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机械钟表档案保存意义与开发路径研究

2024-08-06刘雨彤王云庆

档案天地 2024年6期

一、研究综述

(一)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概况

明清时期的机械钟表不仅是读取时间的工具,也体现了中西审美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独特的文化环境。由于明清历史环境的复杂性和钟表档案本身的特殊性,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因为对其系统收集、整理意识的缺乏,学界并没有对这一概念提出比较详细的定义,本文认为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是指包括钟表实物在内的,涉及明清机械钟表动力原理、设计制作、流通、使用、后续保养等方面的系统性档案资源体系,它既是明清时期科技及制作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见证。明清机械钟表档案体量大,类型广泛,但是由于当时制作者地位低下和保存意识的匮乏,钟表设计图样散佚严重,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更要求我们要关注这一类型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机械钟表指的是“不使用液体或固体粉末作为动力主体的[1]”,具有周期性、自动性特点的人造计时工具。我国传统的计时装置一般以水流或固体颗粒作为驱动力,虽然在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上带有了某些自动化的性质,比如明代詹希元发明的五轮沙漏,但是仍不属于机械钟表的范畴。从机械钟表在中国的起源来看,一般来说学界认为是由传教士带入,但也有学者认为与更早些时候的葡萄牙东方贸易有关。在那之后,我国也对机械钟表进行了本土化的仿制,如清代中后期形成的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插屏钟和故宫珍藏的技艺精巧的广钟。

总的来说,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是中西时间观念和测时方法碰撞交汇的产物,是中西钟表文化交流的纽带和见证。它着眼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既有历史考证价值,也是社会文化传统的见证者和讲述者。

(二)学界研究概况

关于古代时间计量方式的研究一直是科技史及相关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的钟表史研究,研究者一般从器物层面出发,侧重于根据产地及形态差异对钟表进行归类,但忽略了对相关档案文献资料的利用[2]。而在吸收了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现在的钟表史研究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出发,研究钟表的机械原理,探究古代计时器的发展和演变,代表作如《中国计时仪器通史》[3]等;另一方面是从文献资料入手,如恽丽梅《故宫藏西洋钟表特点》[4]和王津、秦世明、亓昊楠的《清代御制钟表探微》[5],以历史文献为切入点,注重对各个时期的钟表造型特点、钟表贸易概况等方面进行考据。

在文物修复档案的研究方面,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宋纪蓉、刘舜强在《故宫文物修复档案的制作与使用》[6]中提到,故宫文保科技部要求修复人员在修复的同时,认真对修复过程和修复情况进行记录。在恽小钢《文物修复保护时档案的建立》[7]和邓任生《文物修复资料的整理与建档》[8]中也都提及了建立文物修复保护档案的必要性。但是在修复明清机械钟表的过程中缺乏总领性的修复档案建立规范和程序,研究者也较少对这一方面进行关注。

二、明清机械钟表档案的保存意义

(一)时间概念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钟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时间的代言人。计时工具和时间计量术语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时间观念。中国古代社会“靠天吃饭”的农耕传统要求人们关注四时物候的变化,甚至把生老病死也与时间联系在一起。中医非常关注不同天时与人体变化的对应关系,《内经》认为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在脾,五月六月在头,因此调理身体必须根据季节变化,顺应而行。时间的变化也和祸福关联在一起,天子祭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人们婚丧嫁娶也要选定时间,传统的历书在记载日期变化的同时,也会在下方注明当日宜忌之事。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时间不是空洞的测量体系,它带有独特的社会性意义。

中国传统的时间计量方法有一种称之为浮动日出基点制[9],即所谓以日出日落作为判断时间的基点,例如把日出之前三刻叫做晨旦,认为是一天的开始。这种时间计量方法主要依据感觉,是一种不固定、不精确的时间计量方法,时间计量主要随人们对太阳位置变化的模糊观感而发生改变。这种对于时间计量的不确定性传统,也体现在计时用语中。《墨经》中提到了中国最早的时间测度概念:久。它对其的定义是“合古今旦暮”,没有具体的时间度量概念,只是提及了时间的绵延连续性,既没有计量单位,也没有计量方法。这一点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常常使用一些模糊笼统的计量词,比如“一盏茶的功夫”“抽一袋烟的时间”“日上三竿”之类,对于时间的描述是带有生活情境性的,每个人对时间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标准,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耕田,根据感觉安排即可。

