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课堂的构建
2024-08-09李娟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在问题引领下组织教学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师应该明白,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过程。因此,笔者针对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了观察,并适当整理了与之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以往教学中积累的认知经验,分析了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明确了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思考了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的原则以及具体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达到理想的生物学习效果。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并且指出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生物学习当中,需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一定的线索。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从整体来看,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在一定目标的导向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同活动当中进行问题分析、探究以及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符的,并且更容易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这种方法也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利用问题组织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方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推动高品质生物课堂的构建,进而为学生生物素养的发展搭建起更加自由广阔的平台。
1 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实际效果表明,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尽管当前的高中生物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在以往的高中生物课程中,由于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所以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时流于表面。而在问题引领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线索,启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这对于学生知识建构效率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更加宽松与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思考与探究。利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相比,问题引领下的教学活动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从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探究。同时,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当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有效的生物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步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物课程的探究,从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
第四,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标准提出的首要理念是“核心素养为宗旨”。在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是一种隐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集中体现出学科价值。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对生物课程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两项能力本身就是生物核心素养的内容。同时,这两项能力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第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所以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也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逐步构建起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利用这种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逐步提升。
2 “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受到一定的抑制。尽管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问题的设计与应用中,有时仍然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往往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导致问题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
第二,问题引领下的教学活动存在功利化倾向。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下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但教师对问题教学法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教师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对学生其他层面生物素养的发展则存在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出现片面发展的现象。
第三,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形式不够丰富。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利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采用问答的形式。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实施过程往往缺乏灵活性。同时,从长远来看,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的感觉,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第四,问题设计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脱节。在以往的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计中有时比较依赖主观经验,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当下的知识储备以及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设计一些过于复杂或者简单的问题,仅仅利用这样的问题,很难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五,问题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缺少及时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受此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之处,所以容易对学生的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3 “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原则
为了有效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应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生本性。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引领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生本性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同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从而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适度性。适度性原则强调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适量、适时、适度。首先,教师要合理控制问题的数量。若问题数量过多,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若问题数量过少,则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要准确把握提出问题的时机,使问题和学生的思维进度保持一致性。最后,教师要合理调控问题的难度。若问题过于简单,很难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意愿。若问题难度过大,则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
第三,启发性。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思考以及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只是简单的判断性问题,而是要具有启发性的作用,这样可以增强问题的思考价值,从而真正发挥出问题的引导作用。
第四,渐进性。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通常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渐进性原则。顾名思义,这一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提升教学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循序渐进的发展。
4 “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4.1 设置教学目标,明确问题导向
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为了真正落实这一育人要求,教师要保障教学的有序性,使学生明确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为问题的设计提供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问题探究活动与课程内容的重点出现脱节,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时,为了设计具有清晰导向的问题,我首先结合本课内容设置了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其基本内容与意义。同时,要让学生尝试利用具体的例子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并且要让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进行准确的区分。第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入挖掘。第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观念,并使学生依托自然生命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在上述目标的引领下,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从而为问题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4.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兴趣是学生思考与探究问题的驱动力。只有唤起学生自觉探究问题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思路。通常来讲,学生学习意愿的强弱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的方式初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教学“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时,为了更加自然地引出有关细胞膜组成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主动思考,我依托生物科学史料创设了问题情境。具体来讲,我提供了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资料中讲述了欧文顿曾在1895年进行了500多次实验,其目的是对动物膜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他逐渐认识到如果物质是脂溶性的,那么会比较容易透过细胞膜,若物质不溶于脂质,则很难通过细胞膜。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析,思考这些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在探究资料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细胞膜成分包含怎样的物质产生了疑问。利用这种方式,初步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为学生参与后续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力。
4.3 注重递进提问,启发连续思考
为了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真正发挥出问题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单一问题是不够的,只有保障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问题引领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设计递进性的“问题串”,启发学生进行连续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
比如教学“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时,针对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内容,我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1)蛋白质中所包含的氨基酸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2)从结构来看,不同的氨基酸存在怎样的相似与差异之处?(3)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什么?(4)在生命体当中,蛋白质所包含的氨基酸有几种类型?(5)氨基酸这个名词和它的分子结构是否存在对应关系?(6)氨基与羧基分别是什么?能否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材中进行标注?(7)什么因素决定了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利用“问题串”,搭建起了比较系统的问题框架。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地进行比较全面的思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其主体作用也可以得到发挥。由此可见,在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学习中,为学生设计递进性的问题是有效的方法。
4.4 设计生活问题,调动认知经验
生物作为一门探索生命现象的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很多生物课程中的事实与现象,都要通过生活背景得以呈现。因此,教师利用问题引领高中生物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以此来架构起生物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桥梁。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更容易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可以拉近学生和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生物知识的理解难度。
比如教学“免疫调节”时,针对本课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比较熟悉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并讲解新型冠状病毒是怎样繁殖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渠道是什么,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原理是什么,新型冠状病毒是怎样侵入人体的,怎样消灭新型冠状病毒等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以及此前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除了结合生活现象设计课内探究问题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内知识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以此来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并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现实意义。
4.5 依托课堂问题,组织实验探究
实验是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难点。在实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干预,但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这样既可以为实验过程提供线索,也可以避免抑制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
同样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指导学生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笔者利用以下几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了思考:(1)在细胞膜的获取中,选择怎样的材料?(2)为什么鸡的红细胞以及植物细胞不适合用于进行细胞膜的提取?(3)完成实验材料的选择后,怎样进行细胞膜的获取?(4)如果细胞出现破裂,怎样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学生根据问题分析了本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且确定了“离心法”这一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相对于演示性实验,学生在问题引领下的实验探究中发挥出了自身的能动性,并进行了较为自由的思考与想象,从而逐步形成了比较准确和严谨的实验思路。
4.6 开展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在问题引领下的教学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个关键环节。从认知规律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会存在盲区。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性的探究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互动探究。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可以获得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从而依靠集体的力量逐步拓展问题探究的深度。
在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不同特点的学生搭配起来,从而使小组内的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其次,教师要设计互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独立探究的问题相比,教师在合作中所提供的问题和任务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从而突出合作学习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分工,并且要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提供适当帮助。最后,学习活动是动态的,所以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为此,教师要及时对各小组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结果进行追问。总之,在问题引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4.7 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若仅仅对学生提出统一化的要求,很难真正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比如在教学“减数分裂”时,笔者按照学生的综合水平将其划分成了A、B、C三个不同特点的群体。在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对A层学生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课内基础生物知识的理解。对B层学生提出了一些提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挑战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C层学生提出了发展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适当的分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4.8 加强问题反思,提升教学实效
在问题引领下的教学中,反思与总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可以梳理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
首先,教师要避免直接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进行归纳,使学生逐步总结自己的收获以及仍然存在的困惑。同时,要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经验。其次,教师除了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之外,还要着眼于对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的表现展开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更加系统的思维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要及时将评价中获得的认识反馈于学生,帮助学生自主改进问题解决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问题引领教学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发展学生生物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设计以及应用问题逐渐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内容。因此,教师要不断分析如何在问题引领下改进高中生物教学,这样能够使教学过程逐步得到优化,从而推动高品质生物课堂的构建。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