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表1有关内容,提炼整合重点教学资源,转变成PPT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布到相关学习平台和软件,同时还要结合线上教学资源,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学生可利用线上学习资源和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平台中展开课后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分析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欠缺,并加以改正和完善。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线下咨询教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为线下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夯实基础。

其次,在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根据学生课后测试结果,明确线下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将学生错误率较高且反馈较多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双方通过良好的讨论与互动,对专业理论知识展开更加深入透彻精细的学习。

最后,为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拓宽其知识层面,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与园林植物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如花卉学、园林树木学、观赏植物学、园林花卉与应用等。

4.3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在园林植物学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水平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以下内容。

其一,分散实践结合集中实践。在正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实践地点展开全方位的观察,了解到常见植物的种类后,再设计实践要求以及观测的内容,组织学生以4~6人一组的形式展开实地调研,以便于学生更加细致地对植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分散实践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集中到一起,对植物的特征展开讲解,并要求学生根据讲解的内容完成实践报告,增进学生对植物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其二,实施第二课堂活动。园林植物较多,种类不一,并且具有周期性以及季节性等特点,仅靠有限的课时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深层次认识各种植物,掌握植物的特点。因此要严格落实第二课堂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以实习的形式参与到风景园林项目中,或者与校外植物实践教学单位展开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对实践基地展开参观和学习。

4.4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地方高校要认识到传统考核模式的漏洞,从一张纸卷定终身的考核模式中脱离出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并且,在平时考核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多种手段,保证考核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如课堂表现、植物知识竞赛以及实地调研报告等,通过严谨的日常考核,掌握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在期末考试中则采取书面闭卷考核的模式,通过这种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紧密融合的成绩评定手段,分析学生对园林植物学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同时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共同的努力下,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养成。

4.5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丰富其实践经验,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例如,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一线农业基地实践,同时还要引进在风景园林行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到校内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建立健全面向师资队伍的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相挂钩,端正专业教师的工作态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顺应行业的变革趋势,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变革,以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作为变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提高整体教学成效的同时,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园林植物学是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要顺应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对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变革,确保毕业生能够胜任岗位工作。

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 ”研究成果,编号:LPSSYjg201812。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