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体验式教学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2024-08-06刘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文化体验式教学是大学生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有助于锤炼学生思想品格、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教学效果,但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还需以合理的教学安排提升实践教学逻辑、以动态的体验活动安排强化教学效果、以有效的学生反馈完善实践教学设计。

关键词:文化体验式教学;思政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82

当下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网络空间瞬息万变,依托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方面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特别是在电子设备、社交媒体平台、网络游戏等诱惑之下,青年学生更难集中精力聚焦思政课程学习,需要通过思政课程教育引领青年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帮助其形成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认知。但依靠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依托,结合文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社会实践,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用真心去感悟思政元素,反而会提升思政课程启智润心、润物无声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学习理论,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一个把情感、观念、认知和行为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具有个体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特点,包括具体经历、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4个阶段。此外,体验式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即以学者为中心,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机会,引导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感知意义和价值。那么,文化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给学习者提供具体的文化体验环境,让其自主地体会感悟特定的文化情景,在与文化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文化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体验教学实践是在体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结合文化体验式教学内涵以及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过程理论,思政课程的文化体验式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访和考察当地的博物院、红色资源等文化机构或实践基地,设置书法体验、工艺品制作等实际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魅力、文化根脉及其背后的文化环境,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讨论和反思,学生在体验和反思中形成抽象的理解,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以适应生活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在一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文化形成过程及文化产品和形态,建构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认知,也在逐渐形成认知和理解中国国情的能力。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思政课教学经历,探讨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点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1文化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模式建构方面,文化体验以“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为依托,让青年学生在国际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深入中国文化情境认识中国国情,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继而展示自己眼中独特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自觉传播中国声音。

1.1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习方式来看,实践学习是以一种轻松且释放了教室空间压力的方式进行的,相比于传统严肃的纯粹的课堂教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会降低学生对于理论课堂的拘束感,在提升学生学习心理愉悦性的基础上增加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历史文化体验中。学生在经历了纯粹的思政课程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以后,会形成对知识点以及知识点所反映出来的个人价值、社会概况、中国国情的基本认知,但这种认知是一种头脑中的概念,并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因此,深入实践进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头脑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印象转化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知,感知中国文化社会,建构自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知识体系,同时,体验式教学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在体验后对某种特定文化形式或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组织引导课堂讨论11c6b781fdd8ca325707e7414b777b28ac1bffbe671f78be8044b783b49e1fc2,进行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将个人认知转化为一种文化能力、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共情能力。

1.2增加体验互动,强化教学效果

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衔接,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他们根据现有的知识对特定的中国文化景点的文化物品或文化环境构建自己的理解。此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物或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理解和欣赏,例如,学生在参观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时,有的学生关注对应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有的学生关注南汉皇帝的生平,还有的学生关注陵墓出土的文物,这种体验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的自主性,与知识之间产生了互动性,让知识在实践应用中变得更加鲜活而有力量,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中国书法、做雕塑等活动,体会先人智慧,感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自我参与体悟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以自我角色带入真正地感知和理解中国文化形式以及背后的中国文化社会。这种文化体验式教学远比学生直接被告诉某个知识点更具吸引力,只有当学生的目光能够聚焦于课程学习时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下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文化体验式教学无疑是增加学生学知识的现场参与感、强化教学效果的有益实践探索。

1.3注重教学场景,深化以文育人

在文化体验活动中,教学场景是衡量实践活动是否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感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参与情况形成一篇书面的心得汇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得感受观察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是否为真实的体验和观感,即可以判别学生是实有所获还是流于形式。如果流于形式,便需找出原因进行改进。另一方面,以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学习材料反哺课堂,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所形成的课堂教学材料中结合理论学习持续思考。此外,文化体验式教学服务于传统思政课堂,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有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验。但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目的地当中,也体现在出行活动的安排中。比如,学生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教师便根据交通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在的城市为何如此拥挤?为何那么多人愿意挤在大城市工作不愿回到家乡?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类产业的聚集情况,由产业发展情况思考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就业形势、相关产业政策等。因此,在文化体验活动相关场景也能发现有益的教学资源,将学生接受教育的环节贯穿于整个文化体验活动安排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勇敢承担时代责任和使命,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2文化体验式教学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困境

