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法治素养调研报告
2024-08-06邵红霞邱萍李雯雯
摘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公民法治素养的养成。通过对随机选择的6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体现在掌握一定的法治基础知识储备,并能运用法治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初步树立起法治信仰,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法治理论教育,强化法治实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等途径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治素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64
1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覆盖小学教育、会计、市场营销、建筑工程管理等学院所有专业,重点调查对象是2022年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本次调查是通过问卷星采取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形成有效调查结果624份。其中大一年级442份占71.8%,大二年级占102份占16.3%,大三年级占80份占12.8%。
调查采用自编的《高职学生法治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根据2021版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本对法治素养概念的界定,本研究以该观点为出发点,认为法治素养应从法律基础知识、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以及法治信仰等4个维度进行考察。问卷共设置24道题:1—3题为基本信息确认,4—7题涉及高职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情况,8—19题涉及高职学生法治思维情况,20—22题涉及高职学生的法律能力情况,23—24题涉及高职学生的法治信仰情况。
2高职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维度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育法治素养的前提。在本次调研问卷中,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是对宪法知识的认知。在调研“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中,85.2%的大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调研“你了解公民和人民在概念上的区别吗?”时,83.41%的同学表示了解。但是在关于“你是否了解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调研中,只有18.39%的同学表示相当了解,甚至还有9.42%的学生表示对宪法知识不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宪法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其次对部门法律知识的认知。在调研“你知道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分别有哪些?”中,62%的同学表示略有了解,但不能准确地列举出来。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之前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比如对宪法知识的了解。但是,有的yRr2MemQlWbGt2Fdbioh+g==大学生仅仅是知道法的存在,对于我国法律制度缺乏了解,甚至连基本法律的种类都无法清楚地列举出来,对于某些法律概念、常识等不清楚不熟悉,在法律知识领域还存在大量盲区。
2.2高职学生法治思维维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在本次调研问卷中,主要从这5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是考察调查对象对法律至上的认识。在关于“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请问哪一种规范的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调研中,91.93%的同学选择的是法律;在关于“你认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吗?”的调研中,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选择相信法律是维权的最有效方式,但是,仍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或者不相信。可见,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法律至上的认同不够。第二是考察调查对象对权力制约的认识。一方面,在调研“国家权力大还是法律的权威大时?”虽然有60%的同学认为法律的权威大,但是另一方面,当调研对象被问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时?”仍然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公民权利来源于国家权力或者认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毫无关系。可见,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公权力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意识到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第三是考察调查对象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在调查“犯罪嫌疑人是否享有辩护权利?”时,87.9%的同学认为应当给予辩护权利,体现公平原则;同时在调研“你们如何看待班级奖励助学名额的分配?”时,83.7%的同学认为是公正的,应当倾向家庭困难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说明同学们对公平正义比较认同。第四是考察调研对象对权利保障的认识。本次调查问卷中,87.5%的同学认为法律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能够保障人民权益。但是,当调研“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作何选择”时,52%的同学认为损失小时,选择让步;60%的同学认为损失大时,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说明同学们虽然知道法律有用,但是出现问题时,又会从自身权益损失大小角度考虑是否维权。第五是考察调研对象对程序保障的认识。在关于“在一个案件中,你认为案件的程序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的调研中,62.57%的同学认为两者都重要,此外,认为程序重要的比例为24.95%,认为结果重要的比例为10.75%,说明同学们对程序重要性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在调研“你了解关于进行法律诉讼或法律维权的程序吗?”中,超过55%的同学则表示比较模糊;甚至在调研“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正当程序原则的要求”时?有11%的同学选择“柳州市政府引进污染项目,应当征求公众意见”,有42%的同学选择“辅导员口头通知小王同学因期末考试作弊被记过的处分”的选项,这说明虽然同学们知道程序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运用程序保障权益还缺乏认识。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对法律至上的理念认同不够、对国家公权力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权利保障意识以及正当程序意识不强等方面。
2.3高职学生法治能力维度的现状及问题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并表示会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但是,在调查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表现,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调研“大家都闯红灯的时候,你会跟随吗?”中,12%的同学表示会跟随闯红灯。在调研“你是否在宿舍使用过大功率电器?”中,7%左右的同学表示曾经偶尔使用过。在调研“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没有取得相应资格从事营运行为,你会举报吗?”中,14.5%的同学表示不会举报,36.83%的同学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同学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2.4高职学生法治信仰维度的现状及问题
正如之前在问卷中提到的关于“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请问哪一种规范的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调研中,91.93%的同学选择的是法律;但是,遇到矛盾或问题时,会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拿起法律的武器。比如,在调研“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作何选择”时,52%的同学认为损失小时,选择让步;60%的同学认为损失大时,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调查问卷显示,虽然高职学生相信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法治实践过程中,依然会选择除法律之外的手段维护权益,这说明高职学生法治信仰并不坚定。
由此,我们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评价是: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体现在掌握一定的法治基础知识储备,并能运用法治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初步树立起法治信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影响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养成的因素
