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材中国形象研究综述
2024-08-09江昱姗
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家形象作为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不仅构成了崛起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中国塑造了一个更加鲜明有力的形象。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来讲,教材中有关于中国形象和自塑需要细致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机会了解中国形象。本文通过论述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分析教材中展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在传播学领域,国家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徐小鸽曾指出,国家形象是通过各国新闻和媒介所塑造和展现的。而刘明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形象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是这些领域中所形成的各种主体对国家所持的不同认识和观念的综合体现。
在今日的研究视野下,国家形象被划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大维度。国内形象,即国内民众对本国的认知与印象;所谓国际形象,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整体印象。由于汉语教科书具有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中国国家形象尤其是其国际形象是一个特殊的概念,二者之间常常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傅海和汪顿都认为,虽然国家形象应该客观体现出来,但其扭曲却常常来自传播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本身的固有理念和认识上的偏差。
在国际关系领域,孙有中提出国家形象的分类标准应该定义为政治(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舆论学观点认为,对舆论的分析应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而不涉及自然地理因素。
2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与汉学家费正清,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进行了精准而富有洞见的描绘与概括。进入20世纪70年代,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罗伯特·迈克里兰、杰里·伊色里尔以及洪朝晖等学者,更是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美关系的大框架内,深入探讨和解析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多维层面。近年来,俄罗斯亦不乏对中国形象进行专项研究的学者,其中,青年学者亚弗卢金的研究成果尤为引人瞩目。
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对于此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进入21世纪,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刘继南的《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2002)和刘林利的《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2007)等作品颇具代表性。与此同时,大量的学术文章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分析,数量颇为可观。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已然广泛涉猎国家形象的课题,自多个学科维度展开深入探讨,积累了丰厚的理论硕果,为中国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中国形象传播的关注度正持续上升,相关研究日渐丰富,实践层面的探索也愈发深入。尽管当前的研究重点依旧偏重对外汉语教育在传播中国形象方面的策略、价值与意义,个案研究与实证研究仍显得较为稀缺。相对而言,国外学者更多地从国际关系与中国模式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的形象塑造。
经过深入检索与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集中在如下领域:中国国家形象的概念和范畴定义,对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传播结果的影响,寻找优化我国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方法,并对目前的国际传播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构成了中国形象塑造的基石,更是推动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背景下,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大类。
(1)包文英在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和民族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她关注于提高国家形象的现实需要,深刻反思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而章欣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观点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强调了汉语国际教育在塑造和传播中国海外形象方面的重要性,指出它是展示国家魅力、建立良好国际形象不可或缺的途径。
(2)以孔子学院为依托,以海外大学和在华留学生等为依托,对外汉语教育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深入探讨。叶英研究美国主流媒体报告,从国家软实力视角审视孔子学院,不仅揭示了学院自身成长的挑战和外国媒体的误读,更全面梳理了孔子学院的海外形象。他发现,尽管存在部分疑虑和戒备,但总体评价偏向积极。李军则通过全球实地调研,覆盖六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孔子学院,创新性地将服务模式分为四类。他指出,孔子学院除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外,在发展中国家常扮演准大使馆角色,为全世界汉语及汉文化爱好者们搭建了难得的交流场所,同时也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同时,在大量的研究文章中,也运用了横向比较的方法,比较了孔子学院和世界各国语言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异,为学院的品牌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杨敏、帅颖、张雪梅,就在华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与宣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他们着重指出,对汉语学习者来说,中国形象是将课堂教学、课外资源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背后庞大的海外汉语学习群体,虽未能亲身体验中国,但仍依托有限的教育资源勾勒出了中国形象,突出了汉语教育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意义。
(3)众多学者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各组成要素与中国形象的相互关系。以王瑜为例,她通过对广西大学开设的中国概况、中国文化课程进行深入剖析,巧妙地揭示了这些课程在塑造留学生中国文化形象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而另一位学者吴有进则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大纲这五大维度出发进行研究。王苗苗深入研究了中国国家形象在泰国的普遍传播情况,并从教科书和教学个案两个层面出发,结合学生、教师和媒体三个视角,详细分析了泰国民众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这些分析,她进一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中国国家形象教育和传播策略。
(4)通过对汉语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可以为中国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有益的启示。虽然先前的研究尚未充分关注中国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的形象塑造,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并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树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但是,过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国家形象及其在政治公众外交方面的重要性,为塑造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支撑。崔希亮指出,要把中国文化推向全球,必须开展汉语国际化教学。他认为,如果缺乏语言的支持,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将很难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翻译正确表达出来。所以,要建立一个文化大国,就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人才,以确保中国文化的精髓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胡范铸从“情感地缘政治”与“国际理解教育”两个方面对汉语教学进行了反思。他主张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达成一致意见为基础。汉语国际化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中国人与其母语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他还对汉语国际化教学的五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着重指出“情感沟通”是其关键所在。
通过构建“情感共同体”,汉语国际教育不仅要展现中国的文明与美好,还要让世人理解中国当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这种深入人心的理解将使汉语学习者更加真诚地理解中国及其人民,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石彤喆从对来华留学生与中国社会交往关系的认识出发,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李鸿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时,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诸多阻力,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全球化的媒介所致。卢璐认为,大部分汉语学习人员都希望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出去,但其语言能力却制约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3 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中国形象”的讨论在学术界热度不减,但大多数学者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视角仍然聚焦于大众传媒,只有少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将“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视角从大众传媒转移到国际中文教育汉语教材上。在国际中文教科书中对中国形象进行深度挖掘,众多学者从多元化的视角切入,各抒己见,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元的研究格局。
