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庚:青春点亮“火焰蓝”
2024-08-06于丹
“119”,人们常常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想起它,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拨响它。对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振江街消防救援站指导员陈庚而言,抛却年龄,这是伴随他时间最长的数字。
回想成为消防员的这22年,陈庚坦言这串数字背后的故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除了消防火灾救援之外,陈庚与他的战友们还要应对大大小小的社会救助服务。其中,既有“手指被戒指卡住”“头发被按摩仪缠住”“孩子的头卡到了锅盖里”等琐碎又荒诞的警情,也有解救车祸被困伤者、救助被困厕所老人等令人唏嘘落泪的社会真实案件,还有一些和节日、季节有关的救援,如节日踩踏应急高发、抗洪抢险、夏季马蜂窝清理工作和惊蛰后蛇虫伤人等。
有时,这份工作也具备了一些地域性特征——东北地区零下几十度的隆冬季节,陈庚所在消防站不止一次接到过有人掉落冰窟亟待救援的警情。
当“不确定”成为习惯
2021年,纪录片《119请回答》播出,它将消防员的生活直观披露到公众面前。这一次,镜头对准了陈庚和他的战友们——
镜头中,果断与细致是陈庚身上最显著的特质:
储油库房起火爆燃,火焰升腾至二十米的高空,火情迅速升级到最高级别,正在休假的陈庚在工作群中看到了火情消息立刻赶到现场。面对再次爆燃的风险,陈庚选择将危险留给自己和经验丰富的老队员:“留两个班长,其他人给我去底下待着!”3小时后,火情解除,但此类场景,在陈庚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
陈庚回忆起第一次出警时,自己坐在警笛开道的消防车里难掩兴奋。下车后,第一次出警的慌张,瞬息万变的现场情况让陈庚手忙脚乱,归队后受到了班长的严厉批评。但当他第一次成功完成救援时,围观的群众为他们鼓掌,羡慕的眼神和认可都让陈赓满身煤渣的狼狈与疲惫荡然无存。“每个消防队员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陈庚说道。对他而言,出警的生疏感已经远去,身经百战后,锻造出一名火场精兵。陈庚见过地震救援现场的生命紧迫感,也经历过被失去理智的纵火者抛掷液化气罐的疯狂,还有最不愿面对的失去战友的心痛……曾经有媒体向陈庚发问:见惯了生死,是否会有职业倦怠与麻木感?陈庚表示,那并不是麻木,而是为了尽力保证每个人的安全所必须有的冷静和果断:“有些险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现场也非常害怕,但没有一个消防员会做出放下水枪逃跑的事情。如果已经看见危险即将发生,我们又无法规避风险的时候,就需要迅速作出紧急避险的决定,防止爆炸或者火势蔓延伤害到自己或者队友。”
关于消防员的生活,有个说法叫“半半人生”。
何为“半半”?
警铃一响,吃饭吃一半,训练训一半,陈庚与战友们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必须停下,奔赴险情现场。这种“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一年365天,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吃饭还是睡觉,消防员闻警必出,分秒必争,守护永不“打烊”。
“每一场救援都关乎人命,希望警铃响起的频率降低些,我们少出警甚至不出警,这样就天下太平了。”陈庚说道。
守护“滚烫”人间
与“火焰蓝”相伴的22年,生死、苦痛、离别等一系列生命不可承受之词汇在陈庚的职业生涯中一一划过,但陈庚认为,消防员这一职业给他带来最多的是自豪、骄傲和成就感。
“消防员这一行没有35岁职业危机。”陈庚笑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危机”面前,消防员需要时刻冲在第一线。不同于自己当年“被国家挑选”,转制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加入消防队伍,这让陈庚感到欣喜,“消防队伍时刻保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多年轻人加入消防队伍是有志青年延续优良作风的表现,他们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今,除了日常的作训与出警,陈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带训青年队员上,“要培养战斗精神,要具备敢打必胜、敢冲敢闯的精神,并将其视为强队兴队、打赢制胜的重要举措”。
战斗经验的累积之外,“新生力量”的到来让陈庚也在摸索着这一职业生涯中从未触及的青年工作领域:“首先在工作中要严格管理教育,在生活中不仅要嘘寒问暖,还要多了解青年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们的想法会很跳跃,所以我也在寻找方法,努力成为青年的交心人。”
采访结束的第二天,陈庚所在的单位要举办一场入团仪式,他想在新团员的入团仪式上讲一些肺腑之言。讲稿是字斟句酌过的,陈庚希望自己能够给后来者传达一些真正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作为从消防救援队伍成长起来的青年团员,更应该具有“无血性不足战,无骨气不能战”的胆气和豪气,只有平时“苦练精训”,战时才能“胜券在握”……在一次次实现自我突破中不断成长,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争做人民群众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