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联动家校社,减负提质助成长

2024-08-08王旭白光辉

教育家 2024年30期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共青团和少先队、关工委、科协、体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自2020年起,汕尾市华富学校小学部以家长进课堂为活动载体,依托本地非遗文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们讲授“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学校努力践行家校社联动育人,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树立文化自信、热爱家乡、培养民族自豪感。

整体设计与创新实践

活动遵循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过程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原则,邀请具有“非遗”手艺的家长走进班级,或带学生走出校园,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学校通过活动增强学生“非遗”保护意识,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前期调查、全面发动,整合各项资源。由学生处组织全体年级组长和家委会代表、“非遗”传承人等进行多次研讨,在家长和社区的助力与教师的组织下,各年级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将“非遗”与艺术类课程相结合,一至二年级开展“‘非遗’技艺我学做”活动;将“非遗”与校园艺术表演相结合,三至四年级开展“‘非遗’技艺我来演”活动;将“非遗”引入研学环节,五至六年级开展“‘非遗’技艺我传承”活动。

统筹设计、文化浸润,感悟汕尾文化。家长进课堂活动内容涉及汕尾渔歌、白字戏、西秦戏、捷胜泥塑、麒麟狮、采茶制茶、本地传统饮食等方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学习并熟练掌握技艺,完成一个节目表演或成果展示,能够亲身体验,感悟家乡文化魅力等。

实施效果与推广

实践赋能打造项目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学生根据兴趣,在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里选择,先了解汕尾“非遗”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再学会欣赏,最后与伙伴一起,通过资料学习、现场观摩、收集素材、形成报告,以小组形式进行研学和分享。

在活动中提升学生主体地位。“非遗”项目通常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高的特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开展捷胜泥塑活动为例,首先向学生介绍捷胜泥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泥塑作品的造型和图案,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泥塑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活动结束后,学校连同汕尾市博物馆和捷胜泥塑的传承人,组织了泥塑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

结合本地“非遗”特色,丰富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内容体系。学校将“非遗”走进校园与学生走出去相结合,努力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结合“非遗”课程的特点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在参与度、技能掌握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践操作积分、小组评价等。三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四是引导学生制定评价标准,鼓励他们相互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反思和成长。

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实践能力,也让学校的协同育人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家校社合作,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深入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本文系2 0 2 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ZXDY100)的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