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畲族剪纸中的民俗符号
2024-08-07时硕丁智才
畲族剪纸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符号。民俗符号是体现和传播一个民族相关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或方式,其表现方式是可感知的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畲族剪纸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需要,是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总结。在图案内容上多以当地风土人情为主要特色,其造型纹样特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剪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气和符号成为畲族文化性格的镜像。现从畲族剪纸民俗符号表征着手,探析其纹样的民族特色和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学术界对剪纸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对畲族剪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层面。部分关于畲族剪纸民俗符号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还存在系统研究的空间。已有文献通过借助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对仪式美术的文化阐释功能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思考剪纸艺术的象征符号体系具有启发作用;而现阶段,以畲族剪纸民俗符号为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少量相关研究成果、相关文献涉及畲族剪纸的社会功能、文化阐释等方面,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剪纸面临传承困境等情况。上述梳理虽有一定收获,然而,相对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广阔的社会背景而言,畲族剪纸还具有进一步探讨和阐释的空间。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对畲族剪纸的造型纹样等民俗符号展开系统研究,并深入挖掘畲族剪纸的地域文化内涵,从多重语境入手探索畲族剪纸传承与发展融合之路。在非遗保护观念的影响下,洞悉其背后深层文化语境尤为重要。
从符号到民俗剪纸
符号到符号学
符号是一种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知觉所感知的对象,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承载着双方发出的信息。就如同在平日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声音、动作、形状、气味乃至物体,这些事物都能够用来指代特定的事物,或者表达特定的含义,它们都归属于符号的范畴。符号乃是信息意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物化载体,是事物的表述以及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具有携带及传达意义的功能。
西方符号学的起源较早,早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将病人的症候看作“符号”,被称为“符号学之父”。中世纪对后世符号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他指出:“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同理可得,即符号是代表一种事物的另一种事物,是通过对这个东西感觉并通过心理效果产生的印象之外的东西。奥古斯丁的符号观对现代符号学奠基人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二元关系论证实了两千多年来对“符号”一词的混乱解释,提出所指与能指,能指代表的即是符号形式,所指代表的即为符号内容,即为符号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也可称之为“意义。”
在中华民族深沉悠久的古文化中,尽管没有关于“符号”的相关概念留存,但是在古代的汉字中发现“符”有符号的意思。在《周易》中,就有丰富的符号学思想呈现。例如,对一些特殊的符号运作以求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具有精湛深邃的文学、哲学、历史、数学与社会学内容,包含系统而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最早关于符号学的专论可以说是先秦时期公孙龙的《指物论》。
民俗符号的载体——剪纸
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她强调,艺术符号与艺术创造中使用符号区别,不仅仅是发挥的功能上区别,而为一种类型区别,艺术创造中的符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从最简单的直接符号到复杂的非直接符号,从单一符号到相互纵横交叉符号,从透明到模糊符号。归根结底,仍是普通符号,其所承载的意象是作为艺术的构造成分进入艺术作品的,她将艺术符号与艺术创作中的符号加以区别,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对民俗艺术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艺术符号亦可分为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因此,民间艺术符号中的“能指”指民间艺人所采用的具体形象,这类形象部分来源于生活或想象。