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索
2024-08-06郭虎平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课程思政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主要是对物质的基本结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特点进行探究,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大学物理课程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本文深入研究了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79
0引言
物理学主要是对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运动状态和运动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重要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一些自然规律,并为其他科目的学习积累相关知识。大学物理包含非常广的教学内容,如牛顿力学、波动光学、电磁学、气体热力学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教育前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关系着培养学生逻辑创新思维和科学求实精神,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1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作用
1.1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大学物理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学中,研究某一类问题时经常采用理想化模型,如质点、绝对光滑、点电荷等模型。在具体问题研究中,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化、理想化,揭示其本质和变化规律。再比如类比学习,在磁场学习时,可以将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进行类比,实现对磁场学习的难度简化。在引入这部分学习内容时,可以通过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学习思维。
∮SD·dS=∑iQ0i
∮SB·dS=0
∮lE·dl=-∫SBt·dS
∮lB·dl=-∫S(μ0jc+μ0ε0Et)·dS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2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坚持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和创新实践能力,以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以我国近代科技发展与挑战为背景,结合物理发展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讲授引力势能部分,可以探讨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快速发展的进程以及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这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国际地位,也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在介绍核聚变和核裂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在这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邓稼先等,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们无私奉献,勇于克服困难,向科学高峰攀登,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取得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方面的巨大突破。同时,通过借鉴三全育人纪念馆等优秀案例,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求真务实的品质。大学物理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入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具体实例:航天教学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
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8时20分左右,中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将带领“祝融”号火星车开启火星之旅!对应是的物理课本中的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火箭是如何将地球气象卫星、载人航天飞船、等航天飞行器送上太空的?
然后给出具体的原理和计算过程,如下:
1.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的战略基础,需要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讲述质点位置矢量的部分,可以通过讲解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利用北斗卫星精确的导航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测量和定位,节约了大量救援时间。当讲解牛顿力学时,要特别强调牛顿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能力和思考原因的习惯。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并勇于创新精神。
2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2.1优化育人意识,完善建设目标
良好的意识形态在规范具体行为规范方面扮演重要引导角色。在推进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化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育人意识导向,科学明确目标,可使整体教学推进事半功倍。首先,作为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的历史背景,深入认识育人的重要性,更好地参与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的研究。例如,在上海高校等试点院校中,积极分析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了解立德树人思想融入的基本要求。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出发,加强协调各项工作的全面发挥。其次,教师需要研读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学习相关学科,比如大学物理学时,可以通过优化核心价值观念来全面展示爱国主义。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播放《两弹元勋》《大国重器》等相关纪录片,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岗敬业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最后,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意识,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难题。尤其是要结合物理规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引领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2把课程思政与物理实践结合起来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而物理教学无法脱离实验的关键作用。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大学物理课程包含声音、光线和电等多个部分,适合各个不同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学生。这门课的特点是内容涵盖面广,难度较高,不同章节的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开展不同的实验形式。这样的转变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升教育效果。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与物理实验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我国物理学家不畏艰险、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把生活现象与物理实验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用多种DIY实验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来分析物理现象的性质,并鼓励学生敢于假设,并进行仔细验证。同时,鼓励学生在创造性实验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提高对科学的认识并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教师还可将基础实验、创新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源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相关电路,并对参数进行调节,最终观察并发现微小亮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充电原理。
2.3寓德于教,寓教于乐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道德品质,并将教育与乐趣相结合。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包含很多公式和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生需要逐渐适应和过渡。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来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自从案例教学方法诞生以来,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优势,在多个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尽管案例教学方法在经济学、法学等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大学物理教育中的运用程度仍不高。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发展。例如,在教授动量守恒及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展示火箭运载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物理科学家的杰出贡献的视频和图片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火箭速度及轨道控制的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实际问题物理模型的能力,并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2.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于过去的大学物理课程来说,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他们的考试成绩。为了确保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教师需要首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本质和特征。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建设工作,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且长期的过程。所以,在评价课程思政时,教师不应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而应更注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教师还需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视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并对学生的纵向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5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利用国内发达的互联网设施,教师在网上授课,学生在设备上听课。借助摄像头和麦克风,老师和学生可以上课交流互动。一些主流的即时通讯软件,如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等进一步对上课进行了优化。利用这些软件,老师借助于手写设备,就可以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解物理概念和课程思政。
线上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从线下移到了线上,而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教学软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设置答案。学生作答后,软件会给出正确答案和批改结果,相比传统方式,给学生留作业,学生完成后交作业,老师再逐份批改,要高效得多。这些软件也有多种统计和记录功能图(1)。比如可以记录学生进入课堂的时间,学生上课总时长;谁上课表现活跃,谁回答了问题等如图(2)所示。
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发弹幕提问。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不愿线下课堂提问的尴尬。学生上课不懂的知识,可以直接提问,也可以标记出来,下课也可以看回放。这种形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高效、更具有针对性。结合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解答图(3)。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物理是理工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对理工类学科的思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内容广泛、涉及范围广、受益学生众多等特点,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并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在现代教育教学条件下,必须积极改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素养为目标,优化学生学习理念,有效落实全面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宗坤.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3):225227.
[2]王倩,张建祥,高国棉,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22,35(05):145148.
[3]常旭,冀园园.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角动量守恒定律”为例[J].物理通报,2022,(06):6668.
[4]尹伟,秦彦军,李萍,等.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1,19(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