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的融合与匹配策略
2024-08-08高祥旭
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或“教—学—评”一致性。本文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分析“教—学—评”一致性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意涵与实施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与“教—学—评”一体化的意涵。“教—学—评”一致性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学评价应当具备一致性,即教学目标、学生活动和评价任务三者内在具有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学评价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处处有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及时反馈。前者强调“匹配”,后者强调“融合”,但二者都强调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估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都是为了增强教学有效性、提高目标达成度而采用的科学的教学策略。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没必要严格区分两个概念,只需在不同语境下适切取用即可。我校基于教学目标达成,引导教师不断研究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匹配和一体化融合的策略。
“教—学—评”匹配与融合的支点。教学目标设计是一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和“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支点。教学目标设计空泛、不可测或将活动当成目标等问题,会导致目标缺乏可靠依据、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学校为教师提供“三分析”技术路线,帮助其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三分析”指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和为什么学”这四个基本问题,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收集学生“在哪儿”的证据,给出学生能够“到哪儿”的目的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回答“怎么去更好”。
“教—学—评”匹配与融合的策略。“教—学—评”一致性和“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学、评各环节有机整合,“评价”不再是游离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外的独立内容,而是与“教学”和“学习”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链条,三者在动态互动中达成教nHuAUbF2/BhI0Jw+7x22sA==学目标。
采取一体化设计,将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师采用“目标精准化—内容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结构化—评价嵌入化—全程最优化”一体化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教学目标对应“目标+问题+学习任务+评价活动”复合体。课堂上教学、学习、评价共享着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伴随着“教—学—评”完整过程,逐个得以达成。
采用逆向设计,把评价活动设计前置。课堂教学评价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教师将其作为重要环节进行独立、完整设计。基于目标,评价活动往往不止一个,而是一系列。在每个评价活动的设计中,教师思考和呈现以下几个评价要素: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量规、评价实施。
根据知识类型,把学生活动与评价相匹配。基于不同知识类型,设计不同活动策略:事实性知识——记中学,如理解、记忆、再现、判断等;方法性知识——做中学,如情境任务、学科阅读、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价值性知识——悟中学,如体验、揣摩、反思等。
及时反馈指导,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是把目标转变为评价的教学,评价既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诊断、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评即学、评即教、教即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评价反馈能力。
采用全程核验,确保“教—学—评”的匹配与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教—学—评”匹配度与融合深度进行全程核验。在教学过程推进中,不断回望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学习和评价始终在教学目标导向下实现高度匹配与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性和评价意识得以不断提升。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立项编号:CDDB2228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