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法典》融入青年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探究

2024-08-06杨海宁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一方面能有效地推动民法精神在高校的宣传和普及,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从而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从《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义、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

关键词:民法典;大学生;思想道德;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69

0引言

国民盼望已久的《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审议通过,2021年1月1日正式颁布并实施,这是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征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真正步入了法典时代。《民法典》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时代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法法律体系,能够强力保障公民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侵权的救济方式,是保护人民生命权、健康权、平等权等社会生活领域的百科全书。

法治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法治,必须依靠广大青少年群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会议上对于《民法典》的学习教育所作出的重要指示:“要将《民法典》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持续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法教育”。由此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青少年民法素养、法治教育的深切关注,殷切期望新时期青少年都能全面且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少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和佼佼者,具有广泛的知识优势和敏锐的思维模式,生机勃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元化的选择机遇。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法治意识,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等领域就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法典》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对于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司法公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加强大学生对《民法典》的理解和认同,就必须要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民法典》教学,要将《民法典》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学习中。在高校目前开设的众多思政课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与民法典教学的联系最为紧密,此课程主要分为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人才的关键性课程。如何将《民法典》有效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进而在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法典》教育,是当前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1《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必须重视法治教育进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强弱、法治素养的高低,是衡量国家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应当树立崇德尚法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争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模范。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是通过“德法课”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民法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观念,还囊括道德、婚姻、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领域,与大学生一生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因此,要把《民法典》的现代法治精神和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使命完美融合,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着现代法治精神的时代新人。将《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利于大学生坚定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国时代精神,增强“四个自信”。

1.1坚定法治信仰

《民法典》内容丰富、全面,其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是对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各方面的权益进行保护。通过思政教师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深入持续地向大学生传输《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和根本原则,启迪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法典》在推进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让大学生充分领悟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遵循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原则。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养成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大学生在理解运用《民法典》的过程中不断体味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之美,进而使得大学生敬畏法律,坚定法治信仰。

1.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全民的价值共识,是每一位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主要立法目标之一。《民法典》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修订《民法典》就是要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先进性和优越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法律的视角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最终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个体的行动指南,严于律己,恪守道德法律底线,以实际行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1.3培育中国时代精神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典,而中国的《民法典》是在国家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治理体系改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出台的,极力彰显了中国自信和中国的法治水平。《民法典》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立法理念,法条中既包含了爱国敬业、诚实友善、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又包含了对当下科技领域,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法律规范予以创新。在“德法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中与大学生关联度较高的个人信息保护、高利放贷等经典案例,通过深刻分析解读《民法典》法条所保护的权益,指引学生塑造正确的法治观、权利观、民主观,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热情,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强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天下、无私奉献、敢为人先、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

1.4增强“四个自信”

《民法典》是一部十万字的处理中国民事法律关系的百科全书,分为7篇84章1260条法律条文,其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的精髓,借鉴了国内外法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四个自信”。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法典》作为中国民事法律领域的重大成果,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重大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领会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民法典》实施得得力,执行得合情合法合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得到强力保障,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美满,社会就会愈加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得到蓬勃、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2《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选择

2.1在“德法课”教学中加强法律教学

“德法课”课程的学习主体大部分都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法律基础相对薄弱,很多思政课教师在“德法课”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法律教学,只是概括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概况,几乎不涉及到具体法律内容。法律教授的课时基本只占到总课时的1/8,甚至更少。因此,为更好地将《民法典》融入“德法课”,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法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增强民事法律部分教学学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向同学们阐述《民法典》的颁布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其次,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系统地阐释《民法典》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基本准则等,持续学习《民法典》中的精要所在。最后,促进大学生深刻领会《民法典》法律精神,把每一位大学生都培养成为优秀的法治呵护者、捍卫者。

2.2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民法典》的教育效果关键在教师。大部分“德法课”的授课教师都不是法律科班毕业,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为主,法律知识体系不系统、不全面。为有效地推进《民法典》教育,更好地将《民法典》元素融入“德法课”,“德法课”教师要加强法律业务知识学习,充实法律知识储备,夯实法律功底,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和关注法治热点。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完善法治认知。知法是提升教师法治素养的前提。教师可以运用哔哩哔哩、抖音、微信公众号自主学习《民法典》知识,深挖其中所蕴含的大量思政元素,始终牢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分享法治故事,关注法律热点话题,观赏法治教育片,以便于完善法治认知。第二,参与实践,增强法治素养。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不能止步于完善法治认知这一层面,更要将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身说法,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法院旁听各类民事案件的庭审过程,还可以动员大学生一起观看网络庭审直播,了解民事案件庭审的程序流程,明确案件中原、被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本案所涉及的争议焦点,深刻分析法院合议庭裁判案件的过程,引用法律的逻辑,进而能够理解《民法典》法律的权威,极大提升教师的法治水平。

2.3创新教学的多样性

在《民法典》有效融入“德法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不仅要教育学生理解《民法典》知识,还要启发学生理解民法精神。第一,《民法典》教育除了课堂关于民法领域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搭建有特色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各高校可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优秀表彰等仪式活动中,融入《民法典》中的人格权、财产权等内容,向大学生传递成年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所要履行的义务。此外,各高校还应积极邀请司法机关法律从业者尤其是一线办案人员进校园,合力开展“《民法典》进校园”等普法交流活动,以大量生动的、典型的、活生生的案例为载体,向同学们传输《民法典》对每一位公民权益维护的重要性。这种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形式,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民法典》知识,重视《民法典》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新颖教学媒介。在线下课堂,可适时地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法庭诉讼中。通过法庭的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诉讼程序,大学生经过这种沉浸式体验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民法典》是一部切实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典,同时更加意识5TRSBYZ38YFVKV9TrrDiGQ==到民法典的重要意义,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线上课堂,可充分借助雨课堂、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等平台,适时发放《民法典》学习的相关资源,同时还可以线上开展讨论、答疑等交流互动,为《民法典》的普法宣传,促进学生理解《民法典》的精髓要义具有强大的助推和指引作用。

3结语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将《民法典》内容有效灌入“德法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要深深地将民法精神植入大学生心中,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并推动大学生成为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先行者和代言人。大学生对《民法典》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决定着未来的人生方向以及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建设水平。因此,依照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法治育人的目标,如何将《民法典》更有效地融入“德法课”教学过程,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J].中国人大,2020,(12):69.

[2]陈海.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与教学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4):5458.

[3]余贵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民法典的灵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5):9298.

[4]王洋,刘延宣.《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思政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交际,2021,(14):159161.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聂丽君,吴焱军.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4(04):5457.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