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
2024-08-07宗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21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如若没有文化这一软实力的支撑,这些既定的美好目标将无法实现。为此,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进行深入探讨。
在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将乡村建设放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于一体的综合体。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乡村地区也进入了振兴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不仅需要在经济上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更需要在文化上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因此,发展与繁荣乡村文化是社会之需、时代之音。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与乡村发展的需要,乡村文化成为促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文化软实力,更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将其提升至重要的研究位置,为其探索出有效发展路径,促使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得到充分发展,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
打破城乡文化融合壁垒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网络信息的传播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农民不仅保留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还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这就要求乡村地区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从图书、娱乐、文艺创作等多个方面满足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培养新时代农民提供环境支持。在此社会背景下,对发展与繁荣乡村文化的研究提上日程,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实践。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后,我国乡村开始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合理路径,以实现从小康到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此过程中,有许多新鲜的文化元素被带到乡村,为发展与繁荣乡村文化提供了基础,为打破二元体制造成的城乡文化融合壁垒提供了可能。
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风文明,形成和谐乡风的重要途径,并影响乡村社会的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稳定发展。通过乡村文化建设,使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能稳定乡村文化根基,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传播,建构适合当代乡村发展的价值体系,保障乡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吸引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农民在空闲时都会选择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当村里举行活动的时候,参加的农民却很少,因为这些文化娱乐活动无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所以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经过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乡村文化休闲活动仍以聚会聊天、广场舞等形式为主,并未取得应有成效。虽然部分村庄利用乡村振兴的契机,进行了大众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但受资源、人员等因素限制,其文化活动缺少创造力与吸引力。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其文化和精神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平台。当前,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例如,乡村尚未建立文艺表演的舞台,也较少建有图书馆和书店,使得广大农民无法进行日常阅读,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正常开展,其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制度与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在乡村,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教师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群众文化的建构缺少创造性与持续性。部分乡村虽然设施完善,但许多设施都闲置甚至荒废了。因此,在设立投资基金时,相关部门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健全乡村群众文化制度,加强对乡村文艺人才的培训,使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实现群众文化的预期目标。
思想陈旧带来的限制性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文化工作者由于思想陈旧、观念传统,常常对传统文化抱有较强执念,认为群众文化就是要保持传统,而不是要融入流行文化和新观念。但群众文化是因大众的娱乐需求而存在的,所以群众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多元的、包容的,并且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相反则会制约文化品质的提升。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强化文化工作者的培养与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了解并学习多元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又有流行文化,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能得到满足,促进文化建设与时代同步。
乡村振兴战略下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径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湖区概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湖区,因境内辖属微山湖而得名。微山置县于秦代,县治设于夏镇,始称广戚县,至南北朝时期并入留县。据传,孔子先祖、商纣王兄微子葬在此地的凤凰台,后人遂改名为微山。后为统一管理,微山湖于1949年设立湖区办事处,隶属滕县专区(今滕州市,驻夏镇),1953年8月政务院批准设立微山县。在地理空间上,微山县位于苏、鲁两省的交界处,南靠江苏徐州市,北接孔孟圣地邹城、曲阜,西通牡丹之乡菏泽,东连煤城枣庄。现辖15处乡镇(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据微山县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微山县的常住人口有60.99万。微山湖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人文景观独特。微山县湖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考古学家考证,微山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微山湖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微山民歌、微山剪纸、微山年画等民间艺术,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下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径探究策略
1.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
长期以来,乡村文化事业处于“被边缘化”的发展境地,农民普遍缺少发展文化的积极性,导致其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文化事业。从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却很少,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缺位。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政府应切实增加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资增速不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也不能低于城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速,形成城乡同步、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目标。要建立严格的财政支撑体系和规范的财务监管体系,保证资金的使用。还可以提高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化水平,稳定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设立优秀乡村文化专项基金,以国家之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以财政投入为乡村文化繁荣提供保障。
2.引导农民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湖区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乡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如乡村农家书屋、儒学讲堂、百姓大舞台等,为乡村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然而,因为人口老龄化,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文化活动,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并不充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也不利于形成文明乡风。在此背景下,政府应积极介入,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乡村文化建设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首先,必须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农民能够自由地开展自己的文化活动,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凝聚力。其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人口结构和生活习性,深度挖掘带有现代文化元素的娱乐活动,让农民的文化生活紧跟新时期的步伐。最后,要在乡村文化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逐步让农民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适应新时期的文化生活,在体育、文艺创作、农业养殖、舞蹈歌唱等文化领域中开展文化活动,在必要时,需要寻求外界帮助,为乡村的文化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
3.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农民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乡村文化是具有大众的、人文的、乡土的文化,它不能脱离群众,也不能脱离乡土,这要求农民要积极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乡村群众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对农民的思想和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在加强他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湖区实现了乡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同时,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先进文化纷纷涌入乡村,拓宽了农民的眼界。然而,当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还不能支撑乡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通过“农民讲习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发展的理念传递给广大农民,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全局。其次,要发挥网络的便捷作用,为农民选择合适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使他们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后,要定期以村庄为单位举行讲书、读书活动,让农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精髓,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
4.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渠道
乡村文化产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收入、丰富乡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把农民当作生产、创作的主体,多采用农户、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湖区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部分乡村地区也展开了大胆尝试。
微山湖作为一座美丽的水上花园,湖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湖中有大小岛屿数十个,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微山岛。微山岛位于微山湖中心地带,因岛上葬有殷微子而得名。微山湖有众多湿地公园、荷花池、渔家乐等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微山湖还是一座生态宝库,湖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鱼类、鸟类、水生植物等多种生物资源。为了保护微山湖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湖泊保护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绿色农业等。这些举措使得微山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的推进,2022年,微山湖旅游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拟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未来,微山湖旅游区将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5.构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建设包括传统文化、政治、经济、法治、精神文明、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队伍的构建,为乡村传送专业人才。政府要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经营文化,加大对民间手艺人、文化能人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真正的骨干和桥梁,帮助他们扎根民间,将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乡村文化建设队伍构建最关键的力量还是专业化的文化建设团队,这需要政府和村集体的积极参与,把乡村文化故事讲好,对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充分挖掘,与文化研究机构、大学等进行合作,让更多的社会文化建设队伍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不仅要带动经济发展,更要激活和发展文化,真正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为此,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政府应当对县域文化发展进程进行全面调查,制订可量化的发展指标,增加对文化建设的评价比重,完善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把文化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系统,逐步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目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变得更加紧迫。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助推器。因此,立足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寻求振兴乡村群众文化的实施路径,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微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