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的探索与河流的探寻

2024-08-07梁彬

鸭绿江 2024年7期

一条河流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辽河是作家的故乡,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作家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一次次沿辽河流域寻访探源,探索这里的古老文明,考察山川地理的变迁,感受这里的风物人情,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为故乡、为大辽河奉献了一部诚意之作。《大辽河》这部小说总体上由八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如何让这八个故事不致松散,成为一部长篇小说有机的组成部分,作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可谓颇具匠心。

其一,地理上相关。虽然辽河主要由东、西辽河在福德店汇聚而成,但是辽河也如传统的大江大河一样支流众多。作家让八个故事的发生地遍布辽河的不同流域或者某条支流,比如二哥的故事与招苏台河相关,老舅的故事与辽河中游相关,堂妹的故事与辽河下游相关,二姨、二姨夫与浑河、太子河相关,三姐和三姐夫与辽河干流相关,四叔与东辽河相关,四表哥则与西辽河相关……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虽然不同,但汩汩流淌的辽河水让它们彼此相系,让它们同根同源。

其二,时空相继。如果把辽河流域看作一个整体,承载其上的辽河文明由古继今,不断赓续。小说中的八个故事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时空,于相继的时空中各自演绎精彩纷呈的人间烟火。石器时代的四表哥手工琢玉;南宋末年的二哥三哥烧炭为生;清代的四叔古琴奏雅;民国时期的堂妹建火柴厂,实业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姐夫靠挖河沙发家致富,却心痛地发现肆意采挖对生态环境的贻害,不惜倾家荡产回填补救……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生活方式、风物人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人们踏着先人的足迹不断前行,同时也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攀登向上,不断进步,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步走向工业文明,从笃信巫术到尊重医药,从随意砍伐采挖到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这八个时空相继的故事,让辽河流域的文明与文化陈陈相因,流动起来,从中可以触摸到其滚滚向前、不断发展的历史脉络。

其三,龙凤玉佩闪现其间。龙凤玉佩是红山文化时期一枚精美的古玉,也是八个不同的故事中流离辗转、唯一出现的一件相同物件。虽然它在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大多不长,总是惊鸿一现,但它却是八个故事共同的文化基因,将不同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玉佩有着护佑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它在每个主人公的手中都被视如珍宝,不离不弃。小说中龙凤玉佩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文明的代代传承,象征着辽河流域虽然多民族聚集,时代的洪流交相更替,但这里的人民却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相同的文化基因沉潜在每个人的血脉里。

其四,故事与纪实相间相续。小说中的八个故事之间都有作家亲自踏访故事发生地的纪实性文字,它们被标为不同字9f84848dbb5f0050e75c60317a532c9e562bc67bdd12d6645a9f3fa6541ff334体,清晰且明确。虚构的故事部分,负责鲜活地演绎辽河流域百姓的生活日常,他们的爱恨情仇、长幼伦常,他们的勤劳与艰辛、热情与坚强;非虚构的纪实部分,则是作家对当地文明与文化的探寻,对地理风物变迁的考察,充满了理性的考量和哲学的思索。其中纪实部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翔实的文献资料对辽河河道变迁的众多记述。如:仅在20世纪,东西辽河汇合处不断向下游移动,改变了3次,向南迁移了42公里;不到200年的时间,辽河航道入海口向下游迁移了65公里;千年古城尚阳堡、赫尔苏城沉入水底;沿河的许多城镇或兴盛,或沉寂,或迁移,或消失。作家详细分析其中的自然因素与人文缘由,为沧海桑田的慨叹增加了理性的注脚。非虚构的纪实与虚构的故事相间相续,感性的呈现与理性的记述互为表里,相应相因,让《大辽河》这部由八个故事和作家的辽河行纪组成的长篇小说有力地组合成一体,为读者作了一次独特且厚重的文学呈现。当然,小说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故事。作家用沉稳舒缓的文字,讲述着辽河岸边从历史中走来的一个个普通百姓的故事。不幸沦为流人的四叔,擅长操古琴,诗书唱和俱佳,在流人中脱颖而出,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能对曾经加害于他的人施以援手,可见其人品与修养;闯关东的老舅,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勇敢厚道,不贪金钱,全力扶助对他有恩的车东家的后人,写就了一个大写的人;身为水文技术员的二姨夫,工作上全力以赴,做出成绩,却与二姨“相爱相杀”一辈子,尽显东北人的豪爽与处理情感的粗线条……一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民人物,在作家沉心静气的讲述中见性情,见情义,见天地,见精神。

当下写作浮躁而急功近利者屡见不鲜,难得作家能够沉下心来,为自己的故乡,为大辽河,献上这样一部厚重的诚意之书。从谋篇布局到小说的演绎与讲述都可见作家的良苦用心,这源于作家的写作自觉,源于他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丰厚的生活积累,更源于他对故乡、对辽河深沉的爱。

作者简介>>>>

梁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文摘》文艺作品主编,编审。曾任鲁迅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评委,获中国散文编辑奖、中国出版政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