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助力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质量提升

2024-08-07王勇

文化产业 2024年23期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开始被引入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开放程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现介绍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意义以及“人工智能+”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主要有创新图书馆内部的运行模式、优化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机制、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期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积极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彰显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价值。

从高校整体布局来分析,图书馆属于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智能的学习设备,是一个丰富且自由的学习空间。新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先进、完善,打造智能化多功能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作为智能化多功能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在发生转变,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服务广大师生,还可以服务各行各业,逐步走向社会、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探究高校图书馆如何向社会全面开放,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全面开放,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在资源上,可以共享优质的文献资源。其次,在学术上,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行学术交流。最后,在社会影响力上,可以进一步扩大高校影响力。

共享文献资源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可以突破限制,共享优质的文献资源。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放一定数量的“借阅卡”,允许校外人群借阅,支持校外人群参与图书馆活动,以此促进校内与校外人群的交流与互动,让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真正流通起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高校还可以适当调整权限,开放“图书馆网站”,允许校外人群登录、访问,自由浏览各种文献资源,并进行线上借阅、线上点评、线上转发。随着校外人群的加入,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活跃度也会逐渐提升。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线上阅读氛围,打造和谐的线上阅读阵地,培养社会大众的阅读兴趣。

促进学术交流

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开放程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一方面,以学生群体为主导的学术研究工作,既需要学生群体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也需要多种力量的帮助、支持。高校积极推行图书馆对外开放工作,可以进一步吸纳多元观点与信息,呼吁学生聆听不同的声音、获取不同的信息,为其学术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进程中,教师群体的学术研究工作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还关系到人才培育。随着高校图书馆的逐步开放,促进了跨地域学者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群体可以借此机会反思过程和细节,深化学术研究工作,加快学术研究进程。

扩大高校影响力

立足新时代,不断加强图书馆的对外开放性,有利于吸引校外人群,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区域影响力。例如,高校图书馆逐步对外开放之后,校外人群拥有更多“走进去”的机会,包括走进文献资源、走进学生社团、走进实训基地、走进党史活动、走进校园文化等,通过这些机会,校外人群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校园环境、体验校园生活,全方面地认识高等院校,感受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高校图书馆在此过程中作为宣传媒介,发挥了宣传、推广的作用。另外,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后,社会各界可以密切关注高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也能随之增加。例如,以图书馆为核心,以合作为原则,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活动,如校企合作读书会、校企合作品鉴会、校企合作诗歌朗诵会、校企合作原创作品竞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活动,可以推广高校文化、树立高校形象,提升社会各界对高校的信赖感与认同感,使社会各界能正确看待高校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支持高校建设。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模式创新

基础层

人工智能由原本的运算智能阶段,发展到感知智能阶段,如今进一步发展到认知智能阶段,虽然尚未发展到完全智能化的层面,但是其每一步发展都依托于庞大且坚实的技术基础,如大数据技术、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施、大数据处理平台、共享平台等。这些技术基础在经过不断完善后,才能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开放奠定有效基础。

技术层

在社会各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植根于基础层,鉴于高科技技术并非普适性解决方案,其部署需基于对行业特性的深入理解。因此,要以基础层作为基础,全面探索理论问题,在设计方面进一步研究相关的算法、技术、模型等,这样才能让技术层面与实际领域相互匹配。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更要在面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摒弃传统技术,积极拥抱高科技技术,强调技术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的高科技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从而帮助高校图书馆拓展出一条更适合面向社会开放的路径和模式。

应用场景

当高新技术被应用于新的应用场景,传统时代的大数据技术、传感技术被智能时代的智能技术所取代。在此技术优势下,图书馆能更便捷地捕捉用户的阅读行为、阅读记录以及阅读习惯,从而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阅读内容,并实施更好的阅读服务,使用户获得更为广泛的阅读空间以及良好的阅读氛围,打破时间限制,可随时开展阅读,从而能使高校图书馆更好的面向社会实现其自身功能和价值。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变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与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增进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好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效。