机械钟表带来的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社会性时间,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造成了冲击。研究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有助于理解明清之际,中国社会时间观念发生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造成的影响。

(二)明清机械钟表的价值

研究明清机械钟表档案,不可避免地会和钟表实物进行对照研究。明清机械钟表自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晶。

1.社会价值

明清时期的机械钟表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也是中西方相互了解的媒介和工具。它深刻的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时间观念,也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机械钟表传入后,由于其便携、直观、精准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贵族使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赵翼记载的傅恒误朝:傅恒非常依赖钟表,甚至连仆从都必须一一佩戴钟表,他严格根据钟表的时间安排居事,因为钟表校准的问题,甚至有一次误了上朝时机。这种对于时间的依赖性,在古代中国是并不常见的,它反应了某种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变化。在传统社会,由于计时仪器的大型化和不稳定,往往只有在紧急的战场情况或是贵人出巡时才会使用,如皇帝车轿和马鞍上的钟表。这就导致了各地的时间往往不统一,而机械钟表的传入就改变了这一情况。大型公共钟表的出现,使一种普适性的时间体系开始取代原有依赖人体感觉的时间判断方法,在皇宫内部也出现了交泰殿大自鸣钟等用做时间校准的标准钟。受自然律令影响的时间观念逐渐转化为被机械时间、技术时间所控制的人工时间环境,一个标准化的、可量化的时间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机械钟表在民间的推广也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在场。“时间就是权力”,标准时的推广让国家权力进入了时间计量领域,地方时逐渐向中央统一,时间的公共化程度提高,每个人的时间划分趋向一致。随着平太阳时逐渐取代真太阳时,时间不再和人体、自然相关,一个非人格化的、精准、独立的时间观念开始形成。社会节奏开始加快,时间开始和金钱、效率联系到一起。可以说时间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社会文化取向的变革,研究机械钟表及相关档案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明清时期社会风潮和价值观的变化。

2.文化价值

明清机械钟表的设计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既体现了传统中式观念与西方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创造出了具有东方特点的文化成果。一般来说,在西式钟表的设计图样中,牧羊女是非常常见的绘画题材。但在用于进贡的高档机械钟表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在设计时会根据中式审美需要进行取舍。比如在故宫馆藏的铜镀金羊驮人物鹧鸪鸟钟中,设计了三只小羊羔,两只站立、一只趴卧,在体现欧洲田园乌托邦理想的同时,也融汇了中华文化“三阳开泰”的美好寓意。而明清时期御制钟表的制作也很好地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氛围,在钟表上既有象征着宫殿的木质亭台楼阁建筑,又绘有油画图样,同时表盘上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并存,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吸纳了西方文化元素。

明清机械钟表不仅体现了西方时间计量标准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计时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更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既保留了古时夜间敲更鼓的传统,又从技术上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风扇钟和鸟笼音钟等也是明清皇宫特有的机械钟表种类,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

3.工艺美术价值

机械钟表有很强的工艺美术价值,它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趋向。过去有一种称之为中国市场表的钟表类型,是西方钟表业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专销中国的钟表种类。这种表一般是成对出现,有一个专有词是“Chinese Double”,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情趣中对于对称和成双成对圆满寓意的追求。中国市场表中还有一非常受人喜爱的种类,称之为“八大件”,国际统称为“Chinese Caliber”。它是在欧洲原有机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将其简约化,机芯简洁表盘典雅,并装饰有各色珠宝珐琅,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品味意趣。

机械钟表的设计也体现了中西美学风格在当时的融合。以铜镀金自开门水法梳妆箱钟为例,它是西方18世纪巴洛克风格和中式美学结合的完美体现,既有体现巴洛克风格的华丽纹饰与雕刻,也有象征中国美学特色的菠萝花纹饰,祈求日常的平安好运。

机械钟表的设计也体现统治者的审美,历朝历代钟表都会根据统治者的喜好进行改造。比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钟表的奇巧性,《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皇帝在做钟处改造乌木壳葫芦形音乐钟时,希望在钟顶安上能开合的花朵,并要把瓶身变成他喜欢的颜色。由于这种喜好,乾隆时期的钟表在设计制作上非常注重钟表的陈设和表演功能,而钟表的计时、报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三)明清机械钟表档案及相关历史文献的价值

