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使命感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4-08-06吕梦云
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有自我成长成才的个人使命,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明确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内涵、问题、目标和路径,有助于大学生深化使命认识、推动成长成才、实现伟大梦想。
关键词:新时代;使命感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66
1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内涵
1.1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概念理解
使命感是一个人对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由社会、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的一种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使命感是人的内在的永恒的核心动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生使命感是高校在符合大学生思想、行为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全面系统的使命感教育过程,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的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的信念。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乎大学生的成才成才。使命感教育不是空虚的理论,它是有力量的,一旦选择相信它,它就会决定着人生选择。在“拔节孕穗期”加强使命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担当,使其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最终梦想。
1.2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必要性意义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大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将“个人梦”的实现融入中国梦的实现,这是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需要,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2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工作呈现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大学生社会使命感和自我使命感都得到不断提升。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受到教育主体、客体、环境和介质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2.1教育主体:高校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具体来说,是高校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辅导员以及从事党建、学工、团委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在思政课主渠道和“大思政课”共同发力下,使得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有序发展。但是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不能较好地做好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顶层设计,未能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对开展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适当的师资培养,对教育资源也没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影响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实效。
2.2教育客体:大学生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客体是大学生,具体来说,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包含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践行上。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在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和行动践行上对使命感教育的认识和认同影响了高校使命感教育的育人效果和育人目标。大学生多数都是初尝独立,未经社会的磨炼,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对于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担负的使命仍处于“模糊”阶段,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基础知识根基有待夯实,自身思想理论修养有待加强以及自觉践行使命的意识有待增强。
2.3教育环境:网络环境错综复杂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环境由多种环境因素构成,有家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等。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使命感教育耳濡目染影响不可忽略,好的环境使得大学生积极向上,备受鼓舞。比如,当前大学生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历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喜悦,目前正在经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大学生积极响应号召,投身科学研究,扎根边疆奉献,践行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生使命感。但是负面的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大学生使命感认知、情感认同和使命感践行。比如,网络环境中存在着暴戾、不良价值导向、色情、错误思潮等负面信息,给新时代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影响了使命感教育的开展,动摇了大学生使命感意志,使思想沦陷、意志受损。
2.4教育方法: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方法是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讲究好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目前高校开展使命感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思政课教学、理论讲授、专题讲座、主题班团会、主题党团日等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年轻化的大学生而言缺少创新性和实践性,并且现在的学生数量庞大、思维活跃,如果只是单一的、固定的教育方法会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效果。
3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现了国家、社会和教育者的期望,规定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方向,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其中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的新规定、新定位。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以分为理论认知的目标、情感认同的目标和行动践行的目标,这三者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基于对使命感的理论认知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后进而践行责任义务。
3.1理论认知目标:坚定理想信念,认识时代使命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培育大学生使命感,首先要先让大学生掌握使命感的理论,使其达到思想上的理解认识。我们要通过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大学生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个人使命,还有国家使命、民族使命和是世界使命。要不断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只有大学生掌握使命感的实现路径、实现条件,才能进一步明确责任,增强使命感。
3.2情感认同目标:厚植爱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在理论和思想上掌握时代赋予的使命,还要在情感上认同时代赋予的使命。单有理论的认知是机械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使命感教育会点燃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火苗,使其变得更有激情,只有投入“有血有肉”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激发使命担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付出,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要在情感上得到认同,厚植爱国情怀,要将个人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行结合起来,激发自己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使命。
3.3行动践行目标:练就过硬本领,自觉践行使命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锤炼高尚品德、提高认识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大学生有了使命感,就不再惧怕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因为他知道自己肩负希望,有更重要的使命需要去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的大学生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在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上达到一定境界后会迫切地通过行动践行自己的时代使命,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练就过硬本领,使理论、情感、行动达到统一,更好地践行使命。
4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大学生要担当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担当实现人民幸福、世界大同的现实重托和神圣职责。使命感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应充分认识使命感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加强使命感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4.1要不断提高对使命感教育的重视
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把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安排部署。充分认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就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针的体现,将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纳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二是在高校营造出从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行政干部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学生团员等上上下下形成共同开展使命感教育合力的良好氛围。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基地建设,通过耳濡目染、春风化雨的现场教育影响大学生使命感的提升,使得使命感教育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
4.2要不断加强对使命感教育的认同
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要从思想认识、情感认同和行动践行上加强对使命感教育的认同,关键在于大学生自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主动接受并吸收使命感教育的熏陶,使其形成努力践行时代使命的思想源泉和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期、奋斗期与这一伟大进程高度契合、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要在这一代中国青年手中实现。只有大学生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坚定理念信念,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4.3要不断优化使命感教育环境
古有孟母为子教育“三迁”,今有父母为子教育择房择校,这表明孩子的教育不仅受学校影响,还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也不再单纯指学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方方面面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大学阶段是学生生涯最接近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但是刚结束“应试教育”,对大学还处在美好期待当中,对于社会的接触不多、经验不足,辨明是非的能力还不太高,需要提高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避免受到错误思想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前受到网络快速发展的冲击,“键盘侠”、热搜话题、不良短视频使得社会舆论处在风口浪尖,不少大学生被网络上形形色色的错误价值引导所迷惑而陷入漩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方面应加大对网络平台和网络内容的甄选和监督,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能够耳熟能详,能够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并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践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气息,使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学习的教育环境能够风清气正。
4.4要不断丰富使命感教育载体
一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政课要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和“所以必然”,在学习中增强使命感。专业课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要让学生领会学好专业课的使命认知,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二是注重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传授,更需要实践践行。要在理论学习之余注重增强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作用,鼓励学生投身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红领巾小课堂”爱心家教活动、学习践行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空巢老人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化使命感认知,以实际行动投身使命践行。
三是加强网络思政育人实效。结合时代发展抢占网络育人高地,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以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推文、微博实时热点话题为主,整合软件、硬件资源,拓展工作路径,将优秀思政资源、校园精品文化呈现在“云端”,传播积极正能量内容,形成网络育人实效,切实增强大学生使命感。
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内在认同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社会发展、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朝气、最具创新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新时代大学生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要志存高远、善于担当、有所作为,在奋进路上不缺席、不停歇、不退却,真正做到让使命感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220510.
[2]叶早菊.中国梦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路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20.
[3]白显良,翟玉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01):165174.
[4]阿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开展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的主题教育[J].中国共青团,2023,(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