经过深入研究,对汉语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形象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首先,在资料的选取和编排上,赵宇佩先生选取了三部国情教科书,详细分析了三部国情教科书在内容选取、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完善意见。其次,对特定的文本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秦惠兰教授则以教材中的具体课文为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示了对外汉语教材中展现不良“中国印象”的语篇,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出对外汉语教材中应有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出了对外汉语教材应该具有“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意识;再次,柯雯靖在对在华留学生使用教科书《中国概况》的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深入探讨了对外汉语教材如何更有效地塑造和传递中国形象的问题。她指出,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留学生的需求,教材编写者需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内容,使之既具代表性又富吸引力,这样的教材不仅能够助力留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更能有效地构建和传播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尽管针对具体某一本或某几本教材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并不多见,但黄丽以暨南大学汉语教科书《中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包含的态度取向、地域形象、家庭关系、社会纽带、族群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缺陷。陈楠则对美国最常用的两种教科书——《中文听说读写》《通向中国》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考察了其中的中国形象主题数量和论述观点,认为它们都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范例。而魏然则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中文听说读写》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话语框架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两者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框架,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它们在构建国际形象过程中的特点,为汉语教科书中的“国际形象”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汉语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彭增安(2015)通过对154种对外汉语教科书的深度分析,认为这些教科书中的“独生子女”形象存在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连涵芬在8本汉语基础课程教科书中,对中国妇女的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归纳了教科书中中国妇女形象创作的特色,并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教材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认知,也为今后的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4 国际中文教材(《发展汉语》系列)研究现状
《发展汉语》这套国际中文教材,以其广泛的使用面和海内外发行量确立了其在对外汉语教材之中的独特地位,受到了广大高校留学生的青睐。这套教材全套共28册34本,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三个层级、五个系列”的架构设计。纵向来看,它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为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渐进式的学习路径。而横向则细分为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五个系列,全方位地覆盖了汉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高级阅读教材更是分为两册,精准地满足了词汇量在3500~4000个之间的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发展汉语》教材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地传授汉语、汉字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汉语交流的水平,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其课文内容既包括古代中国社会的人文风情,又包括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风貌,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视角。此外,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深入挖掘与汉语语言文化密切相关的知识,使得学习过程既实用又富有情趣。
以《发展汉语》为对象的国际中文教科书,其研究范围之广、文献之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汉语HSK水平测试中,词汇、听力、阅读等方面的论述尤其多,展现了深入而多元的研究态势,比如,王灿发表的《〈发展汉语〉阅读教材话题设置研究》(2016)、马岩《〈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语法点练习设计研究》(2016)、王千《〈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教学研究》(2015)、刘娟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教材语料选择的分析与研究——以〈发展汉语初级听力Ⅱ〉为例》(2021)、肖扬的《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材选文研究——以〈发展汉语〉阅读系列教材为例》(2020)等等。此外,还有不少针对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如高枫的《〈发展汉语〉与文化教学研究》(2012)、王舒平的《〈发展汉语·高级口语〉中的文化词语研究》(2020)等。
然而,笔者在对《发展汉语丛书》这一进阶读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才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在知网上搜索“发展汉语”“高级阅读”等关键字,仅有21个搜索结果,如王灿的《发展汉语》阅读教材话题设置研究(2016)、陈政的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练习有效性研究——以《发展汉语》(第二版)阅读系列教材为例(2021);焦璐雁的民俗文化词汇分析及教学研究——以《发展汉语·高级阅读Ⅰ》为例(2018)等。
研究《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有两篇硕士论文,即荆绘锦的《对外汉语中高级综合和阅读教材——发展汉语系列的中国形象研究》(2018)和吴子薇的《发展汉语高级阅读教材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2020)。荆绘锦细致地统计分析了中高级综合和阅读八本教材所收录的材料,深入剖析了教材中所展现的中国国家形象,涵盖了六个维度。虽然荆绘锦的论文题目上是“中高级综合和阅读教材”,但其研究重心却放在了中级综合性教科书上,而对于教科书中的文本选材分析则较为浅显。在结论部分,作者力求把中级和高级综合性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在研究方式方面,荆绘锦以教科书为依据,并没有将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技巧融入其中,以反映外国学生和汉语老师等教科书使用者的实际看法。相较之下,吴子薇将研究的核心聚焦在高级阅读教材上,她从政治、社会、教育和国民等多个方面,在荆绘锦研究的基础上,丰富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多样性,而且通过对教材使用者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调查,更好地反思教材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优缺点。
总之,在汉语课堂的内外,汉语教材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学习者和国际中文教师汲取知识、磨砺技能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汉语学习者深入挖掘、细心琢磨的首选中文读物。因此,必须高度关注汉语教材所发挥的导向作用,仔细审视中国国家形象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应。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界已在借助汉语教科书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成果所覆盖的教材种类仍显单一,且在呈现过程中,现象描述占据多数,而理论阐述却显得相对不足。
所以,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在国际中文教材与国家形象塑造的交汇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独特的现象:其内容之宏大和深远,与现有成果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不足。研究者们多聚焦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意义,其结论也多为一些宏观的战略性建议,针对特定教材或系列的深入个案研究却显得相对匮乏。
(2)探讨国家形象的教材,多集中在国情教材、文化概况教材以及综合教材等方面。然而,在阅读教材中,不管是精读或泛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3)关于汉语教科书中国家形象的研究,一个显著问题是教科书的级别划分不够明确,这使得使用者难以准确判断自己的中文水平,研究者们也多以一概而论的方式进行探讨。
(4)虽然学界对《发展汉语》这一套汉语教科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展现出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对教科书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从文本剖析中探索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就更为罕见和珍贵。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
202311846012。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