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2024-08-06王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传统教学评价主要基于教师视角,重点评价教师“教”的水平,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忽略了站在学生自身角度的主观体验感、主观获得感。构建基于学生视角的由“课堂体验感、课堂获得感、课堂满意度”3个维度、1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财务管理课程为例探索该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学习方式与方法、学习动机、课堂互动等与课堂体验感、课堂获得感和课堂满意度存在着交叉影响,其中学习方式与方法、课堂互动情况、教学资源在所有指标中影响显著,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更多依靠教师的“导”、方法的“活”与资源的“享”。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视角;评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7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新时代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课堂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育人第一“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如何有效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并以此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调整,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都亟须面对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1高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发展取向

传统教学评价重点评价教师“教”的水平,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忽略了站在学生自身角度的主观体验感、主观获得感。因此,高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点评价学生是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师生、生生课堂互动是否有效,教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1评价对象的转变

评价对象应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和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角色和参与度,以更全面地评估课堂教学的效果。

1.2评价内容的拓展

评价内容不仅强调知识的传递,更强调教师对学生情感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的影响,以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培养。

1.3评价结果的动态性

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闭环,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教师,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和分析,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

2构建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1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者拟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仅考虑学生的客观收获,还将学生主观体验作为重要指标,从课堂体验感、课堂获得感、课堂满意度3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表1),以更全面地评估课堂教学效果。

2.1.1课堂体验感

课堂体验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环境、动机和方式对其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产生的影响。在此,主要选取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3个指标对课堂体验感进行综合描述。(1)学习环境既包括智慧化的物理环境,也包括人文情怀的文化环境。(2)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在驱动力和兴趣。(3)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获取和消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驱动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2.1.2课堂收获感

课堂收获感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体验到的对自身价值、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感受与认知。(1)课堂收获感与价值塑造密切相关。课堂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和反思,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2)课堂收获感与知识获得密不可分。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其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3)课堂收获感与能力提升紧密相关。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1.3课堂满意度

课堂满意度是指基于学生视角对目标达成、课堂互动、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等的满意程度。(1)目标达成满意度是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对素质、知识、能力提升的满意程度。(2)课堂互动满意度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不同主体(包括教师和自己、自己与同伴)间互动是否满意的感受,反映了学生在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方面的愿望以及需求的满足程度。(3)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满意度也是课堂满意度的一部分。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平台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黑板到在线学习平台等,当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取教学资源,使用便捷且高效的教学平台时,他们对课堂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2.2指标权重设置

采用Delphi法,通过咨询5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高校管理的教授和专家,对构建的高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对比较结果采用1~5标度法,分别构建一级、二级判断矩阵。

A=11/21/2211/2221

A1=121/31/211/3331

A2=1211/211111

A3=11/32231541/21/5111/21/411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别求出各指标权重并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各指标及权重如表2。

3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财务管理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实证分析

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问卷设计,对每一个问题按照“非常同意、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设置选项,并按照“5、4、3、2、1”分别进行赋分。

3.1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SPSS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Cronbachα系数为0.987,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针对“CITC值”,分析项的CITC值均大于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信度水平良好。综上所述,研究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9,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KMO值为0.742,介于0.7~0.8之间,研究数据适合提取信息(从侧面反映出效度较好);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检验的零假设。

3.2评价分值计算

将问卷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指标分值的计算。二级评价指标的模糊矩阵如下:

R1=0.50.20.10.10.10.70.20.1000.80.10.100

R2=0.80.10.1000.70.20.1000.70.20.100

R3=0.80.10.1000.80.10.1000.50.20.150.10.050.70.20.100

分别计算二级指标综合得分

Zx11=(0.50.20.10.10.1)×(54321)T=3.9

以此类推,得出其他二级指标分值如下:

Zx12=4.6,Zx13=4.7,Zx21=4.7,Zx22=4.6,Zx23=4.6,Zx31=4.7,Zx32=4.7,Zx33=4,Zx34=4.6

结合图1的二级指标权重,加权平均得出一级指标分值依次为:4.4825、4.6411、4.5987,加权后综合得分为4.58887,折算成百分制为91.78。

由此得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好、获得感强、满意度高,评价结果为优秀。

3.3路径分析

将“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课堂互动”“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作为自变量(X),将“课堂体验感”“课堂获得感”“课堂满意度”作为因变量(Y),依次分析其影响关系,得模型结果(图1)。

由模型结果可知:

(1)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会对课堂体验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课堂互动对课堂体验感的影响却不显著。

(2)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课堂互动会对课堂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学习环境对课堂获得感影响不大。

(3)学习方式、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课堂互动会对课堂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对课堂满意度并不会产生影响关系。

3.4结论分析

(1)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课堂互动等与课堂体验感、课堂获得感和课堂满意度存在着交叉影响,其中学习方式、课堂互动、教学资源在所有指标中影响尤其显著。由此看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更多依靠教师的“导”、方法的“活”与资源的“享”,这也与“三教”改革的初衷一致。

(2)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果未曾呈现显性效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主要靠教师引导,对其而言,“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大多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教学标准使然,尤其是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由此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素质、强技能,要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作用,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why)、学什么(what)、怎么学(how)”的“3W”问题,进而做到学有目标、行有方向。

(3)学习环境对于课堂体验感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于课堂获得感和课堂满意度的影响却不显著。该结论一方面启发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其课堂体验感,同时也启示我们无须过分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的显性作用,学生的乐学爱学更多地依靠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以及在此情境下所开展的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活动。通过良好的合作和互助,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他们会感到更加满意和愉悦。

4结语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是一个指挥棒,其评价标准是教师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评价过程中应重点评价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等教学实绩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能力。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效果评价,绝不意味着将学生评价结果当成教学效果评价的“生死符”,而是应将学生评价情况及时反馈到课堂,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相反,以学生为中心更考验教师的组织力、引导力和把控力。在课堂教学过程,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人”的特点,以生为本,育人为先,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但同时又不能让学生“跑”得太远,因此,教师适时的“教”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育”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显性及隐形作用,以整体性、深层次、根本性实现课堂本体功能,回归课堂原本意义,真正符合课堂教学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朱国荣.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16,(08):6769+49.

[2]王玲.基于CIPP模型的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4750+54.

[3]李莉,陈忠.管理定量分析-决策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186187.

[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5158.

[5]杨和雄,李崇文.模糊数学和它的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