2.1“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

文化体验式活动切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而是要由物质文化的体验学习过渡到精神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实践认知与原有文化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在真实的环境中验证教学内容。但在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只知道景点或文化基地介绍却不知物质文化背后之深意,这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并未起到实践教学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效用。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通过体验和观察获得经验、经过比较和评价形成反思性观察、进行模仿和分析形成抽象的理解、主动应用于实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在文化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只是文化的旁观者,并没有成为文化的亲历者,无法在活态的文化体验中形成反思性观察、体会物质文化的真正含义,反而失去了文化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这对教师的文化体验式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在统筹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安排时因地制宜,避免学生在文化体验活动中将好的实践资源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

2.2“浮光掠影式”的资源选择

在目前的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倾向于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选择、传播与创新,是对伟大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在新时代的传承,对塑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运用中还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问题,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资源选择。一方面,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在课堂中讲授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文化资源并不完全对应,且学生红色资源的选择具有高度重复性,加之部分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游览,并未克服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单向灌输的缺点。另一方面,文化资源选择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贯通、相互融合,共同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在思政课文化体验式教学中,文化资源的选择可以多元化,正是多元文化资源体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思政课程实践为载体,加强中华民族各类优秀文化资源运用,结合高沉浸感、高互动性的学习体验环境切实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2.3“蜻蜓点水式”的评价体系

在文化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总结讨论给予相应评价,但针对学生不同的文化实践学习成果,教师还未能做到完全的差异化评价,甚至当学生出现潦草应付课程实践的情况时,教师表现疲倦,在检阅学生学习成果时“蜻蜓点水式”一带而过,让文化体验活动的终结变成了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的终结。要想真正让实践课堂释放出辅助理论课堂的效力,就不能让文化体验活动的结束成为文化体验式教学实践的结束,还需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引导。比如,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实践报告时,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文化体验的资源选择差异、思考方向差异、加工文化信息能力差异等综合评价不同学生在文化体验实践中的学习效果。

3文化体验式教学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与建议

3.1以合理的教学安排提升实践教学逻辑

文化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入实际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国情、形成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合理进行文化体验式教学规划和出行安排,提升实践教学逻辑性。关于时间安排,需根据学生对于思政课程课堂知识的学习进度和接收程度,使理论知识学习情况与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相对应,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思路和渐进的文化体验学习过程。关于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避免多次重复使用甚至单一使用某一种文化资源,可以结合中国物质文化多样性以及当地文化资源特色合理选择安排文化体验教学资源,注重不同文化资源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保证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连贯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关于出行安排,要利用出行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多层次的中国社会样貌,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在文化体验活动安排与实际体验中,根据学生具体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活动规划和安排,以合理的教学安排提升实践教学逻辑,以连贯合理的实践教学逻辑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

3.2以动态的体验活动安排强化教学效果

课堂思政课程内容学习属于静态的学习模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文化体验教学活动则以动态的、活态的文化学习项目为思政内容的学习注入活力和温度,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亲身参与感。比如,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时,可以亲自上手体会传统工艺的制作程序,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和学习传统文化技艺,并进行文化作品的创作;在参观名人故居时,深入了解名人生平后以情景剧角色代入的形式将自己了解的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场景展示出来,让静态的历史鲜活起来。此外,当代青年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可结合这一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根据自我学习探究将文化体验式学习内容和过程转化为影像资料,既是对思政课学习的复习和反思,也是对理论结合实践学习过程的凝练和总结。当学生回顾自我学习的影像资料记录时,会增加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学习的仪式感和价值观,进一步端正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态度。

3.3以有效的学生反馈完善实践教学设计

学生始终是文化体验式教学的主体,需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在文化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起的引导作用不是过度干预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自主进行文化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当学生有了更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便更需要凸显其在文化体验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学生会根据自我兴趣爱好选择实践文化资源和文化体验项目,这种文化体验是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情感与学习场景的融合,教师更易从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实践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善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同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文化体验活动全过程的自我学习意识和价值追求表现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和学习反馈,让学生在整体的思政课程中更有参与感、存在感和关注度,从而保持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使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在一次次教学闭环中得以完善和成熟,形成较为系统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体系。

总的来说,思政课程有规律地安排文化体验式教学活动,活用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参与空间,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让思政育人效果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情感价值的感悟与提升,让学生在真实地认知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同时,提升其讲好中国故事的意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大卫·库伯著.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邢以群,鲁柏祥,施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从知识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22128.

[3]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143145.

[4]刘迎春.生态视角下文化体验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83188.

[5]毛海莹,胡呈.基于文化体验教学的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06):8592.

[6]刘书艳.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4):5760.

[7]蒋佳欣,尹畅.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116118.

[8]张毓雄,汤跃跃.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高校科技,2018,(0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