创新图书馆内部的运行模式

积极创新高校图书馆内部的运行模式,可以减少障碍,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吸引校外人群,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性。例如,建立“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新型运行体系”,将人工智能元素渗透到图书馆运行的各个环节。首先是进入环节。高校可以配备“人脸识别系统”,在校外人群进入图书馆时,自动登记信息并告知注意事项,带给校外人群更便捷的体验。其次是借阅环节。校外人群进入图书馆后,可以采用“扫码借阅”的方式,快速办理相关借阅手续。借阅成功之后,还可以进入“智能化阅读区域”,通过扫描桌子上的二维码,详细了解图书的相关信息。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紧急的情况,访客还可以扫码呼叫、及时发起远程对话,联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转变图书馆管理的服务观念

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除了高校图书馆自身要遵循向社会开放的原则外,高校自身也要做出改变,摆脱以往思想观念的影响,将高校资源逐渐向社会开放。同时,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也需要注重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对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实践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并引入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丰富服务模式,提高自身服务效能,以此提供更加全面的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更应当将社会开放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使高校图书馆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让其获取到更加丰富的资源。

优化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机制

高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优化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机制,循序渐进地落实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工作。具体来说,一是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高校可以通过新的管理机制,吸引校外人群,使校外人群更好地认识、运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例如,依托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大数据库”,对各种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标记、更新,满足校外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调动其访问积极性。二是图书馆的活动管理。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各项活动,作为促进校内与校外友好互动的纽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可以对图书馆的各项活动进行整体管理,推陈出新,迈向新的阶段。例如,基于新媒体技术,高校可以搭建“图书馆活动智能化对接平台”,还可以将图书馆网站、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作为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同时,该平台能使来自不同地域、拥有多样需求的人群参与,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策划并加强图书馆活动的管理。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落实对外开放工作,展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开放性特征。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内容,设计系统化的培训课件,包括人工智能理论、人工智能实践、人工智能考核、人工智能评估等不同版块,号召图书馆工作人员踊跃参与、认真学习,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意识,顺利融入人工智能时代,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保障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另外,高校还可以开展“图书馆工作人员人工智能素质培训”,从管理素质的视角,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岗位职责,通过列举典型案例,大力宣传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大胆创新、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等工作品质,提醒图书馆工作人员走出惯性思维,积极探究人工智能与高校图书馆的内在联系,以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引领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让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升级、服务形式升级、服务制度升级,使高校图书馆能更好服务校内、校外不同人群,带动他们对图书借阅、图书研究的热情,并引发他们对高校图书馆运行、改革的深度思考,让高校图书馆充分面向社会,积极推动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运行。

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如今,我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逐渐开展了社会性服务,包括网络信息服务、馆藏资源外借服务等,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服务内容较为简单,导致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图书馆具备服务专业化、资源科学化的优势,应当全面拓展对社会群众的服务范围和深度,以此全面深化社会性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自身现有的文献资源优势以及社会群众的阅读需求,对社会群众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工作。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与博物馆、社区等公益机构进行合作,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内举办历史展览、科普节、读书节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让社会群众踊跃参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全面开放后,能够更为全面的体现其价值,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该开放程度具有更高的价值;从开放趋势来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前景更为广阔,但对于图书馆自身而言,应当将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借助社会资源优势,弥补自身不足,这样才能做好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

以往,高校图书馆多只对校内教师和学生开放,作为公益性质的服务机构,其核心价值之一便是提供无偿服务,如今,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后,不仅增加了经济收益,更进一步促进了自身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运营模式也应当随之变化,在宣传中加大广告的投入力度。例如,利用商业广告加大宣传,以此带动高校图书馆完善向社会开放的工作,从流量收入、广告模式、版权延展等方面,逐步推进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现有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的移动阅读推广中,通过开展各项推广活动,提高图书馆的开放效率,进一步完善了自身功能。同时,联合社会资源扩展了图书馆资源,以此实现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智能、包容、共享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高校应积极部署各项工作,将人工智能元素更好地融入图书馆的日常运行,逐步打开图书馆对内开放的“封闭格局”,展现图书馆的社会开放性。首先,建立“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新型运行体系”,配备人脸识别系统,采用扫码借阅模式,规划智能化阅读区域,全面创新高校图书馆内部的运行模式。其次,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大数据库”,对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标记、更新,同时,搭建“图书馆活动智能化对接平台”,满足校外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优化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机制。最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内容,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并从管理素质的视角,开展“图书馆工作人员人工智能素质培训”,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