3.1学校法治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
《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教材经过2021年的再次修订,现已成为全国高校使用的最新版本教材。作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他们接受法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教材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六章,所占篇幅大约为本课程总篇幅的三分之一。根据教学计划,“德法”课总课时为48学时,其中第六章的课时约为14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法治教育的供给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学习内容到学时数,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需求而言是有限的。
3.2学校法治实践活动开展较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你所喜欢的法治实践活动有哪些?”的调研中,62.57%的大学生选择“法治讲座”、49.9%的大学生选择“法律知识竞赛”、82%的大学生选择“参观法庭庭审”,甚至90%的大学生选择“模拟法庭”等,这说明大学生非常喜欢这些法治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开展此类法治实践活动进行法治教育的机会非常少。
3.3师资队伍不强
一方面,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主体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还有其他行政兼课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等,很少具备法学专业背景。对于“德法”课法治部分的教学,教师如果缺乏法学专业背景,对法律知识的讲授难免会局限于对教材的理解,虽然教学时也会引入案例,扩展教学内容,但是终究无法透彻地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引进了大量新教师,新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他们对于新教材的理解还不是很成熟。
3.4大学生学习法治知识主动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觉学习意识。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职院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非法律专业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重要渠道。在课堂表现上,虽然课堂出勤率很高,但是学生听课时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老师分析时事热点案例。而对于老师讲解基本理论,学生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普遍。在调研“平时是否认真看教材?”60%左右的学生表示“偶尔有选择地看一下”,15%左右的学生表示“课后从来没有看过”。这表明学生对学习法治知识主动性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
4培育高职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建议
4.1学校应加强法治理论教育
为了增强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在非法学专业学生中,可以通过开设思政理论课、法律类选修课、专业课融入法治教育元素等途径,丰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增加法治教育的学时。
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开展法学理论教育。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第二,将专业课程适当纳入法治教育元素。比如会计类专业开设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育类专业开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网络信息类专业融入互联网法律法规等课程。第三,开设宪法和法律方向的选修课。比如我院开设了“大学生法律常识”“经济与法”等课程,对于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有非常好的效果。此外,我院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围绕宪法法律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我院已经从2020级高职新生开始开设包含宪法法律方向的限选课来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第四,在就业指导课中增设法律内容。比如《劳动合同法》的专题讲授就会为学生步入就业岗位打下基础。总之,有效的法治理论教学能帮助高职学生培育法治素养。
4.2学校应强化法治实践
一是利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我院思政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来培育学生法治素养。二是整合校内外法治资源,积极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培育高职学生法治素养。例如,在“12·4”国家宪法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我们学院邀请法庭审判员到学校开展主题讲座,如“防范非法借贷共建和谐校园”的法治讲座。三是组织学生到城区法院观摩庭审,切实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庄严,了解审判流程,形成维权意识等。四是组织高职学生参与法院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受法律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如实习实训教学中)应重视法治素养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有些专业会在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到企业参加实训,在学生大三的时候会要进行顶岗实习。在这期间,企业组织开展专家讲座、知识竞赛、专题论坛等活动,将专业知识和法治知识相结合,能够让高职学生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获得法治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同时,老师在解答学生学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或纠纷矛盾等,加深对劳动法律法规和职业法律法规的认识。总之,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遵法、守法意识。
4.3学校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首先,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法治素养。“德法”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讲好法律基础知识,还能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法学理论和现行的法律法规,成为一名知识渊博、崇尚法律的典范。其次,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专职教师队伍中应配备具备法律专业背景的老师,也可以聘请法官、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增强教师队伍的实力。再次,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比如在教学管理上,我院实行集体备课制度,针对第六章法治部分的四节教学内容,分别由一位具有法学背景的老师负责备课,再召开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此外,学院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利用专项经费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4营造法治校园环境
法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课堂外开展的实践活动,还应该依靠建设法治校园环境来影响和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首先,在法治文化宣传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学生社团、学院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宣传宪法、法律知识。其次,在校园管理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秉持依法依规办事的原则,让学生在具体事务中感受到法治理念。第三,利用班会课开设“安全教育”“反洗钱”等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的培育。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高职学生法学知识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法学实践教学,营造法治校园环境等,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创造条件,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法治素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与法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
[3]李晓容.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吉林教育,2021,(11):4041.
[4]王阿敏.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基于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119121.