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是一个体量庞大又类型多样的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内容涉及钟表动力原理、设计、制造、采买、流通、维修保护等各个方面。档案类型从明清机械钟表实体、清宫造办处档案到文人笔记、欧洲使团回忆录、传教士札记再到诗歌、名人野史、明清小说乃至明清绘画、家具中绘及的钟表图样,可以说类型多样且4348840278d1fd072cc9b1305d977fbe2a128e34aba7035f9e90cbaff394d180涵盖范围极广。上至名人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每个人都是机械钟表档案的记录者和收藏者。而且自明万历年间利玛窦进献机械钟表以来,历朝历代都会对机械钟表制作、采买、维修等进行记录,尽管钟表设计图样散佚严重,但是机械钟表档案在时间脉络上是不存在断层的,档案资源非常丰富,为研究者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郭福祥曾经提到,故宫博物院在钟表史研究上的领先地位离不开第一历史档案馆丰富的清宫史料资源。对数量庞大的明清机械钟表档案资源进行系统地整理,一方面可以对档案资源进行归类,方便钟表史研究人员进行对比研究;另一方面,种类多样的机械钟表档案也是明清生活史研究的珍贵历史材料。

同时,对明清机械钟表档案的收集与整理也可以在当下的文物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明清机械钟表维修和复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材料。对于文物的修复讲究“修旧如旧”,因此,最大程度了解文物原有的历史风貌就是修复者进行复原的当务之急。机械钟表和其他文物在修复上的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钟表复原不仅要考虑外观上的一致,恢复钟表的走时、表演功能才是维修过程中真正的困难所在。明清机械钟表与现代机械钟表的动力原理与擒纵器使用在相近的同时也有所差异,要做到“修旧如旧”就不能完全克隆现代机械钟表的内部装置,因此,对明清机械钟表档案中相关技术原理的阅读就非常重要。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实行的《文物保护档案》制度中,也要求在填写工作表格时对文物原始的制作工艺进行描述,因此,明清机械钟表档案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四)明清机械钟表修复档案的价值

文物修复档案的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打破了档案资料是历史中“故纸堆”的传统观念,把时间性和生命力带入了历史文献材料,使文物修复过程也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让文物档案更具有完整性。一般来说,传统的档案材料立足于静态的时间观,着重对某一历史时期内的文物在用途、外观等方面进行描述。但明清机械钟表修复档案把动态视角引入了档案资源体系中,通过在修复过程中对使用材料、技术的详细记录,跨越了历史时间的局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该件文物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由于修复技术具有连续性,建立完整全面的文物修复档案一方面可以为后续修复人员提供技术上的借鉴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未来的技术人员了解文物原有状态和当时的修复方法,在积累大量修复数据的同时,提高文物保护能力。

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体现了对修复工作的重视,使该工作更科学化、标准化。既可以在文物受损或修复不善时明确受损时间与大致责任人,也可以明确修复前后的对比变化,保证文物原件的完整性,减少修复对文物的二次伤害。

明清机械钟表的修复工作是使钟表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仍能在博物馆陈设表演的重要原因,而规范化的明清机械钟表修复档案的建立是钟表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三、明清机械钟表档案开发路径

(一)与商业品牌合作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性使钟表档案与其他档案资源类型的开发方式有所不同,它可以不再局限于文创领域,而是创造性地和商业品牌与市场理念相结合,走出博物馆,走进商场展柜与日常生活中。或许可以借鉴博物馆和奢侈品牌合作的成功范例,利用丰富的明清机械钟表档案资源,在开发优秀钟表文化的同时,结合商业品牌的市场、设计和工艺制造理念,开发出独具文化特色的钟表商品。

在与商业品牌合作方面,博物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很多奢侈品牌利用其独有的历史渊源,进入博物馆展览,或在故宫召开发布会。路易斯·威登、宝格丽、香奈儿先后在艺术馆与博物馆举行品牌特展,而钟表品牌江诗丹顿更是利用其为咸丰皇帝订做机械钟表的历史渊源,把品牌形象与中华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塑造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形象,以期进入中国市场。

在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设计方面,可以说,各大品牌已有了比较丰富的先例,劳斯莱斯把三星堆遗址中的太阳鸟金箔融入车型设计中,日妆品牌植村秀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作为设计包装的灵感来源,卡地亚更是屡屡推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珠宝和首饰。而机械钟表档案在这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上文也提到机械钟表实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商业品牌可以借鉴其设计理念,开发出具有传统特色的机械钟表表盘和花纹样式;其次,在故宫珍藏的明清机械钟表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雅克德罗的精品,而这一品牌至今仍十分活跃,可以将故宫珍藏的明清机械钟表与档案文献资料和雅克德罗品牌进行联合,在举办专题展览的同时推出具有复古特色的腕表,既体现了钟表文化的深厚历史传统又极具市场号召力和吸引力。

