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叙事图像的资源开发研究
2024-08-06张思思杨洪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讲故事即叙事。在文化交融交锋交流的时代图卷中,运用叙事手段达到意识形态的隐性呈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有效方式。
随着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及普遍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载体逐渐由语言文字向图像符号转变,图像逐渐成为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视觉化的认知模式为图像叙事的出场提供了有利条件。红色革命叙事图像是具有叙述事件、表述情感等叙事功能的图像,主要表现为图片、影像、绘画等图像媒介,通过对红色革命历史的叙事建构,能够打开想象、隐喻的心理空间,进而在叙事框架与意义理解的双向互动中,以符号的“转译”将意识形态推向丰富的意义世界,使接受者形成更深刻的心理认同。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从革命历史中充分发掘叙事图像资源、合理展开叙事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革命叙事图像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
红色革命叙事图像作为普遍的视觉性产物,蕴含丰富的革命时代精神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对于激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凝聚民族意识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一)适应读图时代的视觉化表达趋势
随着当代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文化逐步向以图像为媒介的视觉表达转向,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广泛运用标志着读图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负载着各种信息的图像充斥着大众日常生活,从信息传递角度观察,图像能够将复杂多样的信息素材加以浓缩、整合,并进行一次性地展示;从意义表达角度考量,创作者根据不同的叙事需求,借由图像的表意机制完成隐喻建构,将文字难以表述的内涵呈现给受众,并更易于接受及内化;从审美角度来看,图像所具有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艺术美感迎合了人类的审美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文化传播角度层面,图像媒介构建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与互动性的文化语境。可以说,图像创造出的景观世界无疑满足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促使其价值取向出现了新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红色革命叙事图像适应了图像转向的时代特征,将红色历史图片与大众的图像认知方式相结合,丰富了当代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红色叙事图像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这意味着无论文化差异和知识背景如何,读者都能够通过某些视觉元素与图像产生链接,即便是不了解中国革命史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图像中的场景、人物等推测其大致主题。另外,红色叙事图像的表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宣传红色革命的历史与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以一种“可视”的样态不断拉近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导人们进入特定的情境,激发情感共鸣,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对革命文化认知的主动构建。
(二)跨媒介呈现生动立体的革命历史场景
红色革命叙事图像是对红色历史的忠实记录,视觉化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壮阔征程,如今更是能够运用影像音频、展馆演出、网络媒体等不同媒介展开跨时空叙述。相较于文字叙事,红色图像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图像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空间化的表达,通过生动、立体地呈现革命历史场景,完整、清晰地展现事件内在逻辑。一方面是凸显红色革命图像的空间感,深入了解革命史实。对于描述战争和起义等历史事件的红色图像而言,创作者往往通过变换色彩和光影、调整元素布局以及运用透视等艺术手法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从而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斗争的紧张氛围和激烈场景,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另一方面是完成红色革命图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在叙事时点和叙事时序的呈现和展开中实现了时间的空间化,读者通过观赏革命场景的某一顷刻便能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和环境氛围,通过观察红色图像中经典人物的外貌、衣着、神态等细节,可以推测画面讲述的历史时期或某一历史运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现代媒介技术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历史图像的真实感和亲和力,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红色革命历史,还能够引导其产生联想与思考,对红色文化建立起系统认知。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媒介形式的结合,以及交互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运用,将红色革命中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斗争环境等直观展现在人们面前,映射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艰苦斗争及人民群众的觉醒、团结与抗争,让观者更加深刻地感受红色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大意义。
(三)强化红色革命精神的意识形态功能
读图时代,图像叙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必然转向。相较于文字叙事,叙事方式的图像化变革,更能把握平凡事物的细微变化,达到化抽象观念为具体形象、化复杂事件为简单事物、化理性演绎为感性认知的教育目的。图像叙事的直观体验能够使接受者在图像信息的叙述和传播情境的渲染中获得情感共鸣,红色革命图像有其自身特有的叙事功能,可以为浸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现实进路。一是运用图像象征,增强政治认同。可以利用图像符号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具体化,传达特殊意义,如延安宝塔山是延安革命历史的见证和延安精神的符号象征。发挥红色符号的象征作用,能够使政治事件和理论话语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和思想精神,提高群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二是运用图像隐喻,塑造红色人物形象。拉费斯坦认为,绘画、雕刻、文学及音乐等文艺作品是表达大自然隐喻的生产场所[2],图像隐喻即是一种通过符号暗喻相似事物的修辞手法。在红色图像叙事中,红色所代表的热情、革命、奋斗等内涵,使与红色元素密切相关的人物通常是革命事业的关键角色;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如挺胸抬头、咬紧牙关,可以展现革命先烈的英勇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三是运用图像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作为一种更加直观和普遍的交流方式,红色革命图像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通过视觉语言和符号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传递信息和情感,使其内在意义得以传播和理解,如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运动中,红旗都被当作一种符号标志,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和意志。
