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文化为社会记忆建构提供文化支撑

2024-08-07徐绪琴

文化产业 2024年23期

档案文化通过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等活动在社会层面上建构集体记忆,在传承历史、服务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现界定档案文化的内涵、分析其核心要素与特点,系统阐释档案文化通过传承、丰富、强化、修正等方式影响社会记忆建构的作用机制。新时代,要从夯实基础、拓展空间、深化内涵、完善体系等方面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为社会记忆建构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彰显档案的新价值。

档案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记忆。它以档案为载体,以凝结在档案中的社会信息为基础,通过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等活动,在社会层面上建构起集体记忆。档案文化传承历史、见证时代,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档案文化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作用机制,对于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教育后人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档案文化的概念界定

档案文化是以档案为核心,以档案工作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内容,以档案管理制度为准则,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它是档案工作者在漫长的档案实践中,利用档案及其相关信息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档案文化既是重要资源,又是独特视角,在传承文明、服务大局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档案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从内涵上看,档案文化包括档案工作的制度、规范和方法,档案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利用,档案工作者的价值理念和职业操守等;从外延上看,档案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档案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重视历史、崇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等,又具有现代文化的特征,如科学性、规范性等。档案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

档案文化的核心要素

档案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由多个要素构成,其核心要素可概括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人三方面。

档案是档案文化的物质基础。档案真实地记载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各领域活动的凭证,承载着丰富的社会记忆。没有档案,档案文化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档案工作是档案文化的实现途径。档案工作贯穿于档案形成、管理、利用的全过程,只有不断推进档案事业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扩大档案利用范围,档案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传承。

档案人是档案文化的主导力量。档案文化是档案人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档案人的文化素养、职业操守、价值理念等决定了档案文化的品位和境界。

深刻理解三个核心要素的内在联系,对于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有统筹兼顾,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推动档案文化发展,更好地发挥档案文化的功能。

档案文化的特点

档案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与其他文化形态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真实性。档案文化以档案为核心,档案记录的是社会活动的原貌,其内容真实可靠,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其他文化相比,档案文化的真实性更强,这是其他文化形态难以比拟的。

二是原生性。档案文化的形成是社会活动的自然产物,是组织和个人履行职能、从事活动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原生性特点。档案文化融入组织运转和个人生活,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

三是广泛性。档案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档案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密不可分,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四是传承性。档案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档案文化自身也在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档案文化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深刻认识档案文化的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对于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才能更好地彰显档案文化的时代价值。

档案文化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作用机制

档案文化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档案文化通过传承、丰富、强化、修正等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记忆的形成和发展。档案文化以其真实性、原生性、广泛性、继承性的特点,为社会记忆提供了可靠的素材来源和精神资源,是社会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基础。档案文化又通过影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推动社会记忆的发展变迁,是社会记忆建构中的重要力量。

档案文化传承社会记忆

档案文化是社会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档案记载了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真实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档案文化通过对档案的整理、保护和利用,使档案记录的社会记忆得以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档案文化延续了社会记忆的时间维度。通过档案,人们可以追溯历史,了解过去,查看社会发展脉络,在纵向时间维度上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和记忆。

档案文化拓展了社会记忆的空间维度。档案文化就像一张大网,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社会记忆都能在档案中找到印证,广泛记录、汇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记忆更加全面和立体。

档案文化传承社会记忆,还体现在跨越时空的社会沟通上。档案文化是沟通过去和现在、连接不同地域的桥梁,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可以相互“对话”,传递记忆,分享智慧,增进理解。

档案文化丰富社会记忆

档案文化不仅传承社会记忆,还能极大丰富社会记忆的内容。档案所记载的信息博大精深,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广,档案文化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内容体系,为社会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

在历史上,档案文化涵盖了从远古到现代、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真实记录了社会变迁、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档案文化以其厚重感和亲切感,丰富了社会记忆的历史内涵。

在现实中,档案文化时刻关注并全面记录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领域息息相关。档案文化以其广泛性,丰富了社会记忆的现实内容。

在专业上,档案记录存在于各行各业,记录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特色风貌。医学档案、教育档案、文物档案、建筑档案、旅游档案等专业档案各放异彩。档案文化以其系统性,丰富了社会记忆的专业构成。

