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思创融合”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4-08-06朱苗王文靖刘欣瑶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新文科为“思创融合”建设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路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从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互动模式四个方面展开思创融合的体系构建,针对性提出“思创融合”的教育体系构建及实现路径:构建思创双向融合、打造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助力创新创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思创融合;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85

1新文科背景下“思创融合”的内涵

新文科背景下,对高校文科教学提出新要求,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将科技革命与文科专业建设相融合,强调文科教学应当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培养具有综合思维能力的人才。新文科背景下“思创融合”是运用新文科教育理念、交叉创新思维及技术赋能方式,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将课程思政灵活运用到文科教学过程,实现新时代文科教育教学目标,开拓学科研究新领域和新方向,变革学科教育和研究新方法,创新教育理念,培育爱国奉献、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2文科优势高校“思创融合”教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2.1跨学科创新与“思创融合”教学模式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政治素养为主线,将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形成以“思创融合”为主旨的系统性育人体系。针对性地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各学科的思政点、创新点,嵌入课程思政内容与双创教育,构建合理的“思创融合”教学体系。

新文科下的“思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应从“四个体现”角度看:反映数字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转型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体现金融专业优势,为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突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四个结合”原则:

第一,“两课合一”,将其贯穿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第二,把复合型、创新型的新文科人才与“文、工”学科深入融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第三,在“思创融合”的跨学科创新和创业教育基础上,以整体规划和模块化优化为指导,建立知识、能力和素质统一、适合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坚守标准化原则与个性化创新相结合理念。既遵循学科建设的通用标准,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科体系的规范性,更注重展现自身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形成学科特色与竞争优势。依托人文学科的深厚底蕴,并借助工程学领域的优质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艺术学科与专业体系。致力于重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模型,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

2.2“思创融合”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

“思创融合”是多维活动,要从形式到内容,由内而外地紧密结合,实现“思创融合”的教育目标。“思创融合”的核心是建立课堂教学一体化的机制,即把原来孤立的课程系统整合,重构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一方面,在课程的建设和衔接上进行建设,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基本课程来研发课程和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与教学内容互相融合,建立多层次的高级课程系统,实现理论到实际的一体化。同时,大学“思创融合”应突破“纸上谈兵”的困境,力求与时代、市场实现“面对面”互动,将“需求导向”理念贯穿于课程结构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思创融合”高级型的课程系统,增强其时效性。

聚焦“思创融合”,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等多层次融入“公共课—平台课—学科”的进阶课程体系,立足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将“红色基因”“大国工匠”精神和创新基因融入“双创”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培育“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服务祖国”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理论讲解—个案研究—试验”的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以实用和创新为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构建以“思创融合”为核心的人文创意与创业教育全链条教学

构建全面涵盖校内与校外的创意活动架构,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一套以“知识实习—专业实践—双创教育”为核心的人文与创业教育的双重体系。在教育全程中,融入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和劳动实践等内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如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诚信品质及责任感等。通过一系列培养,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一,认识层面,通过普及各种类型的科学技术革新成就,利用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渗透,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创造、创业价值观念的养成;在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及重点课题的支持下,实现从研究到实践的转换,提高人文学科的综合素质。

第二,立足行业现实,利用财经学科特点,引导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变革和发展;通过科创促进金融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和科学技术的融合,促进和创新实践,挖掘创业潜力。把创造性的思想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围绕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国家治理等重大问题展开,进行人文色彩浓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为国家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以高质量的学科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和高校毕业生企业为基础,通过“政产学研”联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指导和孵化,形成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学环境。

2.4建立“学员独创+教师创造”的“师生融合”的新型创业教育交互模型

打造跨领域的师资队伍,推行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双创团队,形成以学生自由探索为核心,辅以师生深度交流的培育模式。充分利用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优势,打造由职业导师、专业教师、双创指导者和企业辅导员共同组成的三重专家教师团队。通过多种企业辅导模式,如“一对一企业辅导”“跨地区辅导”等,企业辅导员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同时与职业院校建立互助互通渠道,构建“双师双修”的教学体系,推动学生从创意萌发走向成果实现。通过引进业界导师,设立专业课程,并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在大专业大院系体制下,引导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生建立跨院的文工一体化创新创业队伍,通过多学科交流,形成兼具科学与艺术双重内涵的创意,建立一批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能力的“和而不同”的大学生创新队伍。通过构建“多样化教师团队+多样化学员团队”及“多对多”的“师带徒”教学方式,在保障学生原创能力的前提下,培育更多优秀人才,构建“学生自主创造、资源统筹、集中指导”的“教师与学生价值共创式”创新创业成果培育模式。

3文科优势高校“思创融合”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

3.1建设基于“思创融合”的双向融合教育模式

以高校自身特点和地域人文背景为基础,建立适合多样化和个性化创新创业需要的“金课”制度。在双创实践过程中,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与社会期望准确联系,同时将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融合,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又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的双创教学新方式,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建立高校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我国高质量、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必须与思想政治要素相融合,凸显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在教育目标层面,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均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为国家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为此,教学过程要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充分利用其价值导向作用,保证学生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内化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同创业活动相结合。另外,还要主动将双创要素融合到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回应新时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需求,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思创融合教育理念代表着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多维整合,旨在促进个体创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协同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平台。

3.2打造学科背景多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具的“思创融合”师资队伍

实施“思创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在于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深化对学科建设的认知,坚持以意识形态为引领,以学科为根基,以育人为宗旨。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丰富的双创教育经验并构成高水平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实现德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行动准则,确保创业活动的正确方向。

双创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由专职教师、辅导员和双创管理机构组成。考虑到思创融合教师各专业领域的差异,建立一支兼具学术与实务能力的协作教师团队,对推动高校思创融合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和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应密切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和科研利益的深度结合,师生一起探讨如何进行教育方式和内容的革新,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想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这样的研究和教学队伍建设,既有利于师生间的知识交换和资源分享,也为思创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3建设立体化、多层次的“思创融合”课程体系

首先,建立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体系。高校思政课程要将案例式的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将其与高校思政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要加强实操,将双创要素有机融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和经历,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思政和双创的思想;要将“双创”教学中的德育要素进行发掘和展示,使“双创”和“思政”相结合。

其次,利用好数智化和大数据平台等现代化资讯资源,建立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和创业仿真平台为核心的现代思想创新融合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下,突破常规的时间和空间束缚,给学生们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推动双创和思政的深入结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最后,建立一套科学的思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成效评估体系,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标准流程保证其建设的合理、高效。这一机制包括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套完整、客观的包括督导听课、同行评议、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估体系,实现对教育的有效监控,推动教师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实践作业、考试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提高学生的成长能力。同时,为思创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对教学方式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改进,使之满足新时期教学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李本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L文化旅游学院为例[J].学园,2023,16(23).

[2]周林兴,黄星.新文科视域下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3,(04).

[3]赵宇.高校“思创融合”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进路探析[J].对外经贸,2023,(05).

[4]马睿,许爱军.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思创融合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9).

[5]农雁淇.广西高校思创融合提升路径研究[J].才智,2023(17).

[6]李勇蕾,郝魁.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创业”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以“思创融合”创新实践团队建设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