二、红色革命叙事图像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挖掘开发红色叙事图像资源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其准确、真实、完整地呈现历史事实,并与当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其艺术功能与教育功能。
(一)原真性原则
所谓原真性,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尊重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传统,在不破坏人物、事件、场景总体形象的前提下保持原汁原味,实现红色革命叙事图像资源的真实性回归。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红色革命叙事图像是对革命历史文化直观的呈现,是基于客观历史事件进行创作的产物,通过准确的场景描绘或特定符号的运用,向读者传递相关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等知识。因此,在开发红色图像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客观冷静的理性视角还原历史以原貌,保持对红色文化的敬畏,尊重图像资源的原始性和完整性,避免对图像内容进行删减和篡改,准确还原图像中涉及的革命领导人、重要革命事件以及标志性场景等史实全貌,原汁原味地传递红色革命图像中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除此之外,应兼顾超越性,使红色革命叙事图像在坚守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引领未来。人之特殊就“特”在,人虽然来自于物,却能超越于一切物之上,人是生命存在,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4]。超越性是图像叙事的内在要求,这要求开发者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契合思想发展需求。具体而言,可以对叙事图像进行二次创作,使用跨媒介技术手段运用图像,以形式与内容的超越性激活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原真性和超越性统一起来,应当避免对红色革命历史的过度美化或夸大,以免模糊历史真相和扭曲历史记忆,要注意辨别和筛选仅仅凸显创作者自身的阶级立场和情感态度而违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避免将其用于商业炒作或虚假宣传,传承好红色革命的原初记忆,维护好红色文化的纯正性和先进性。
(二)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就是将红色叙事图像的资源开发看作一个整体,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并综合考虑不同地域、时期图像资源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引导读者进行系统性的认知,避免碎片化、零散化、去中心化的开发。一是深入开发图像价值的整体性,充分考虑红色叙事图像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的价值表达诉求影响红色叙事图像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图像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是通过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呈现构建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往往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应当将红色叙事图像作为特定时代及其意识形态的产物深入挖掘,分析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二是保证图像资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展现革命历史的全貌和发展脉络。中国红色革命叙事图像内含的时间线横跨一个世纪,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的革命战争、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等事件进行了全景呈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方位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应当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演变轨迹,确保图像资源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三是关注多样性和多维度的呈现,包括不同时期、地域等方面的红色革命叙事图像。红色叙事图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充分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叙事图像,全面展现其丰富内涵和多元特征。还应当考虑不同地域红色图像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特点,关注特定区域呈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最后要将红色叙事图像进行系统、有机地整合,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体系,使之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三)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使红色革命叙事图像的资源开发适应时代变化,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创新,挖掘更丰富多样的服务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资源。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5]。在红色叙事图像资源的开发实践中,应当结合时代背景,开发特色资源,丰富叙事内容和叙事体验。首先,关注图像本身的艺术表达和视觉吸引力,增强红色图像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使读者更深入地融入图片所呈现的历史情境中,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觉,例如,红军长征的组图被改编成漫画,通过生动可爱的卡通形象和幽默有趣的人物对话,使历史故事更加亲近易懂[6]。其次,应当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偏好,巧妙引用红色图像文本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吸引读者主动参与叙事过程,例如,挖掘红色叙事图像中的正能量和价值观,激发读者的公民责任感,引导其主动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另外,传播媒介对于红色叙事图像资源的发展性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要系统地构建红色叙事图像传播体系,打造以新型主流媒体为主导、新媒体与社交媒体共同构筑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在运用好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创新性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互动式展示平台,提升红色叙事图像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拓展红色叙事图像的产业开发,将其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革命历史文化为基础,将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知识信息等内容进行物化表达,设计出红色文创纪念品、红色文化主题游戏等产品,使红色叙事图像随处可见、可感、可学。
三、红色革命叙事图像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
红色革命叙事图像的资源开发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实践难题,亟待探索其创新利用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利用方式
红色革命叙事图像能够在当下发挥真正的作用,关键在于其运用方式是否易于被人们接受。得益于图像叙事在形式上的多样性,红色图像可以经由整理、组合、提炼与创作后以恰当的表现方式呈现[7]。