人民群众是民俗符号的创作者,采用各种符号表达对世间万物的理解以及对民间朴素、善良、美好的愿望。因此,创作者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或想象,这类艺术符号无论是外形或内涵都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与实用心理。由于所处的地域、文化信仰的不同,因此这类作品不同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结合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和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艺术符号象征理论和方法成为民俗艺术研究常被使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艺术符号具有普同性。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所包含趋吉避凶、和谐美满的文化因子渗透其中。因此,民俗艺术符号的能指,决定了象征应用和艺术形式的大同小异,如刺绣、剪纸采用类似的题材和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以原真貌所表现的民俗艺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契合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积淀和生活期盼,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的体现。
民俗艺术符号的形成与人类集体意识和审美情感有关,在集体意识下逐渐形成共同观念的符号,是对生命的庇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是世代民俗观点在演变中不变的共识。剪纸作为观念的符号和传导诉求载体的存在,始终与民众的生活、生产、信仰、审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岁时节令等日常生活中,以形式各异的图案传达寄托情感,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剪纸基于长久的历史传统由民众共同创造和享用,是贴近民众生产和生活的艺术形式,能反映该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审美趣味。剪纸符号体现的理念和精神,是民众的心理反映,具有集体无意识色彩。
畲族剪纸民俗符号的运用
视觉民俗符号当中蕴含具有象征性的纹饰、图腾或图像指符,这些民俗符号是展现民族意识以及传递文化信息的标志性指符。畲族剪纸图案构成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反映了集体的审美特质和民族性格的特征,是被畲族劳动人民和民间手艺人在体验生活、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被大众所接受的民间美术范式,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历史进程的推进不断革故鼎新。由于畲族没有其自身专属的文字,于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创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符号表征。
剪纸中的民俗符号是一种象征性载体,以程式化的表达形式和灵活多变的组合形态,传递寄寓吉意的民俗观念,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求。畲族剪纸在民俗信仰及生活习俗中广泛运用,图案纹样是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集中反映。畲族剪纸以其特有的民族风俗与信仰,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内涵,与观者之间建立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这种民俗符号,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通过剪纸这一媒介,将民俗观念传递给观者,使其能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和文化价值。
图腾信仰民俗符号
畲族因其山居农耕、刀耕火种而得名。在历史长河中,畲族先民长期居住于山林深处,有着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且交通不畅。正因如此,畲族先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与繁荣,不得不进行祈福。于是,他们对本民族起源的盘瓠传说和凤凰崇拜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与图腾相关的习俗文化,且一直保留至今。因此,图腾纹样是畲族民间剪纸纹样的重要来源,在畲族的剪纸纹样造型上,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剪纸纹样指符,且这些剪纸纹样意寓着美好与安定。
图像类民俗符号包括图腾信仰、祖先崇拜等各种象征图像。畲族民间剪纸纹样中常见的纹样有龙麒纹、龙鱼纹等组合纹样或单个纹样,均属于祖先崇拜,龙与麒麟的组合形象、龙与鱼的组合形象,构成祖先崇拜的典型符号标志。在畲族祖先崇拜中,常见的纹样还包括犬牙纹,犬牙纹由龙麒的具象图案转换变形为抽象几何,通过将畲族对祖先的图腾崇拜提炼概括后,形成的三角形犬牙符号连续排列。
由于畲族最初以崇拜鸟图腾和犬图腾的两个族群融合而成。因此,畲族剪纸纹样中最常见的还有凤凰纹、金鸡纹与鸟纹等,这些都属于典型的图腾崇拜纹样。相传畲家始祖盘瓠与高皇三公主成亲之时,帝后娘娘赠与三公主一顶珍贵的凤冠与镶有珠宝的凤衣,祝愿女儿生活幸福美满、和和美美。因此,凤纹也成为畲族先民供奉和敬仰的一种主要纹饰,被广泛运用在剪纸艺术中。鸡图腾是凤凰图腾的前身,在畲族举办隆重的祭祖活动中,常挂起金鸡图,寓意祈求合家平安、吉祥如意。
