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助力档案事业发展

2024-08-06康俊娟

档案天地 2024年6期

档案科技工作逐渐成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核心动力,为档案管理一体化和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新修订的《档案法》第六条对档案科技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等方面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档案科技进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档案科技创新,助力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的要求,具体包括完善档案科技创新和应用机制,加大重点科研任务攻关力度,实施科技兴档工程等方面的内容。2021年国家档案局成立科技信息化司,体现了国家对档案科技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科技信息化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当前,档案事业现代化转型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与机遇期,为更好地推动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以下简称省档案馆(省方志办)] 科研工作,结合近两年本单位科研工作情况,谈一点浅显的想法。

一、从前两轮业务建设评价看省档案馆(省方志办)科研工作现状

从立项情况看,第一轮业务评价即2013—2017年,省部级项目7项,其中独立项目3项,2014和2015年国家档案局项目各一项,为《河北省档案局(馆)标准化网络办公及档案利用综合管理系统》《基于安全可靠应用环境下的河北省党政机关电子档案管理中心的建设与研究》,2014年《河北省档案云管理中心构建电子档案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列入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合作立项4项,均为国家档案局项目,2014—2017年每年各1项,为《档案库房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新型智能化档案室档案分等级管理策略研究及应用》《珍贵档案展陈保护技术研究》《基于云平台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业务电子档案管理模式的实证》。2018—2022年,独立立项无,合作国家档案局项目2项,分别为2021、2022年各1项。从获奖情况看,第一轮获省部级奖两项,分别是2015年的《档案库房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和《河北省档案局(馆)标准化网络办公及档案利用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分获国家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本轮获省部级奖一项、厅局级奖一项。综合上述情况看,2013—2017年,除2013年外每个年度均有一项以上省部级立项,2014年达到3项;2018—2022年,前三年无立项项目,后两年各有一个合作项目。总的立项数量由上一轮的7项降至2项,无独立项目立项,获奖情况总体相当。从以上数据看,本周期科研立项数量下降明显,科研工作呈现弱化的趋势。

近两年特别是2023年以来,科研工作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省档案馆(省方志办)领导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并作出具体批示和指示,分管领导带队问计国家档案局并主持召集省档案馆(省方志办)首次科研工作座谈会,分析形势、征求意见。责任部室切实履行管理职责,通过建立管理制度、组织座谈会和专题讲座、开展预申报等,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部室的科研热情也开始释放,积极主动申报,使得2023年在申报部室数量和申报项目数量上均实现突破,4个部室申报国家局项目3项、省局项目6项,立项省局项目3项。

二、档案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类型相对单一,参与度不高

从这两个周期项目看,在研究内容上是积极适应档案事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主要以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主,在9项中占7项,其余2项为保管保护类和档案学理论研究类。申报形式侧重馆、企或馆、校合作模式,合作6项,独立3项,独立项目的研究团队中都有信息化公司人员参与。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省档案馆(省方志办)的作用更多的是为研究提供平台、负责与国家局、省科技厅等的协调,实质性的研究参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人员研究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经验的积累。

(二)申报课题创新性不足,质量有待提升

档案科研工作应该着眼于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档案工作实际特别是自身特色开展研究。2023年未获批立项的项目,从研究内容看确实是各部室根据实际需求或者工作特点亮点确定的研究主题,相对于省档案馆(省方志办)自身来说,都属于创新性的或者开创性的内容,但放在全国来衡量,在创新性和研究性上稍显欠缺。

(三)主动研发信心不足,积极性欠缺

目前,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从上到下对档案科研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但是重视程度还需再提升,还没有把科研工作放在解决业务工作难题、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上看待,加之省档案馆(省方志办)整体研究经验不足、研究人才相对匮乏,特别是在去年申报国家局科技立项失利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存在主动研发信心不足的现象,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调动和提高。

三、推动档案科研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组织引导,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引导全省档案部门深刻认识档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研工作对各部室来说不是硬性指标,更多的属于日常业务外的附加工作,需要承担科研任务人员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为此,必须营造重视科研、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建议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在科研工作上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个人进步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加大科研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多途径地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活力。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为例,该馆在绩效二次分配上对承担科研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的相关人员予以一定数额的奖励,发表研究论文和论著也会有数额不等的奖励,同时干部使用提拔上也是优先提拔,自2016年实施激励机制后科研立项35项,本轮业务评价立项16项,获奖6项,成效显著。

(二)在精准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上下功夫

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是科研课题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成功引起评委的关注和青睐,为顺利立项奠定好的基础。要紧紧依托国家档案局最新立项指南,围绕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聚焦前端性、战略性、关键性和实用性问题,确定立项选题研究方向和内容。一是要紧扣工作实际,积极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二是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特别是具有地方唯一性、独特性的选题;三是在有研究实力的前提下,注重科技发展前沿,围绕现代化管理模式开展研究。选题切忌过于宽泛,宜小不宜大,可以“小题大做”,不能大题小做。过大的选题会面面俱到,难以讲深讲透,难以驾驭,而相对较小的选题才能够做深做细做出新意。最重要的是对拟申报课题前期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比如发表过研究文章或者有一定业务工作基础,或者邀请有相关研究成果的人员进入研究团队。以2020年河北大学《雄安(下转52页)(上接24页)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资源协同整合研究》项目为例,一方面其主题具有一定地域性,主题专题性较强,其项目组负责人发表相关主题学术论文十篇,成员也曾对雄安新区三县非遗进行田野调查,并将部分成果整理出版,研究团队由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资源开发、档案保护、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人员组成,与主题相关的研究领域覆盖较全,这些均极大增强了评审专家对该课题研究实力的信心。

(三)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科研工作

树立项目思维,打破传统的以部室为单位搞科研的模式,在人员组织上,举全馆之力,通过项目组建团队,由团队带头人提前半年或一年提出项目研究建议,并进行广泛深入的前期调研分析,确保项目研究的创新性和研究性。通过项目载体,吸引人才聚集,实现研究力量的结构化匹配和最优化。建议充分利用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三支人才队伍和省级档案专家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让相关领域的专家承担并主持课题的实施,积极吸收有兴趣有潜力的年轻人参与,既发挥专家的研究能力,又利用年轻人创新意识强、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以传帮带、老带新的方式,带动不同层次各类人才潜心研究,培养更多科研新生力量。

(四)坚持独立立项、合作研发双管齐下

目前,省档案馆(省方志办)在业务水平、科研基础、研究能力、研究人才等方面相对薄弱,这些方面的提升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既要主动进取、尽力而为,又要尊重客观、量力而行,在独立开展档案科研、积累经验的同时,现阶段应该以合作研发为主,大力提倡并鼓励与有研究实力的科研机构、高校、省直机关和企业等单位联合进行,借智借力,提升项目申报质量,确保项目立项和验收成功率。同时要注重实际合作研究过程中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人员的参与深度,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工作和研究中去,防止合作流于形式。通过合作达到既解决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等瓶颈问题,又能够培养锻炼研究队伍,积累研究经验、提升研究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