一是图片组合。即对红色图像进行素材筛选、整合和排列,以凸显同一叙事主题。充分发挥叠加效应,创造新的观看历史事件的视角,使原本的图像在更大范围内被重新认知。常见类型包括时间序列组合(展现历史发展)、空间对比组合(突显地理差异)、故事串联组合(讲述完整事件),例如,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为主题,可以组合井冈山时期红军分给农民的食盐陶罐、长征路上的女红军“半条被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小车”等图像,将其按意义顺序衔接。
二是艺术创作。即将革命历史文化作为设计素材,进行版画、雕塑、彩绘等美术创作。主要表现为对革命文化资源的视觉化转换:革命故事的视觉化,如再现农民武装起义、苏维埃政府成立、长征出发等历史情景;红色遗迹的视觉化,如对瑞金红井、沙洲坝革命旧址等进行艺术加工;革命精神内涵的视觉化,如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进行具象化表达。
三是插图设计。红色叙事图像本身即为激活中华民族红色基因最直接的密码,可以将其以单独的图像形式再现在宣传画、海报、宣传册等静态图像传播载体上,或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在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上,将关键信息用文字辅以标注,使图像和文字形成连贯性,并互相补充,完成对红色记忆的讲述与传承。
(二)拓展叙事载体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图像资源由原来的静态的、单维的向动态的、多维的方向发展。应当重视形式的开发与应用,依靠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红色图像的动态叙事,给人以更直观、真实、清晰和多样化的感受。
其一,加强媒介叙事载体开发,包括影视、纪录片、动漫、音频等再现性媒介载体形式。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8],其中影视作品最具代表性,用动态的影像演绎革命故事的发展,通过演员的造型、情境的设定、音乐的搭配等多种手段展现红色图像。红色纪录片则是以真实的红色图像素材为依据,通过展示事实本质引发人们思考。还可以通过动漫对红色叙事图像进行“跨次元”创作,让严肃的红色文化富有动感和亲切感。除此之外,声音档案、广播剧等音频形式也是对红色图像进行叙事创作的有效媒介。
其二,加强空间叙事载体开发,包括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空间形式,打造红色叙事图像的“体验模式”,展示、纪念、宣传红色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使之可观、可感、可听、可触。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力求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地展开历史叙事[9],如通过复原的党的一大会址展示革命先烈矢志奋斗的初心使命。在此基础上注重展馆的场景布置和红色氛围营造,选择合适的、典型的视觉元素进行结构布局,切勿盲目信息堆砌,避免空间主题模糊、内容泛化。丰富革命文化展陈方式,采用数字媒体艺术、交互技术等新技术,实景演出、舞台剧等新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加强情感渲染,让观者在空间文本中与革命历史文化充分互动。
其三,加强网络叙事载体开发,包括门户网站、资源数据库、数字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将红色叙事图像从“现实实物”搬到“网络云端”,进一步拓展革命历史文化传播的覆盖空间和辐射人群[10]。可以在红色图像资源的门户网站上设置红色专栏,如红色文化、红色人物、红色歌谣等,打造不同主题的红色文化体验。建设红色图像的资源数据库,按照不同地域、时期、类型等分类标准划分,实现红色图像资源全域化、全形态的数字整合[11]。构建红色图像资源的数字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选择不同的红色图像叙事结构,如微博具有强大的虚拟社交网络,可以发布红色图像专属话题,鼓励用户进行分享讨论以提升舆论热度。
(三)应用数字技术
大数据时代,人们更加追求数字图像的视觉冲击与感官体验,更加期待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修复、保存、建设和传播红色叙事图像资源,已成为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第一,使用图像修复与增强技术做好红色图像资源的修复与保护[12]。保护是永续利用的前提,利用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红色图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遭到破坏,亟待使用修复破损技术抢救破损图片,加快推进其电子化、数据化进程,如运用3D扫描技术对纸质、音频、实物等类型资源进行扫描和采集,并运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方法等技术手段提升图像质量。
第二,运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促进红色图像资源的梳理与整合。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更新图像资源开发方式,使用大数据技术对挖掘到的图像资源进行多层次分析,运用可视化技术完成红色图像背后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等内容的可视化知识表达[13],还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将离散的红色图像串联起来[14],如根据革命人物的发展节点建立起图像图集,构成完整的人物图像网络,便于进行检索与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云计算技术全方位共享红色图像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实现红色图像在各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开发,并成立专门的“云”安全部门,实时保证共享平台及红色图像资源的安全。
第三,应用交互体验技术提升红色图像资源的用户体验。着眼于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交互体验技术提升观者的视听感受,促进红色图像“打开方式”更加多元。一方面,可以助推线下真实场景实现,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动态、立体的红色沉浸体验,如在对红色图像进行资源展陈时融入3D、全息投影、触摸查询技术。另一方面,可以促成线上立体化重构、可视化呈现。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实现等技术将图像三维立体化,赋予元宇宙属性,增强红色图像线上资源的沉浸感和互动性,如通过AI、5G、720°全景图像压缩处理等技术建立线上红色图像展览,同时为用户提供社交互动功能,加深其对于红色图像和革命历史文化的感知体验,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传播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7.
[2]《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6]王研霞.图文互通:中央苏区报刊漫画图像的叙事研究[J].编辑之友,2020(2):104-112.
[7]狄野.视觉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J].装饰,2015(2):130-131.
[8]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265.
[9]李晓阳,徐莹莹.百年奋斗铸就的精神殿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巡礼[J].中国纪检监察,2021(14):53-55.
[10]吴太宇.网络空间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1):142-145.
[11]黄春平,李铭煜.数字化技术下红色报刊文献的系统性整理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8):29-38.
[12]代小红.基于图像模式识别的数字图书资料修复及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3):111-114.
[13]孙大东,张怡涵.基于事理图谱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5):73-80.
[14]龙家庆,裴佳杰,张强.面向数字叙事的多模态红色馆藏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3(5):38-4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红色革命历史图片的图像叙事研究”(19YJCZH215)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