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集合论与《伤寒论》在项目化学习中“相遇”

2024-08-08黄武略孟昕

教育家 2024年30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文件强调要让中医药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感受、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C-STEAM(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导向的学科融合教育)是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有效教学形式,但跨学科C-STEAM教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资源相对匮乏,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尝试和前沿探索。C-STEAM项目化学习设计,要以文化传承为主要特征,以“项目问题链”为依托,使学生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项目概述与挑战性问题

“集合论在《伤寒论》处方分类中的实践应用”项目,以中医药C-STEAM课程实践为切入点,结合中医学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情境,以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所记载的113首方剂和82种应用药物为载体,借助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从集合的角度研究《伤寒论》的处方,进行组方用药规律的探索。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对《伤寒论》组方用药有初步认识,能够利用集合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深度学习方式,对《伤寒论》经方的组方用药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从而达到了解、掌握数学理论及中医应用方面的相关学科知识,提升探索、应用知识的能力。

自集合论创立以来,为研究事物间的联系,探求事物间变化规律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等做出了极大贡献。集合也是研究系统关联的重要工具之一,是高中数学中一个值得推广的概念和工具。中医的方剂大多是复方,中医学实际上就是系统医学,为此,学习项目设置了核心驱动问题:用集合论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探寻《伤寒论》方剂的组方规律,并设置了四个分解驱动问题。项目涉及数学、基础中医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数学教师、中医师等相关项目成员。

培养发展目标

在学业发展目标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高中数学学习目标:用集合论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表示处方,探索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取处方信息进行分类研究,理解及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二,中医药学学习目标:通过项目化学习,初步了解《伤寒论》极具代表性的汤方用药规律。第三,计算机学习目标:在计算机教师指导下,学习应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的基本统计和聚类分析,探索各类药物组合、各组合与处方之间的关联,以及病症之间的关系。

在素养发展目标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责任担当:了解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从学习古人智慧中,培养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者,并且掌握传承和创新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增强国家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第二,技术运用:学习与此项目相关的软件技术,利用数字化方式呈现学习成果。第三,有效沟通: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与组内同学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

在活动开始环节,教师阐述中医药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引出“方书之祖”《伤寒论》,介绍书中的精髓。解读项目任务,宣布项目总目标:运用集合论知识,多维度研究《伤寒论》中的中医方剂。

分解驱动问题一:你了解《伤寒论》和它的作者张仲景吗?此阶段的目标是,通过阅读《曲黎敏解读〈伤寒论〉》《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观看相关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伤寒论》的整体框架,以及113首方剂和82种应用药物主要治疗什么,并体会“六经辨证”。同时,理解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示例:桂枝∈{桂枝汤}等)。首先,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白话版的《伤寒论》,并了解著作背景与作者生平。然后,小组制作PPT,阐述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后的心得体会。最后,学生学习元素与集合知识。

分解驱动问题二:你能用集合表示《伤寒论》的处方吗?通过中医师的讲解,学生对《伤寒论》中的处方有了初步认识,并体会怎么用集合论研究探索中医学这一系统医学。学生主要学习怎么用集合表示处方,怎么用集合的运算表示处方关系,尝试使用符号“∩”“∪”“Cu”等。例如,集合的相等——{理中汤}和{人参汤};集合的并集——{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并集是{柴胡桂枝汤};集合的子集——{调胃承气汤}是{桃核承气汤}的子集。之后,学生尝试用集合表示《伤寒论》中的处方,结合中医中“君、臣、佐、使”表示法,用具有相同元素集合的方法对处方进行分类。每个小组选择一类,写出主要方剂,了解对应方剂的治疗作用。

分解驱动问题三:探索《伤寒论》组方用药规律。数学教师在分解任务完成后,给出准确的对照统计数据表(《伤寒论》处方—药物基本统计)。利用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师、中医师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研究中医用药规律的过程中,体会《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这一精髓。一是利用Excel电子表格输入选定的方剂,建立“处方—药物”矩阵(前10味)。二是对矩阵进行基础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经方中前10味中药使用频数、方差、次数、标准差等数据。三是分析“处方—药物”矩阵的统计结果,根据得到的数据,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划分组合范围,研究探索各类药物组合与处方之间的关联,以及与病症之间的关系。学生观察各个药物组合,了解它们怎样构成处方的基本结构,并由中医师对不同处方用于治疗哪一类病症进行指导讲解。数学教师设计组织架构图表(以炙甘草为主导)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按照教师指引,制作各组药物的研究报告。学生尝试用树状图对{桂枝汤}基本方进行扩充(主要包括组合与衍生),采用合适方式分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

分解驱动问题四:尝试探索《伤寒论》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小建中汤治焦虑症、神经症的组方用药规律。学生学习四种建中汤方剂,观察它们的集合关联性,用PPT方式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作出相应的论述。全体参与者开展讨论交流,运用关联记忆法,引申出更多方剂,在学习讨论中,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运用集合的运算相关知识,表示处方中治疗焦虑症和神经症的有效方剂{小建中汤}的集合关系。二是学会记忆一些相关方剂,探寻简便记忆方法。三是初步了解方证互动、辨证施治理论,体会新药研制和临床新方的社会价值。四是查阅资料,仿照示例({小建中汤}的方剂歌诀、成分、功效、治疗症状)填写另外三个建中汤表格:{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

评价方案与反思

项目评价应该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组织多方主体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项目组或个人颁发“最佳调研成果奖”。

在形成性评价方面,评价内容按照多维度原则,设定五个观测点:对驱动问题成果表述的科学完整性展示能力、用集合角度表示《伤寒论》处方的准确性、应用Excel对“处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能力、调研报告的书写质量、研究成果的完成度。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施任务的各个阶段表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终结性评价方面,依据学生不同能力、专业属性能力要求等要素,多层次地制定评价标准。根据差异性制定的评价标准,设定五个评价内容互评星级,包括:项目活动的参与度、项目活动的成果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信息检索与计算机应用能力、项目目标达成度。

数学和中医药C-STEAM课程项目化学习模式,需要学校教师团队不断反思、优化改进。找准学科的交汇点是关键,这能有效促进知识和方法的互通融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体迁移。C-STEAM教学团队要发掘更多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应用性、综合性和拓展性等特征的项目,来滋养和引导学生,以期使他们实现在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理解力、思考力和创新力等核心学力的提升,从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