(二)与网络自媒体及影视化机构合作

2016年,中央电视台《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就大获成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连带明清机械钟表修复匠人王津也成为了网红,拥有大批粉丝。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钟表文化要想扩大受众,增加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明清机械钟表档案的开发就不能忽略优秀媒体平台的选择与利用。心理学上的移情概念告诉我们,用户对习惯使用的信息平台的喜好会转移到它所推送的信息中,与知乎、豆瓣等优秀媒体平台的合作可以增加潜在受众对钟表文化信息的读取次数,进而扩大受众基数。也可以联合原有的档案解密品牌节目,如北京卫视的《档案》栏目,解读明清机械钟表档案背后的故事,增加观众对钟表档案的兴趣。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受众只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者,但是新媒体及网络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交互性与参与性,使受众参与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成为可能。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收藏机构在进行档案开发时可以积极地与网络自媒体公众号开展合作,比如《光明日报》公众号上就有“文化溯源”和“文化记忆”板块。自媒体公众号本身具有的强大粉丝群,有利于在科普文化传统的同时扩大明清机械钟表档案受众,使线上线下形成联动,运用各种数字化传播手段,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机械钟表档案的魅力。网络浏览人群的年轻化趋势要求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增添趣味性与生动性。《国家宝藏》栏目于2018年推出了“让国宝活起来——国宝拟人化”活动,吸引了亚文化群体的兴趣。许多二次元画师纷纷参与活动,让国风在年轻人中间变成了一种热点和潮流。其后又与Bilibili合作,推出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拟人化手办,收藏人数接近4万人,讨论多达2450余次。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深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一种审美潮流。

也可以联合出版社或影视机构,对现存明清机械钟表的档案资源进行直观化地呈现,在合理艺术化加工的基础上拍摄成专题影片,并挖掘钟表背后潜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比如紫禁城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皇家品味”丛书,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清宫钟表和御宝情况,在对清宫档案资源进行解读与介绍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意蕴与文化价值。

(三)馆校合作、中西联合

明清机械钟表档案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时,必须把钟表实体与文献资料加以比较对照,也就是说,高校研究人员要与博物馆紧密联合,共同开发。钟表是技术与艺术文化的双重结晶,馆校合作的另一层寓意就在于,在研究开发明清机械钟表档案资源时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往往会出现脱节情况,高校研究人员多长于理论,缺乏相关的技术经验,而博物馆的修复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通常有丰富的文物修复实践经验。要想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就要做到两者结合,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从双重角度对档案资料进行解读和利用。

很多明清机械钟表的设计图纸存放于欧洲的博物馆,清宫钟表也有留存于海外的部分,比如苏黎世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康熙御制”款画珐琅金壳怀表。所以在开发明清机械钟表档案时,要做到中西联合,有国际视野。既要发挥本土档案价值,还要注重和海外高校与博物馆合作,在兼顾中西机械钟表档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四、结语

通过分析明清机械钟表档案的保存意义,可以看出明清机械钟表档案在历史、文化、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流传至今的明清机械钟表档案不应该作为“故纸堆”束之高阁,档案收藏机构应积极与商业品牌、与各类媒体合作,利用数字化传播技术,增强开发的趣味性,在馆校合作、中西联合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明清机械钟表档案资源价值,在弘扬钟表文化的同时,使其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上)[M].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10.

[2] 郭福祥.十年来宫廷钟表史研究述评[J].故宫学刊,2014(2):407-408.

[3] 张遐龄,吉勤之.中国计时仪器通史(近现代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4]恽丽梅.故宫藏西洋钟表特点[M].//关雪玲.日升月恒: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钟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5] 王津,秦世明,亓昊楠.清代御制钟表探微[J].中国历史文物,2008(2):34-42,94-96.

[6] 宋纪蓉,刘舜强.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制作与使用[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00):397-401.

[7] 恽小钢.文物修复保护时档案的建立[C]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北京:中国紫禁城学会,2010:596-599.

[8] 邓任生.文物修复资料的整理与建档[C]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思考:广西博物馆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宁: 2008: 146-148.

[9] 王立兴.纪时制度考[C]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