档案文化强化社会记忆

通过档案展览、档案研究等方式,档案文化能够唤起社会的历史记忆,提升社会记忆的深度和力度,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使社会记忆更加深入人心。

档案展览是档案文化强化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通过档案展览,珍贵的历史档案得以公之于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能够极大提升档案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社会记忆。

档案研究是档案文化强化社会记忆的学术途径。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借助档案,深入发掘独特的研究视角,形成新的学术观点,推动社会对相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使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得到全面认识和评价,极大强化了社会记忆。

档案文化修正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修正完善。档案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档案文化由此成为修正社会记忆的重要尺度。一些模糊的历史记忆,经过档案的佐证,得以还原历史真相;一些误传的历史观点,经过档案的考证,得以澄清错误认识;一些争议的历史问题,经过档案的复核,得以厘清史实、统一认识。档案文化以其确凿的史料依据,修正了社会记忆中的模糊、误解、偏差,让历史的图像更加清晰。积极发挥档案文化的这一功能,有助于社会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全面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记忆建构的科学性和引导力。

档案文化修正社会记忆是客观的过程,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这种修正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通过这种修正,社会记忆才能日臻完善,不断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档案文化对社会记忆建构的意义

档案文化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对于传承文明、服务社会、资政育人、推动社会记忆建构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要从夯实基础、拓展空间、深化内涵、完善体系等方面发力,为社会记忆建构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夯实社会记忆基础

档案文化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新时代,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夯实社会记忆基础,为社会记忆建构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

一是加强档案文化阵地建设。档案馆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实现档案馆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完善功能布局,优化场馆设施,为档案利用和档案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是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档案是档案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夯实社会记忆的基石。要深入推进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统筹做好档案资料的保护、收集和开发,特别要加强对珍贵历史档案和重要红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

三是加强档案文化理论建设。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强档案文化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档案文化理论体系,研究阐释档案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要求、方法路径,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持。

四是加强档案文化制度建设。制度是根本保障。要健全档案文化法规政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完善档案文化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标准规程,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拓展社会记忆空间

社会记忆建构离不开档案文化的广泛传播。新时代,要创新档案文化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不断拓展社会记忆的时空维度,让档案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一是创新档案文化传播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文化传播理念,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关注受众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创造更多档案文化精品。要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主动融入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潮流,不断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是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搭建多元传播平台,构建立体传播格局。深入挖掘档案的展示价值,提升档案馆展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网上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开设档案文化宣传专栏,打造档案文化传播网上网下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是创新档案文化传播内容。突出思想内涵,生动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传递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积极传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四是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机制。档案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与党史、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与新闻媒体、文博机构、教育单位等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渠道,形成工作合力。探索与高校合作,推动档案进课堂、进教材,让档案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升档案文化内涵,深化社会记忆内容

档案文化是社会记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要不断深化档案文化内涵,提升档案文化品位,让档案文化为社会记忆建构注入更加丰富、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

第一,要深入挖掘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档案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档案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强革命文化档案的整理开发利用,充分彰显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第二,要不断彰显档案的政治教育功能。档案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鲜活教材。要充分运用档案资源,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四个伟大”的深刻内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第三,要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档案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资源。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发特色档案信息资源,让档案融入百姓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要着力提升档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档案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资源。要加强档案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档案事业发展,搭建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完善档案文化体系,优化社会记忆结构

社会记忆是一个有机系统,需要档案文化体系支撑。新时代,要着眼于优化社会记忆结构,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的档案文化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记忆格局。

一是完善档案文化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推进档案法修订,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夯实档案文化建设的法治基础。健全档案文化标准规范,构建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档案文化制度体系,为档案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健全档案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制订国家、省、市、县四级档案馆文化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供给,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构建联通线上线下的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释放档案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构建档案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档案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要加强档案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完善档案学学科体系,加大对高层次、复合型档案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档案文化能力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档案文化人才成长搭建舞台、创造条件。

档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历史传承、国家治理、文化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促进档案文化高质量发展,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彰显档案新价值,推动社会记忆建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