图腾信仰的剪纸与记录生活的剪纸有所区别。日常生活剪纸往往传达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而具有崇拜信仰性质的剪纸是追求其神秘意象、抽象化及其本身的象征精神。畲族剪纸以纹样映射出民族图腾的文化底蕴,是畲族剪纸的内涵与核心。
生活习俗民俗符号
畲族剪纸纹样除了作为图腾象征与族群识别的指示符号,还记录着畲族人民的生活。畲族生活习俗剪纸题材多为花鸟鱼虫,以自然花卉纹为主、几何图案为辅,形式疏密有度。线条常用以弧线为主,总体风格工细,纤巧秀丽,多用于礼仪习俗。由于畲族习俗气息浓郁,所以,在婚嫁、节日、丧葬中都有剪纸艺术的渗透。生活习俗中的剪纸符号可分为礼花、喜花、寿花等。
婚俗中的礼花主要用于礼品,大多采用“花中套花”这种类型的纹样构成,并以特定的花纹为主,四周填充其他合适的纹样做以点缀,这一符号纹样大多与礼品内容有关。例如,鱼纹装饰的礼花是以粗线为鱼的外轮廓形状,在内部填充细线纹饰,构成与礼品内容相关的图案,内外安排合理有序、富有韵味,反映出一定的意义指符。
喜花这一纹饰符号多用于节日,其纹饰以鸳鸯、凤凰、鲤鱼、梅花等被大众所赋予吉祥寓意的图形符号,极富生活化色彩,多用于过年过节时布置房壁门窗或装饰器物。喜花这一民俗符号被寄予美好的祝福和对生活的期盼,以及对幸福美满的憧憬。
寿花大多被用于老人举办寿辰之时,它是寿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专门用来张贴的精美剪纸。在举办寿庆之时,主要通过规模宏大的宴席、庄重的祝寿仪式等活动,呈现寿者的富贵荣华以及子孙众多的场面,展现寿者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表达了晚辈对长辈健康长寿的深深祝福和美好祝愿。寿庆中的民俗剪纸会有各类形态各异的“寿”字,还有如“仙鹤”等象征隐喻人像鹤一样来去自如、自由自在的图案,“乌龟”则隐喻着长寿,以及“松树”“莲花”等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造型。除此之外,还有张贴在大门口,能够巧妙暗示家里有人做寿的“祝寿门帘”等各种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不仅为寿庆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辈深深的敬爱之情。这些仪式与纹样可诠释为畲族对生活仪式的重视,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已超出了纹样作为符号自身的意义。
除了节日习俗中的喜花等民俗符号外,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剪纸以及一些肖像剪纸,它们共同构成了畲族民间剪纸的符号样式。例如,有直接表现农家生产生活的作品表现符号,如养鸡、养猪、农耕、织布、推磨等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剪纸题材。还有表现生活场景、再现民众生活的扭秧歌、走亲戚、回娘家等剪纸艺术类型,以及对模范人物的敬仰,都通过剪纸艺术符号形式表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畲族剪纸的民俗艺术符号,对畲族剪纸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指向性意义。不仅体现了畲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畲族艺术的表现形式。剪纸符号具有很强的民间色彩,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其自身的符号代码中就包含了民俗常用的表现形式。
非遗视角下畲族剪纸民俗符号民族性与时代性混融拼接
畲族剪纸极具民族性。民族性是民俗符号具有的代表性特性,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时代发展推动畲族剪纸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各民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众多具有独特韵味的民俗特征。由民俗特征凝结而成的民俗符号,蕴含着极为深厚的美学内涵,并且对于深入探究中华文化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剪纸作为备受大众喜爱且广泛流传的传播媒介,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民俗符号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通过剪纸这一被大众普遍认可且广受欢迎的传播载体,得以在更广的领域中广泛传播,有力推动了民俗审美文化的蓬勃发展与进步,也让民俗文化能够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发展。
畲族剪纸有着独特的民族特性和别具魅力的审美风格。借助畲族剪纸,可以透视出畲族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进而深刻反映出畲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畲族剪纸的传承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在对畲族剪纸艺术进行研究时,特别是在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现代社会中,有必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便为畲族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价值参考。本文通过将剪纸纹样与民俗符号紧密联系,从纹样符号上升至畲族剪纸的文化符号,从而能够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方式了解畲族剪纸的文化与民俗纹样符号,在对符号进行深入解读的过程中,实现对畲族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交流以及创新,让畲族剪纸艺术在新时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